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汪颖
建立涉外专业是为了要培养国际复合型专门人才,我校的涉外护理专业正是秉持这个原则努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双语应用能力、“一口清,一手精”的专业技能型国际化护理人才。涉外护理专业对第二语言的应用能力水平要求较高,早日开设双语教学能够将学生提前放置在除外语课外的有第二语言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外语水平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信息技术基础》是涉外各专业必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以能力为本位,内容着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技能和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掌握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和应用的能力。课程中涉及的大多数软件如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Photoshop等多源于英语国家,这使双语环境的实现也比较容易。所以,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在教学环境上比较有资源优势。
我校自开办涉外护理专业以来,对英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英语语言国家的护理行业和高等院校的护理专业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发达国家对医护人员的信息化素养要求较高,医院的日常工作流程以及在高等院校中的学习基本上都是高度信息化的。所以,对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双语教学不仅能够普及并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等的应用能力,也能使学生提前将自己“沉浸在”处理信息的外语语言环境中,对将来在外语环境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一)学生。信息技术类课程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双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即开设此类双语课程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和预期的学习效果,切勿盲目的跟风开设双语课。我校在招收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时考虑到了其英语水平,故可以循序渐进的开展不同程度的双语教学。
(二)教师。在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类双语教学中,教师的水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对单一,专业教师英语能力不高,英语教师对专业知识又不十分了解,具有良好英语素质的“海归”专业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我校随着教育部重点课题“涉外护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英汉双语教学案例及教学环境研发”的不断深入研究,总结出了在现有师资条件下,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来开展信息技术类双语教学。“双师型”团队是由英语水平较好的计算机教师和计算机水平较好的英语教师组成的互补型教学团队。团队在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探讨,并一起教授信息技术类课程,即专业教师主讲,英语教师参与指导,这样不仅能够快速提升专业教师的英语能力水平,也同时保障了双语教学的课堂质量。
(三)开课时机。信息技术类课程一般开设于大学一年级。但是,由于新生在入学前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急于开设双语课程很可能导致学生疲于学习英语,对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有害无利。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涉外护理专业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每天有不少于五小时的英语学习,这样,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他们的英语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此时开设信息技术类双语课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达到养成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双赢目的。
(四)双语教学环境与教材。信息技术类课程通常在计算机教室开设,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将计算机教学环境全部设为外语环境,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环境建设上我们采取了在汉语环境中虚拟英语环境的方式,使学生可以通过汉英对照学习的模式快速的运用英文环境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同理,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没有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自编汉英对照的双语教材和实训案列,教材由“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研究开发,既保证了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性和全面性,也保证了英语译文的准确性。
(五)教学方式。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将在每节课的开头讲重点词汇(Key Words)、在授课过程中时不时的带出一些英文,或者将英文教材进行翻译理解为双语教学。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涉外护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双语课堂上,我们采用了问题引领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每节课都会有一个话题(Topic),通过问题确定任务,即本节课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和技能。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重视学生在英语环境下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自学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丰富的双语教学案例和素材、科学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英语应用能力得到稳步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双语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能否达到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设计分如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好每节课的话题(Topic),引起学生广泛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任务。
(二)在讲授时注意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分配中英文讲授时间,通过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迅速熟悉英文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三)教学素材与实训案例尽量以学生的专业为载体(如将护理、药学等不同专业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素材和实训案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设计实训案例时应遵循由简入难原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到掌握,并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梯度,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四)做到精讲多练,“双师型”教师团队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应尽量做到以启发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会话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课堂上实行一定的鼓励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在双语环境下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产生学习兴趣。
由于生源质量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与普通和研究型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类双语教学还处于逐步开展的起步阶段,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双语教学重视程度的问题、创造学习环境提升现有师资力量的问题、创造更适合双语教学的教学环境的问题、双语教学效果检验的问题等。希望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使信息技术类双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仲伟合.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刘艳梅,王晓鑫,张重.《信息技术基础》课英汉双语教学概念及开课时间探讨 [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