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一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鞍山114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55%发生于分娩或手术后3周内[1],术后一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严重者还会致残,甚至发生肺梗死而危及生命。因此越来越受到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重视。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妇产科共实施剖宫产术2856例,其中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有效地预防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现总结报告如下。
不同程度肢体肿胀、增粗、疼痛、活动受限、皮肤苍白,肢体温度低,体温升高,全身不适等。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及静脉造影确诊。
2.1 心理护理 病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易出现精神紧张、恐惧、抑郁、烦躁易怒等情绪。因此,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的病情变化,安慰病人,与病人及其家属多沟通、多交流,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治疗效果。溶栓治疗前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随时将治疗中好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使其减轻恐惧、焦虑,增强治疗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2]。
2.2 体位护理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特别是发病3~4天之内和溶栓期间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膝关节屈曲15°,避免膝下垫枕,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同时注意观察下肢肤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
2.3 抗凝治疗的护理 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齿龈、皮下、胃肠道等异常出血,尤其要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现象。按时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抽血时应做到一针见血,保证血标本符合要求。
2.4 饮食护理 避免食用生、冷、硬食物,给予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饮食,以增强体质。保证水分摄入,多饮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防止脱水[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以防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5 恢复期的康复护理 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适当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站。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以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注意保暖,避免外伤。出院时嘱病人坚持患肢功能锻炼,在各种体位下保持患肢外展外,避免患肢屈膝超过90°;站立或活动时穿弹力袜,3个月以内避免患肢负重,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诊。
2例患者经过7~14天的综合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体温下降,肢体明显消肿,疼痛减轻。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治疗时间最短者 20天,最长者35天,临床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无复发。
预防血栓形成是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形成的关键。预防产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对于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孕产妇需从孕期就开始预防:避免久站久坐,尤其在妊娠晚期,不要长久地站立、久坐不动或经常盘腿而坐,也要避免时常步行走远路。平时要注意经常变换体位,睡眠时特别是夜间,要用枕头将脚垫得略高一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顺畅回流。内衣、内裤要宽松,不要过紧地勒腹部;要防止或及时纠正便秘。避免过度劳累,每天保证充足睡眠;情绪要稳定;均衡合理饮食,不要让体重过度增长和胎儿长得太大;睡眠时应左侧卧位,促使下肢血液回流。对于孕产妇来说,预防深静脉栓塞的最好办法是运动。运动可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预防产后静脉淤血及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栓塞而危及病人生命或下肢致残。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管壁损伤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在妊娠末期及产褥期,多数孕产妇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显著增高,纤溶活性降低,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剖宫产手术前后的禁食,可使病人脱水、血液浓缩;术后使用止血药可使血液黏稠度改变,剖宫产术后病人有肠胀气、伤口疼痛,使呼吸浅慢,使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麻醉及手术时间过长,术后长时间卧床使血流缓慢,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易形成静脉血栓。剖宫产术中因组织损伤释放出各种代谢产物,如组织胺和缓激肽,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有利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凝血活酶的形成,促使血栓形成。故剖宫产术后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机会较阴道分娩的产妇要高。此外,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及血凝异常疾病者均可增加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1]临床产科学编委会.临床产科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7.
[2]蒲凤萍,王媛,赵丽萍.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循证护理管理[J].护理研究,2007,21(8B):2125.
[3]杨士萍,张淑萍,李静.剖宫产术后3h产妇进食米粥的临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