黑龙江 姜岩
民间工艺美术是指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它与老百姓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满足老百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并为老百姓掌握和运用的通俗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民间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剪纸、刺绣、织锦挑花、皮影、中国结、玩具布老虎、年画、绣球、泥娃、风筝等种类。
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工艺美术是通过视觉形象,通过对一定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制作而完成的物质产品。如果说材料是制作工艺品的“血肉”,那色彩就是工艺品的“皮肤”了。正如人的皮肤是最外露的机体一样,工艺品的色彩则是整个作品中最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最敏感的部分。为此,色彩美就是整个工艺美中最具直观效果的一种美了。
多品种多门类的中国民间工艺品颜色的丰富多彩表现得令人目眩心醉,是极具审美价值的。作为审美客体的色彩是客观存在,但以怎样的色彩为美却是极具主观情调的。怎样使审美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获得对工艺品色彩美的准确的审美把握呢?我们认为,应根据具体的工艺品制作、形成的过程,就其材料、质地、装饰手段、工艺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去品鉴工艺美术的色彩美。一般说来,工艺美术的色彩美呈现“自然真切”、“古朴典雅”、“艳丽多姿”几种类型。
众所周知,许多工艺品是由天然材料加工而成,制作过程中不加任何人工着色因素,这就使这些作品保留自然的本色,并通过加工使这种天然色泽表现得尽善尽美而独具“自然真切”的魅力。如在民间工艺中,北京“葡萄常”采用家传的染霜工艺,那挂霜的葡萄使人望而生津,足见其“自然真切”的感人力量。与前者不同的是,“葡萄常”是通过工艺手段创造天然色,而“龙盘”则是通过工艺手段使天然色得到尽善尽美的发挥。
工艺品中有一些产品接近出土文物的色泽,在同类色彩中偏暗偏深,如仿古陶瓷制品、金属工艺品中的铜制品等,常因其古色古香的韵味而受到欢迎。这种色调风格的形成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出土文物带来的影响,仿古工艺应运而生;二是由于过去多使用矿物、植物颜料。天然色彩给工艺品带来了朴实典雅的风格,如留传至今以蓝靛作染料的贵州蜡染的色彩风格就属这种情况。始于光绪初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南阳烙画”,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色调的古朴典雅。这种画是用特制的烙笔,在木板上烙绘各种形象。画面留下烙后出现的茶褐色,古朴清雅,美观大方。如张继绥创作的《瑞鹤图》就是一幅以茶褐色为基调,运用色调的深、浅、明、暗变化构成的生动画面。古朴美是工艺美术品特有的艺术风格。出土文物中的工艺珍品那斑驳的铜锈与褪色的花纹是历史的烙印,是文物审美价值的标志,应倍加爱护。
据《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一书介绍,单就釉色而言,明清期间就有鲜红、霁红、宝石红、豇豆红、霁蓝、宝石蓝、孔雀绿、浇黄、鱼子黄、鳝鱼黄、茄皮紫等。再加上“戗金”、“炙金”、“描金”、“抹金”、“抹银”等技术方法的创新,色彩就更艳丽多姿了。工艺品的这种色彩风格,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审美情趣以及不同环境、场所对色彩的不同要求,反映了工艺品以其外在的形式所烘托的气氛、情调可以影响、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思想的功能。
民间美术色彩纯净、简洁、明快,把民间美术色彩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能够产生一种情感效应。这种情感效应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反应,还有观者的视觉经验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将与他的记忆、联想等活动发生关系。它能在读者的心里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心理共鸣。例如,在民间美术中京剧脸谱的色彩运用最丰富,折射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许多方面,是传统色彩中的杰出代表。中国的京剧脸谱基本上也是利用五色来创作的。这是利用了色相的装饰性。
冷暖对比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表现手法。色彩的冷暖是相对心理反映而言的。色彩心理学把橘红的纯色定为最暖色,把天蓝色的纯色定为最冷色。凡在色相环上临近红色的红橙、橙、黄橙、黄看成是暖色;凡临近蓝色的紫、蓝绿、绿、黄绿看作是冷色。以冷暖差别组合形成的对比就是冷暖对比。如民间手工艺中的风筝的色彩,在色彩使用时使用的就是色彩对比中冷暖对比的方法,色彩丰富、变化新颖。现代设计中色彩的丰富运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