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文本、解读文本,从而使得我们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并巧妙地整合 “三维目标”。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为数不少的所谓“难文”,这些文章让不少一线的教师感觉无从下手或者是总觉得前辈教师已经“珠玉在前”难以超越。
所谓“难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明确指出:难文,有时是篇幅长、文字多的现代文,有时是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文,有时是内容艰深的短课文;有时是看似优美而连老师都雾里看花的散文,有时是平白如话而寓意难以琢磨的小说。总之,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中上完的或者难以让一定年龄层次的学生理解的课文,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难文”。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了“难文浅教”的探究:
曾在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聆听了南师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的讲座——《语文教师的素养》,就提及如何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分析,从而替代了无味的条分缕析。当时提供的课例为《林黛玉进贾府》,就抓住了文本中林黛玉见王夫人时屋内是半旧的靠垫这个细节。为什么贾府这么富贵还用半旧的靠垫?这是一个笔者个人认为很经典的案例。学生在沉浸文本,仔细研讨过后,才明确其实这体现了曹雪芹的见识广博,贾府的外部装饰都是十分富丽堂皇的,只有王夫人的内室才用了半旧的家具。因为全是崭新的话,就显得太过富丽,就成了暴发户的形象;而如果全是破旧的话,就又显得寒酸!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半旧”这个词汇的原因。还有,贾府是名门望族,是皇亲国戚,绝对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因而,用半旧一词来体现其有渊源。王夫人内室的半旧家具,才真正体现了贾府的地位显贵。原本被语文教师们畏为“难文”的经典课文,一下子就降低了门槛,原来只要将一些修饰语重点揣摩融会上下文、并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难文浅教”不是神话。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曾有意识突破各类参考书的拘泥,希望能上出新意。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策划者,教师必须静下心来“吃透文本”,当时笔者注意到文本中不为人注意的“清冽”而不是“清洌”。很多时候我们会用“清洌”来修饰水色,难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用的是“通假字”?笔者特地查找了大学的古代汉语课本和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古代文学读本》之后,再次玩味揣摩,才顿悟到什么叫一字传神、不可易动:“清”字极写出小石潭的水色,而“冽”字极写出小石潭的氛围,与下文的“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与作者凄苦落寞的心境不谋而合,而如果只是“清洌”的话,那只是表明小石潭的水很清而已,并不能将作者的心境融会其中,也是对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好注释!真可谓更能体现大师手笔,情景交融。“冽”冷而“洌”清,各得其妙,而在课堂上让同学讨论使得他们深刻地挖掘了“清冽”的内涵,可以说将整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人物情感彰显无遗。从这个词入手,师生很快就能共同感悟柳宗元的文字驾驭之妙,以及表达的抑郁之情。这比反反复复的分析要来得有力得多,且让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依旧是在 《小石潭记》这篇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中,我还注意了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闲笔”。还是在《小石潭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了此处被诸多语文教师“打入冷宫”的闲笔,并在2009年南京市第六届先进教研组验收的研讨过程中提及:最后一段仅仅是为了忠实记载同游之人吗?笔者认定此处闲笔不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柳宗元的笔下小石潭水至清,然而却有游鱼百许头,那么一代文宗是不会不知道“人至察则无徒”的,被贬于穷山僻壤的柳宗元,遭人诽谤,怀才不遇,然而他依旧有志同道合者,比如吟诵 “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刘禹锡,比如与他一起“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放纵的吴武陵等人,另外《永州八记》的开篇之作《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亦有“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我想最后一段不是闲笔,除了永州的山水可以慰籍他的心之外,还有这些患难与共的朋友。这种注重情感研读,让学生眼前一亮,也兴致颇浓!从而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有效达成。这一观点,也与后来刊登在 《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1B版的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马宗昌教授《试析〈小石潭记〉的蛇足》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一意外发现也让笔者更坚定“难文浅教”的探索之道,我们教师平时在读教材的时候就要“把玩”、揣摩教材,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老王》是杨绛女士的作品,是那种属于文字看似浅显然而却涵义隽永的妙文。虽然作者一片深情,教师也感动之至,但是距离学生们的生活年代毕竟较为久远,往往不为这分情感所动,甚至“没心没肺”地会嘲笑老王的外貌和苦痛。虽然也见识过不少老师在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上各出奇招,但是遗憾的是似乎并未撼动学生心魄、拨动他们的情弦。后来笔者自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捕捉到了其中的一句话,一句看似平淡却是无限酸楚的话,杨绛看到一处破破烂烂的房子随口问道:“老王,这是你的家吗?”请注意老王的回答,他说:“住那儿多年了。”什么是家?众所周知,家就是有家人、有灯光、有欢笑、有人为你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等你的地方。然而作为鳏夫的老王、身体僵直、视力不好的老王却是孤苦伶仃到连一个亲人都没有了,所以那座房子尽管也能遮风避雨,然而在他的心中永远只是个“住的地方”而不是“家”,将这句话自己慢慢品味、细细咀嚼,老王的苦不就不言而喻了吗?加上我的学生是住宿班的孩子,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快学生就联系上下文印证了老王的“苦”不仅来自于身体还来自于生活,教参上所说的“窘迫”、“凄凉艰难”等不都是可以在分析这句话时如抽丝剥笋一样展现在你的眼前?继续挖掘在生活的底层挣扎了那么多年、连家都没有的老王,却依然保持不耍奸、懂感恩的品质,那么他的“善”不也是力透纸背、跃然纸上吗?
