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创新

2012-08-15 00:51唐德斌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15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载体道德

◆唐德斌

(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创新

◆唐德斌

(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创新的必要性和原则,探讨了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教学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传媒载体、网络载体等载体形式的创新。

网络时代 道德养成教育 教学载体

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是指在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联系道德养成教育主、客体,能为主体所操作和控制,承载和传递道德养成教育内容,使主客体发生双向互动的一种可控手段和外显形态。高校必须紧密结合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努力实现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创新与发展。

一、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化,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自身思想趋于多元化、功利化和复杂化。不断创新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已经是势在必行。

1.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如何创新道德养成教育载体,使之既能立足于市场经济自主经营、平等互利的实际,引导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树立平等互利、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又能立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的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开拓、进取、发展与创新的观念和功效性价值观念,积极应对市场经济对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所带来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就成为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要求。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给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冲击与深刻的影响。它不但改变着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而且还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加强对网络环境下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创新,提高载体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已经成为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3.道德养成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既有政治方面的要求,又有道德意义上的要求,还有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方面的要求。与教育内容的这种多样性相适应,载体也应该丰富多样。原有的载体已经不能涵盖当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全部内容,呈现出覆盖的有限性、狭窄性。因此,载体的创新是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4.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迫切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明显表现出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等特点。他们不满足于师长的传授,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强烈需要别人对其自身能力的尊重与肯定。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变化,成为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创新的迫切要求。

二、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创新的原则

载体创新只有遵循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才能使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同时,载体创新必须在教育实践中,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根据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所以,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创新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载体创新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原则。客观形势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求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要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观念,以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为基点,把教育者和大学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上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不断增强高校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的道德主体。

2.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是根据新时期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新变化、新特点而提出来的。充满情感的教育载体,能更好地调适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调动教育客体的积极性,提高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过程的效益,从而达到教育客体身心健康的目标。把情感作为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原则,使教育载体更能体现人文关怀,使抽象的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更加人性化。

3.渗透性原则

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影响需要灌输和强制性约束,但是更重要的是靠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的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体品德,并使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内化的过程一般通过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向)、行(行动)等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通过高校道德养成载体渗透教育内容来进行高校道德养成教育。

4.可控性原则

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就决定了载体的发展与创新必须能为教育主体所把握和操作,才能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如果载体不能够被教育主体控制,载体的价值就会消减甚至丧失,从而游离于高校道德养成教育之外。

5.与时俱进原则

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优化创新。一方面,要随时代的发展,借助最新的现代科技手段,运用最新的时尚元素,不断出现新的载体形式。而另一方面,旧的载体形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以新的面貌出现,比如将网络载体与教学载体进行嫁接,形成新的网络教学载体;将网络载体与心理咨询载体进行嫁接,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从而使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三、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创新的措施

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载体承载教育的信息,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1.创新教学载体

教学载体是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体系的主导,这是由学校的性质、任务和行为特点决定的。创新教学载体,首先,要做到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教学载体只有不回避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找准与大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使大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其次,要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发挥品德修养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同时发挥其他课程在高校道德养成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再次,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和谐课堂,加强实践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最后,要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人格、言行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做大学生的表率。

2.创新文化载体

文化载体的最显著特点是它的渗透式、陶冶式、隐蔽式的“无意识”教育,它以强有力的感染作用和陶冶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创新文化载体,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载体建设,发挥文化载体的导向辐射功能、教育净化功能、陶冶塑造功能、凝聚激励功能、约束规范功能、调适慰藉功能。其次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用高雅的、高层次的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再次要注重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联系互动,形成一个形式多样、体系健全的文化载体网络,使大学生接受最直观的文化熏陶和最生动的道德养成教育。

3.创新活动载体

在网络背景下,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坚持活动载体的运用,而且要不断对活动载体进行创新。创新活动载体,首先要对传统的活动载体进行改革,使这些活动符合网络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活动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吸引力。要克服重娱乐轻教育、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提高活动的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和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团文化活动,将道德养成教育内容渗透到社团活动中去,尤其是要加强指导,配备一些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老师,促使社团活动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再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使其成为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教育载体。

4.创新管理载体

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这和管理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创新管理载体,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注重人文关怀,将传统的刚性管理变为柔性管理。其次要科学制定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能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管理制度。对大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明确规定,并能综合运用教育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乃至法律手段保证贯彻落实。再次要尊重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让大学生自己参与到管理中来。

5.创新传媒载体

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向大学生传输道德养成教育内容,使之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道德养成教育。创新和发展传媒载体,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加强宏观调控。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工作者应善于把握正确的导向,对各种内容加以选择,使大学生在接受传媒信息的同时接受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其次,必须坚持“育人本位”的原则。传媒载体的内容选择必须紧紧围绕育人中心,贴近大学生心理、满足大学生需求,以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内容和形式、新的技术装备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再次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对大众传媒本质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大众传媒各种信息的辨别与筛选能力。

6.探求网络载体

在网络时代,要努力根据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和高校时尚流行的最新趋势,积极探求网络载体。探求网络载体,首先,要积极开创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阵地,使道德养成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实现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内容、对象和覆盖面的新拓展。其次,要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载体的认同感。把网络虚拟平台转化为真心实意为大学生办实事的现实途径,在解决学习、生活具体问题的同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再次,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道德养成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平等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重新定位教育者的角色,以平等身份与大学生诚恳地进行交流,建立起信任、平等的朋友关系。

网络时代迅猛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定势、行为习惯、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创新能够极大地提高大学生选择和运用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自觉性,增强道德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1]王孝红.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吴满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程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载体道德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跟踪导练(五)(2)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