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慧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用荀子的话,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善假于“多媒体”这一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如虎添翼,真正有效。
教学技术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它能够通过声、形、色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还具有再现性,它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反映出丰富内容,增大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力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1.散文、诗、词、赋等文体的教学
这类文体的文章节奏感强,富有韵律,感情丰富,需要在反复吟咏中领悟作者的感情、寓意。语文老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固然重要,如果播放名家的朗读,效果会更好,毕竟名家是经过专业训练,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以声传情的效果不是一般的语文老师能比的。比如我在上公开课《赤壁赋》的时候,在课件中插入了由濮存昕朗诵的《赤壁赋》的录音。我发现听课老师和学生在听录音的时候,都非常受震撼,那种抑扬顿挫、以声传情、极富磁性的男中音非常富有感染力,远比我平时朗诵效果要好。听过录音朗读以后,让他们分组进行研讨文章的思路发展,并将研讨结果落实到纸面,我再布置安排学生自主朗读、分组朗读、小组竟读。我发现学生多次不同形式地朗读文章,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领悟很快,课下基本都能熟读成诵,正像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类文体的课件,恰到好处地插入音乐、图片等,向学生充分展示出散文、诗、词、赋等抒情的魅力,学生就能轻松地入情入境。
2.剧本、戏曲等文体的教学
在讲授古代戏曲、话剧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没有阅读过原文,对这类文本也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将视频片段插入到多媒体课件中去,让学生先观看了解,有了了解,学习兴趣就容易产生,学生有了兴趣,教学自然有效。如我的优质调教课《雷雨》,就是用的这种方法。《雷雨》这个剧本没有几个学生能完整地阅读过,我上课时在课件中插入话剧“鲁四老爷和侍萍相遇的片段”,要求学生在观看的时候要认真,无论是人物的言谈举止,还是周围的环境烘托,都要用心观察。由于话剧和学生生活离得比较远,这些90后的孩子对戏剧的了解又少之甚少。看过以后,我要求他们自己根据所观看的视频片段提炼戏剧的要素。由于之前要求得比较具体,再加上学生自己细致的观察,基本上剧本该具备的几个重要方面都能说出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人物对话的具体内容、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具体细致的动作去探讨人物的性格。学生对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在剧本这类文体的教学中起到了更有效更直观的作用。
3.议论性文体的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许多是议论文,说理性强,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文言知识点多,一些语文教师在这种文章的教学上讲得很细致,但是学生觉得乏味。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繁琐乏味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看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彻。如《六国论》一课,文中出现大量的人名,地名,虚词、实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点,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往往有不知所云之感。所以我把“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弊在赂秦;为什么——赂秦为什么导致灭亡;怎么办——战胜秦国的方法”等思路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就更加清晰了。这种课件重在梳理知识点,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方便记忆。由于《六国论》这篇文章是要求背诵的,学生把这个论证步骤记住了,理解了,在这基础之上,课文在课堂上就很容易地背诵下来了,给学生的记忆减了负,可谓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还体现在增大课堂信息量。学生对语文课文中的许多内容是陌生的,比如一些历史背景,文化常识,平时能够留意这些内容的学生可谓少之又少,或者缺少系统识记,这样一来,常常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补充相应的内容。如果都要老师一一讲解,必然要占用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探究的时间,效率未免低下。所以在需要教师对学生做补充信息的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
1.新闻知识背景的补充
如在讲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时,我补充有关二战时期法西斯集中营中的惨象图片,或者播放一段奥斯卡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对当时背景的了解,从而深刻理解作者写这则新闻的目的。然后就新闻这种文体让学生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意义;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在探讨中,学生也了解了新闻这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并且明确本课新闻与其他新闻写法的不同,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在补充新闻知识方面起的重要作用,减少无关课文的信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干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历史知识的补充
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认知空白。在课件中展示作品背景信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带领学生回顾历史,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体悟。这些历史知识的介绍比较琐碎,如果只靠教师的讲解,形式就比较单一,学生印象不深,多媒体课件弥补了这一不足。
