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海 刘 学
(诸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构建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
◆张守海 刘 学
(诸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课程建设更加贴近教育对象,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使课程体系焕发新的生命力。
特殊教育 残疾儿童 课程体系
学校的教育教学离不开课程,课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中介。我们自1995年推广使用特教学校教材至今,已近20年的时间,这期间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行教材却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现行课程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残疾儿童个性发展。因此,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课程建设更加贴近教育对象,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使课程体系焕发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基础教育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改革,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却岿然不动,课程建设已难于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老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我们的教材内容还处在九十年代的生活水准和文化层面上,教材中设计的生活情节及事件描述与现实生活有着较大差异,教师教得别扭,学生学得乏味,因为内容已与生活脱节,缺乏生活情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深度与学生实际脱节,不能适应学生需求。现行的人教版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是针对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编写的,它的编写与聋校教材有诸多相同之处,只是进度慢了些。而现在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智力落后儿童几乎都是重度智障,显然,现行的教材内容与他们的接受能力极不相符,教学活动开展难度很大,有时两个学期都完不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3.课后练习设计形式僵化,没有新意,不能补偿学生缺陷、发展学生潜能。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发展潜能的重要渠道,练习的设计思路直接影响着巩固效果,现行教材的练习设计形式单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的内容寥寥无几,不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课程设置缺乏业务部门的指导,教材使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研究与论证,没有纵向研究,也缺乏横向交流。据了解,我市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并不统一,这可能是受普通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影响,也可能是为了改变现行教材老化、陈旧现象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建设出现了分歧,哪种设置更合理,哪种设置存在弊端我们不得而知,原因是缺乏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的纵向研究比较和兄弟学校间的横向交流与沟通,致使教材使用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课程计划需要修订,教学内容需要改革,但这项工作是宏大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学校力所能及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和研发好现有资源,为构建适合残疾儿童成长的课程体系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近些年来,我校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特殊教育课程设置应该遵循基础课与专业课、文化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原则。我校聋生教育中,以专业课为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术的掌握。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弱智教育以基础课和康复课为重点,加强学生的自理能力训练,适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体质体能训练,使之最大限度的进行康复。
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时间较长,有些内容已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通过教研活动等形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把该删除的删除,把有的内容改为选学内容,这样一来优化了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
学校根据地域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研发和开设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它能弥补现行课程计划的不足,增强课程设置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开设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培养能够掌握领先技术的人才。因此,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点。二是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由于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受限,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主要是选取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立足社会。三是应加强康复训练与补偿、信息技术教育等校本教材的研发,尤其是弱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需更加重视。他们大都因为大脑问题出现肢体的不适等。康复类器材也在不断地研制和增加,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昂贵的器材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特殊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构建适合残疾儿童成长的课程体系是我们每个特教工作者的共同使命,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残疾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