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沈晗萍 陈洪伟
以生涯发展为导向的中职服装专业教育思考
浙江 沈晗萍 陈洪伟
职业教育是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要以生涯发展为导向。为此,要在人才培养途径上应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服装课程的设置上应当互相穿插、相互渗透,尽最大可能的缩短服装教育与服装行业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生涯发展;中职服装专业;教育思考
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
近期,教育部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明确提出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超过普通高中。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是发展经济的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需求。中职服装专业教育以生涯发展为导向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以及现实意义的。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从温暖型向审美型转变,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外联系合作的增多,不少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服装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服装企业的蓬勃发展迫切呼唤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正视企业发展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多途径探索来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以满足企业的要求。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两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学校而言,必须要认真研究学生现状和企业要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过分追求专业大而全、各学科自成体系、重理论教学等教学观点与教学理念必然受到了冲击,我们必须要着重研究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多种途径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一)生涯
“生涯”是一个外来词,英文是career,其原意是指道路、轨路,现大多意指事业、职业、生涯、进程、经历和速度等。由于视角有异,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生涯、生涯发展等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生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它泛指人一生中职业、家庭、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总称。狭义而言,“生涯是指个人一系列的职业生活、职业发展的历程,并包括相关的职能训练与教育活动”。
(二)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与需求、培养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教育。事实上,职校生从入学起,基本确定了其未来的专业(职业)方向,因此,学校教育在给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认识自我与职业,培养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目标,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中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职业发展对人才素质发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在科学正确认识职业和自我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质与职业综合素质。
(三)中职服装专业生涯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其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但尚未定型,同时又要面对学习、交友、择业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矛盾较多,加之一些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并不是处于自愿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对前途感到迷茫,容易产生失落、困惑等负面情绪,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学生缺乏对服装专业及就业岗位的认识,其学习积极性是难以持久的,最终会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转业、退学或另找其他的工作的现象均会发生。为了提高学生对服装专业的认识,更为了让学生了解服装行业及岗位群分布,从而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使他们将来在服装方面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够顺利而稳定。因此,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一)教育目标的确定: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服装行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同时服装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涉及到美术、化工、纺织、视觉传达、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从业者需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服装教学则是一种典型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但随着我国加入WTO,服装企业从原有的来料加工向自我研发、自创品牌、自重营销的综合性企业过渡,服装企业对人才的则是能从事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策划营销等综合性的服装人才,加之中职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蓝领,就要求我们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从传统的简单操作型向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转变,因此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除懂得基本的制图及缝制工艺以外,还需掌握面料学、美术学、设计学、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掌握工业化生产流程管理知识及在工业化生产中相关关键岗位制版、质检等工种技术要领。
(二)服装课程设置的最优化:综合性课程、实训基地职业化
传统的服装类学科的设置如下:服装设计、服装材料、结构制图、服装工艺等,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分类比较明确。例如,教师在讲工艺时,由于结构、材料等学科的教学进度或教学内容有所偏差,往往无法按计划正常开展。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另外,服装设计的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有可能涉及到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饰品设计,运用时因为所进行的课程是服装设计,各门课程又比较孤立,学生无法在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饰品设计等方面继续发展只好转到服装设计上来,长此以往,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在面料设计、家居设计、服饰品设计方面的特长。为此,可以在服装类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到项目教学的特点,将二个学期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编定项目,并根据学期顺序编排项目表,根据项目的实施来选择教材内容,编排综合性校本教材。例如:针对女式衬衫领的款式变化这一项目,可以根据不同的款式变化来组织材料、结构、工艺课程内容,并引入生产一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的内容,从而达到了各学科的街接与融合。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某一项目时,各门学科的老师都会根据项目类综合教材的内容要求积极配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全面特长也得到充分发挥。正由于学科上的相互渗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也充分发挥了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服装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适度的开展就业前的顶岗培训,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一经就业就能服务于行业、达到学校教育目标与单位用人标准的对工衔接。如我校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强化动手,获取双证,落实就业”的办学理念,大胆实施“2+1”教育模式,推行弹性学年制和学分制。所谓“2+1”,即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和技能学习训练,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该模式的优点一是学生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后才去企业,能比较好地顶岗实习;二是学生临近毕业时可以将实习与就业统一起来,实现双向选择。
(三)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1.趣味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言,是迅速吸引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有趣、新鲜、敏感的事物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轻松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精致、有趣的服装专业课课堂引言有很多,我们平时应注意积累和思考。例如:在上《服装材料》专业课,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国际上、市面上流行的面料信息吸引学生的兴趣。如近几年流行的面料:莱卡、彩棉、莫代尔等等。
2.重视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景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制作课间,丰富学生课堂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课间的制作,已经成为当今教师必备的一项业务能力。通过文字、图片、动画、音响、视频,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避免了学生对单一的粉笔教学模式产生厌倦,久而久之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在制作课间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采用的图片要清晰,动画要生动,音响要逼真。学生对多媒体课堂教学形式普遍表示欢迎。
(一)中职课程模式改革,更新了课程观念
中职专业课程开发应遵循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多智能的开发的原则。以“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潜力,继续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智能结构定位,调整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所构成的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系统、课程范型、课程内容诸多方面体现就业导向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建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1.注重就业能力教育。坚持岗位定向的能力本位,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标开设课程。既注重一般就业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关键能力的形成,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2.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将职业素质教育体现到人才培养计划中,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自觉地遵守职业规范和行为要求。并能经常地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不断修正,成为有才有德之人。
3.注重“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是相关而不相同的三个概念,创造是无中生有,创新是有中出新,创业则要把想法变为产品。“三创”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开设专门的课程和教与学双边活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予以训练,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和创新意识,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进行综合性课程设计,为学生创业提供专业和技术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建能力。
(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拓宽就业面。学生技能明显提高,用人单位评价高
1.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拓宽就业面。从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较高,但稳定性不高,流动性较大。毕业生的单位正常流动应该是流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岗位,但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跳槽是一种简单低水平的跳槽,其重新择业,立业、创业很艰难。很多学生并不是不能胜任工作,而是缺乏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于是频繁跳槽。而一些学生因为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表现出中职生应有的职业素质,在毕业后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晋升或拿到较高的工资。可见,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引导学生立足实际,展望未来,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也是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学生技能明显提高,用人单位评价高。生产单位在大量接收毕业生的同时,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主动要求学校将学生的大型实习放到生产单位进行。先后有多家服装企业赞助学生的学术活动或各项技能比赛。
(三)加强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产学结合更加紧密
职业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与和谐社会。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提高经费投资效益,以求在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力素质和资源输出等方面获得最大“回报”。以实践过程为导向,按产学交替型或产学并进型的方式进行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共同合作,在结合中使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实施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顶岗实习,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熟练的操作技能、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与企业用人“零距离”。
中职德育专家蒋乃平说过,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就是“发展”,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发展目标确立、发展台阶构建、发展措施制定4个设计环节,能够引导中职学生从职业的角度加深对自身、对行业、对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融为一体,把个人的进步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职业岗位的需求,必须确立以生涯教育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生涯教育为导向的中职服装专业教育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的现代职教特色。
[1]罗汉书.职业生涯教育的国际经验剖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作者单位: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
(编辑 吕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