3.常识性知识的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某些形象学生平时未加留意,印象是模糊或者未知的,可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丰富学生的表象。我教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时,向学生提问,“李清照为什么要选择黄花这一意象和自己作比较?”学生知道黄花是菊花,但很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观察,留在头脑中的表象极为模糊,竟想象不出菊花的具体形态,自然说不上诗人为何选择菊花这一意象的意图,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把菊花的图片打出来,学生的思路一下打开了:那纤长的菊瓣,瘦细的菊枝和作者消瘦憔悴的身形是多么相似!再顺势引导他们结合菊花这一意象所蕴含的高洁的特点进行综合想象,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作者和菊花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可谓人菊合一。
4.文化知识的补充
学生对古代的很多文学文化常识是不懂得的,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给他们以这些知识的补充。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文章不长,文中注释也比较详细,学生可自行疏通字词并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对其中曾皙的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为什么会叹曰:“吾与点也。”孔子对曾皙的回答非常满意,学生这里的理解是有难度的,为什么孔子赞成这种说法,就有必要帮助学生理解。我通过课件展示的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古代关于“祭祀”的有关知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在课件上可以对这个知识作一个简单的小的总结。这对理解为什么孔子对几个学生回答报以不同的态度很有帮助,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主张。
5.课文写作背景的补充
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的时候,文章不断充满激情地重申“我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美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国家,学生是比较费解的,作者的梦想为什么是这样,美国现在不是发达国家吗?这样一来,课文中既有异域文化,又有年代相隔较远等因素,学生几乎是陌生的。要很好地理解文章,就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也就是三四十年代美国的社会风气。当时的美国黑人地位之低贱,为现在难以想象,美国黑人被白人讥讽、排挤,可以说美国当时是世风日下。这些社会背景对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绝对会很有帮助。有人认为写作背景没必要讲,我认为是不对的,我们的教学应该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之上。多媒体课件在课文写作背景的补充上,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
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做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我们的教学中就有必要寻找“参考物”,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再现“参考物”,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我曾观摩一堂八年级语文《大雁归来》的公开课。教师在课前播放有关大雁生活习性的视频片段,包括飞行,喂食等;让学生欣赏大雁的各种活动,让学生聆听大雁的叫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被吸引,而且更直观地了解大雁,毕竟现实生活中学生如此近距离地观察大雁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这为理解课文作者利奥波德深入细微的描写打下很好的基础。
我在上公开课《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利用现在在社会各界取得成就的美国黑人名人,如奥巴马、杰克逊、赖斯、科比等,在课件中让学生竞猜他们的名字及成就,学生对这些人物很熟悉,非常乐于参与活动,这样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美国黑人处境今昔对比,从而引发学生对作者演讲意义的认识。
多媒体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阅读理解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课件,我采用的动画的形式:演示了邹忌的妾、妻、客赞美他的美貌时的情景,以及邹忌劝齐王纳谏的经过。课件生动形象,而且是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的形式,更加的有利于学生记忆课文和翻译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什么都显得更加容易。学生兴致很高,这样不但好理解,而且还好背诵。
多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在执教时要注意一些原则,让多媒体真正成为有效课堂的辅助手段。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恰当地应用。我们要时刻记住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切忌喧宾夺主,不要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曾听过一些年轻老师的公开课,对课件的内容没有很好地取舍,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学生就在鼠标的点击下,不停地被动接受信息。可以想象,课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有多少。这样一来,由教师讲解的满堂灌变成了课件信息的满堂灌。不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教学效率很难保证。
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只是我们有利的辅助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有效工具,不能替代教师的精彩引导和学生发挥主动性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运用,不要因此抹杀自己的教学个性。
课件制作好了之后,我们的教学是否因此而一成不变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异常情况,比如朗读录音没法播放,就要改变策略,改成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另外课件还要善于留白,有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这样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老师就不应该把答案列在课件中,可以灵活地借助黑板板书。
曾经访谈一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的上课课件每堂课都是重新制作的,问其原因,很简单,每堂课的内容都不一样,学生情况都不一样,要随之而变。当时心里挺震撼,真正有效的教学不就是应该这样吗?针对学情具体备课,认真准备每堂课的课件,灵活教学,我想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有效途径。
总之,多媒体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力武器,我们要善于使用,让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使学生“见得远”“闻得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