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晏锋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 100191)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是指应用新兴的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为医疗服务[1]。世界人口和疾病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病的普遍性,使目前传统医疗行业在全球各国都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压力。传统的医疗行业服务的供给及模式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移动医疗是信息通信技术和医疗行业相结合诞生的新兴产业,移动医疗不仅节省医疗资源,而且能够更准确高效地处理病患,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热点。移动医疗的兴起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且成为当前全球各发达国家全力发展的战略产业。2009年2月GSMA在西班牙的Mobile WorldCongress上,洛克菲勒基金、联合国基金和沃达丰基金宣布成立移动医疗联盟,为世界移动医疗项目提供帮助,使移动医疗能够尽可能地得到推广。在美国,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部署和规划是全球领先的。全球一半以上的移动医疗应用在美国。2011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允许医生使用iPad和iPhone查看医疗图像,并据此做出诊断。在欧洲,移动医疗影像诊断服务普及度比较高的国家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应用最多的领域是神经心血管内科和乳癌等疾病,如移动乳房X射线检查、CT、MRI、正电子断层扫描(PET),移动 PET/CT检查服务也在兴起[2]。目前,世界上移动互联网应用占主导的苹果手机应用商店和安卓手机应用平台中有超过上百个关于医疗健康方面的应用程序供大众选择下载使用,移动医疗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远程教育与培训、远程数据采集、远程监控与管理、针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协同诊疗和护理、疾病与流行病传播跟踪及诊断与治疗以及慢性病与健康管理等支持。移动医疗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医疗行业模式和服务的改变,为医学创新指明了方向。
随着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移动互联网设备的不断完善,我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进行移动医疗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医院采用的移动应用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无线查房、移动护理、药品管理和分发、条形码病人标示带的应用、无线语音、网络呼叫、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等,可以说,病人在医院经历过的所有流程,都可以用移动技术予以优化[3]。比如在贵州,贵州省与中移动共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覆盖了全省42个县、371个乡镇、1428家医疗机构,全省1000万农民真正实现了不用翻山越岭去报销,家门口就可以刷卡看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这种创新手段,可打造成为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贵州模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更好地造福民众[4]。就我国的医疗状况而言,移动医疗有着更加现实的社会意义。公众因此可以获得更廉价、更便捷的基础医疗,享受到更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对于医院来说,可以缓解医患矛盾,减轻门诊压力。移动医疗虽然已在国内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是总体看来,多是直接沿用国外成熟技术产品,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医疗技术和产品欠缺,凸显出我们在医学创新成果的不足和医学创新人才的匮乏。移动医疗为我国的医学创新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人才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无论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学科视野的扩大,文化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信息技术、外语的运用能力,医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5]。但是,医学创新教育没有转化出理想的医学创新成果,以我国的医药领域的创新为例,在国际西药市场上,我国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药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药物尚无一个。技术进步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1%,与发达国家医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相去甚远[6]。总体说来,我国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医学创新教育面临教育观念陈旧,教师创新意识淡薄,教育模式滞后和考核评价标准单一等一系列难题,严重的阻碍了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勇于挑战,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学创新模式和方法,改革和完善我们的医学创新教育。
移动医疗的创新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这要依靠适宜创新思维形成和创新团队成长的教育环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创新模式营造教育环境。比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从2001年开始在校园内开辟创新研究园区Enterprise Works,打造理想的创新环境。学校为创新团队提供24个实验室、设施齐备的办公空间和无线高速的网络服务,并组织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家给予创新指导。学校还允许园区的创新团队招聘本校学生做兼职员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基本都从属于综合性高校,客观上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条件。而主观上仅从生物学的观点考察,认识人类的疾病现象,将患者视作单纯的生物体的做法,在医学教育和临床诊疗活动中仍普遍存在[7]。严重的阻碍了医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因此,我们要转变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倡多学科交叉融合地对医学生开展综合能力的培养,打造不同学科优秀人才相互交流的平台,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团队合作,营造出科学的,引导创新的,注重实效的医学教育环境,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医学创新教育工作。
移动医疗的发展不仅需要适宜创新的外部环境,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国外移动医疗的成功经验表明高校的教师是移动医疗发展的引导者。比如美国专注于医疗和健康领域的创新孵化平台Rock Health通过与美国顶尖的高校,医院和医学机构合作,组建强大的创新导师团队,为所筛选出的创新项目团队提供为期5个月的包括医疗、法律和市场营销等各种配套的教育培训,从而孵化出能够独立运营的移动医疗创新项目。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是我国医学创新教育的瓶颈。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医学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该自己先具备创新意识和超前思维,才能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这就需要教师除了具有扎实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和人文社科知识,同时要有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的勇气,用创新思维去开展教学科研,在实践中形成创新能力。其次,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充实自我,将最新的医疗研究成果引入课堂,确保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结构跟得上医学发展的步伐,为进一步创新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学不仅是传授医学知识,更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移动医疗的发展归根到底需要兼具医学知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国外针对移动医疗的创新医学教育提供给我们宝贵经验。比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关于移动医疗的课程不仅涵盖了最新的移动医疗成果的展示和分析,而且还跨学科地整合教学资源,汇集了医学、公共卫生、商业和工程学方面的导师和专家,创建出协作的课程系统,培养学生去孵化、实践和规模化创新式的医疗技术。我们的医学教育要培养适应移动医疗发展的创新人才需要进一步改革。首先要促进医学教育目标的转变。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学人才。从我国目前医学教育的现状来看,这个教育目标显得过于单一,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医学教育的目标应该转变为培养既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又能指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生活观的医学人才。这样才可以使医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出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有效工作的医疗人才。其次要尝试医学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医学创新教育的先进经验,运用PBL教学法,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式思维。同时,鼓励跨学科整合课程,在现有的医学课程中引入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教师或专家协同为学生展示医学与科技的结合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最后还要完善医学教育考核评价系统。改变长期以来考试分数作为人才惟一评价标准。教学考核和评价应该提倡重视个性培养,从知识记忆测试转变为综合能力的测试,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的评价,能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
移动医疗与医学创新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移动医疗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给我国的医学创新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医学创新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以及创新医学人才的不断壮大必将会进一步促进包括移动医疗在内的先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1]Istepanian,Robert;Laxminarayan,Swamy;Pattichis,Constantinos S.,eds.M-Health:Emerging Mobile Health Systems[M].Springer,NY,2006.
[2]Robyn Whittaker.m-Health:“ the future of health is mobile” ?[J].Health Care and Informatics Review Online,2010,14(2):1-2.
[3]尹建东.基于无线网络技术拓展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08(2):52-54.
[4]安 媛,袁多娜.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贵州模式”[J].当代贵州,2010(17):73.
[5]王萍玉,谢书阳,许金花.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341.
[6]倪 燕.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进步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1):60-62.
[7]王素瑛.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在21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