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文化运动思潮中的平等

2012-08-15 00:51党军红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14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公平

◆党军红

(宁夏育才中学)

浅谈新文化运动思潮中的平等

◆党军红

(宁夏育才中学)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继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以后,传播西方进步思潮的又一盛期。在“民主”、“科学”的大旗下,平等思想得到了非常之重视以及大力提倡,其内涵包括世界各国的公平、平等和社会人之间的自由平等。

新文化运动 思潮 平等

20世纪初,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帝制,创建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全新的民主共和政体。许多人认为,这是继上个世纪后半时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这两次器物方面革新和制度方面改革的政治暴力革命,是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台阶。然而,我们也能看出辛亥革命确实是在没有充分准备下促然发起的,民主共和国也没有理论上所讲的那么成熟。而没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以文化思想尤为值得重视,因为人民思想的滞后跟不上先进体制的步伐,导致新瓶旧酒的尴尬局面。故此,对思想文化与价值体系层面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便汹涌而起了。

一、国家之间的平等

1.追求中国世界化的努力

1840年鸦片战争肇始,处于清王朝没落时期的中国被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国家所擅长的铁舰配枪炮一次次地攻破防线,伴随着以割地、赔款、开放诸多口岸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古老国家的地位一落再落。丧失土地、屈辱求和就是国家之间平等状态的崩溃。

逢此巨变,林则徐、魏源等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封建大夫开了传播新思潮的第一法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宣传理念,继次之后是对西方诸富强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此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的洋务运动和主张维新救国的戊戌变法。然而,这些没有冲破封建专制网络的改革无一例外地收效甚微,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路下跌。

随后,盘踞在中华大地上进行各种形式侵略的帝国主义国家一度达到11个之多,二十一世纪初腐朽的清王朝实施了没有触动政治制度改革的“新政”,进行了欲集权于皇帝,挽狂澜于既倒的“预备立宪”,结果是重重内忧外患无法消除。1911年10月,酝酿已久的辛亥革命爆发,改变了中国几十年的封建政体,中国国际地位开始渐渐上升,中国追求世界化进程趋势亦绕过低谷,国家之家的平等在反列强压迫的斗争中更加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中的“救国”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的社告中有“今后时会,一举一措,皆有世界关系。我国青年虽处蛰伏研求之时,然不可不放眼的观世界……”的表述,另外陈独秀言明“批评时政,非其皆也”,后来又说:“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面对国内的封建专制残余和国外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政治独立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存亡。能够看出,新文化运动初始,就有“救国”的政治理想。

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民主,要求学习西方立国会,给人民参政权,要建立真正的国民自由的统一的民主制度,因为“立国于今世,其兴废存亡,视其国之内政者半,影响于国外者恒亦”。试图以大力效仿西方大国的政治制度而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层面的彻底改革,进一步消除辛亥革命以来中外勾结而产生的军阀混战局面,进一步促进政治制度的完善,推动社会发展,真正达到“师夷”、“自强”的目的。

在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遭受了非常不平等的对待。中国从德国手中夺回的青岛竟然又被日本强租,消息一出,举国愤然,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号召四万万同胞联合起来。“则开国民大会,劈天演讲,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着,至有甘心卖国,肆意通奸者,则最后之对付,手枪炸弹是赖矣”,各地学生、市民要求“内惩国贼,外争国权”,要求各国秉承公理,公平对待中国。此时“救国二字,尽人皆到”,此口号号召全民斗争的意志进行外交活动,求得外交平等和国际公平。这一阶段,新文化运动在“蕴含深广的内容”的同时,已开始要求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由大力倡导建立“两洋式的国家”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介绍各国劳工组织、五一运动史及各地劳动状况等,就是谋求建立另一种形式的新国家,必然是追求中国强盛、国家之间能够平等的愿望。

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1.反孔教,反专制

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之后,为了给其渐次显露的帝制造势,大力提倡尊孔续经,打着“保存国粹”的幌子,掀起了复古逆流。1915年到1916年初,他的复辟帝制活动达到高潮,虽然终告失败,但使得思想是极为混乱,共处整体,几乎遭灭顶之灾。陈独秀在其文章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当然,这里讲的孔教与孔子的儒家学说有着区别。

陈独秀认为孔教和共和制度是矛盾的,我国不是宗教国家,如果干涉人民的信仰自由,由专制制度强迫人民信教,则有发生内乱之虞。他说中国人历来崇拜实际生活中的“高尚纯洁之人物”、“近代豪贤、当时耆老”,即活生生的模范人物,而不是处在不平等地位高高在上的“神”。说明不能有国教,更不能在实行专制,否则就是没有平等的人权。

在反孔教、反专制的旗帜下,进一步倡导人的平等、自由,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又展开“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的批判。陈独秀认为要拥护“德先生”就必须反对礼法、贞节,反对传统伦理、纲常,认为其让国人失去自由之身,失去自由之思想,失去平等之社会地位,“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反之,要求得平等、公平之权利,必须改革这些专制制度。

此外,还有李大钊《新的旧的》、陶履恭的《新青年之新道德》、常乃德之《我之孔道观》等文章,都不同程度地抨击着伦理道德,倡导个人精神自由,等等。

2.追求民主,男女平等

早在洋务运动中就有官吏介绍西方的民主政治,后来有康有为等改良派,给民主政治还披上中华文明传统思想的彩衣。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也论述西方民主共和政治能在中国施行,新文化运动扬弃这种传统形式,以介绍法国民主共和制为主,极力阐扬现代人权,现代民主。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道:“等一人也,各有自由之权,绝对奴隶他人之权利……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国民)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很明显,这是在唤起人民大众的自觉性,倡导作为国人应追求基本权利,国人全体是没有主权之分的,而且都应该有主人之自觉意识,应该自觉履行权利,自觉遵守法律,这是从政府方面讲,要求政府应尊重国人的平等人格和一切公平之权利。

在男女平等方面,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重在思想道德的改变,陈独秀说:“……实行男女平权,是需要强毅的自制力道德的”,因为大家都清楚,在旧思想道德中男女界限很严格,对女子在政治、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不公平,陈独秀的《妇女观》、胡适的《伊性主义》、《李超传》、鲁迅的《我之节烈观》等都是从每个角度提出男女的平等,李大钊分析的更加细致,认为男女平等应该包括“宪法上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财产权、行为权”、“婚姻法”、“刑法”、“行政法上之官吏之权”、“受教充机会”、“职业”的选择与参与等的方面。周作人还深入讨论了妇女问题的根源,强调社会公平与平等应建立在自然性别不平等之上,认为女性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要有独立的经济,“一面是妇女问题的部分改造,一面也确可以使妇女生活,渐进与自由……”,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通彻”的思想。就是妇女自己进取,求得自由、解放、平等,社会也要把女性置于人的地位,和男性同样对待或者特殊对待的人的地位,这些表明新文化运动极力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公平,尤其在民主权利争取之下的男女之间真正平等。

新文化运动竭力追求中国面貌的革新,“建立西洋式的国家”,以求摆脱不平等条约的制约和帝国主义列强直接、间接的控制,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公平的交往,这种承前启后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民主思想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段登上了历史舞台,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终于又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大家庭中公平的一员。在这个中国由衰弱的崛起,完成世界化的过程中,我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1]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三联书店,1984.225.268.

[2]中国孔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爱国运动(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31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3.

[4]周作人.周作人文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305.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公平
公平对抗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立足教材知识,提升历史素养——近年高考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考点例说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