人教版七年级下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难文。但难就难在这篇课文太为人熟知了。因为在妈妈的怀抱里学生们就可能听过,更何况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小学就学过,甚至都排过课本剧在“六·一”节汇演过,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只定位在让学生复述课文、评价丑小鸭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的话,就可能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时我还特地听了本区兄弟学校一位高级教师的市级公开课 《丑小鸭》,虽然教师课前准备充分,采取了电视连续剧复述课文的形式,并且将课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一细节都巧妙地改成举一个黄色的小鸭子……说实话,尽管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但总是觉得缺乏一定的深度,毕竟再华美的形式也不能代替内容的厚重!
笔者引导同学们学习本文时,拒绝了外在形式的羁绊。这节课就围绕一个重点:找出丑小鸭离开四个地点的动词并联系文本感受小鸭此时的心情。回到文本,我们会发现丑小鸭离开养鸭场的句子是——“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一个“飞”字同学们体悟到的是丑小鸭逃离养鸭场的迫不及待,一个“逃”字足以写出丑小鸭众叛亲离之后的哀伤和被迫离开的仓皇;离开沼泽地的句子——“于是他急忙跑出这块沼泽地,拼命地跑,向田野上跑,向牧场上跑。”就是“跑”字,而且连续四个跑,一气呵成,同学们发现小鸭离开这快伤心地的迫不及待以及劫后余生的恐慌;离开老太婆的家的句子要简单的多——“于是小鸭就走了。”多么绝妙的一个“走”字呀!或许老太婆的家是温暖的,面对外面世界的颠沛流离,这里也许会成为丑小鸭的安乐窝。但是如果小鸭一直都守在这里,丑小鸭将永远是丑小鸭,不会变成白天鹅;请注意离开农场的那句话——“幸好大门是开着的。他钻进灌木林中新下的雪里面去。”,一个“钻”字,丑小鸭在这个鸡飞狗跳的环境中乘人不备“钻”进了雪里,而恰恰是这次离开最终成就了丑小鸭,他再次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却是——一只天鹅!
众所周知,童话是给孩子们看的,但是随着他们不谙世事到心智的渐渐成熟,不同的时间段,孩子们看童话所得到的道理与感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有责任引领孩子们读出“字缝中的字”来。抓住动词,学生在鉴赏作者用词之妙的同时不仅仅窥见小鸭离开每个地方的心境,更可以见证丑小鸭的成长,从被迫的离开到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其实,丑小鸭原本就是一只天鹅,只是他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不得不离开,鸡鸭们以自己的审美观来衡量“天鹅”,所以成长中的天鹅也就成了众人嘲笑的丑小鸭,这种世俗的目光往往是无形的刀剑。
抓修饰语、品“闲笔”句,关注动词,这些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可能在很多市面上参考书上都没有被挖掘出来,就像一个个宝藏等待教师沉浸文本,捕捉灵感。这不仅让教师自己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同样也能让我们学生乐上语文课。让我们撑一支长篙,向文本更妙处漫溯,这样肯定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为这种在专业领域深刻体验与执著思考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与教育过程所持有的一种深刻洞察、精确理解、迅速判断等成熟完善的心智思维品质必然使我们教师成为智慧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