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付彦军
新闻传播的大众之道
文丨付彦军
由于互联网推动人际传播的发展,导致大众传播本身面临很多考验和挑战。两种传播在新闻真实性等方面的能力,决定和影响着各自的未来和变化,也是其存在发展的最终价值体现。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未来很有可能进行互相转变,并且相互支撑、相互作用。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新闻真实性
在目前全球的新观念中,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全面质疑的态度和彻底否定的思想,可以说非常流行,并且普及面极广。美国在互联网发展到Facebook等个人门户网站可以上市之际,美国的青年人甚至很多老年人、很多学者都更加相信以个人为信誉基础的人际传播是真实的,而对《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及ABC等三大电视广播机构的传播抱以彻底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我们周围也常常听到对于主流报纸、各级电台、电视台的说法,基本上以怀疑和嘲讽为主,甚至随便坐一列车或是同学好友聚会,都会听到对于《新闻联播》等核心得不能再核心的媒体的质疑和笑话。流传甚广的那条短信:“前十分钟领导开会,中间十分钟全国形势大好,后面十分钟国外情况很糟”充分反应了媒体被质疑所形成的再传播。
传统媒体被质疑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传统媒体所发出的信息如果长期不被认可和接受,却是一个足以引起传媒格局变化的大事情。主流传统媒体失信于民,说得大一点祸国殃民,说得俗一点,因为信息长期没人看,媒体即使存在着,那市场也成了别人家的,货币也就流到了新媒体的腰包里。所以媒体经营信息、满足人民群众信息需求的本质不应忘记,不管是因为没有《新闻法》,还是因为没有市场化,都不能称为媒体麻木和不面对现实的理由。新闻真实性历来是被认为是新闻的生命力,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命题仍然是传播界的顶尖大事和核心命题。目前,传统媒体出现的问题仍然与这个命题密切相关[1]。每个从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或媒体从业者都对这个命题不陌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快会发现大量问题。首先,在工作实践中,真实变成了相对的真实,而且面目变化莫测很难捉摸。随便举一例便可看出:某地发生车祸,两记者都写了报道,并坚称自己是真实报道。
甲报道:某山道转弯处,在2011年发生20起车祸,今年初发生3起车祸,上个月前发生1起车祸,一周前又发生1起,今天下午2:00又发生1起。事故发生后,公路管理局的人员,公安局交通警察,救护车和医护人员都赶到了现场,伤员没有生命危险。在处理这起事故过程中,虽然提到了这是事故频发地段,却并没有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乙报道:今天下午2:00某山道转弯处发生一起车祸,2:06公路管理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2:09医护人员开120救护车赶到现场,2:10交警赶到现场。经过急救处理伤员目前没有生命危险。在及时处理这起事故的同时,这一路段事故频发的情况也引起了交通和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注意,并针对去年和今年的事故着手研究。
这两段报道很难找出不实之处,但是这两篇报道一个是对当地进行问题曝光的揭露性报道,而另一个是对当地工作部门工作积极的正面表扬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在假设这两名记者都带着公正的态度前去槑访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也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甲记者到达现场后,在关注事故现场的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深入挖掘,并且与现场事故进行关联得出了报道。而乙记者到达现场后,依据自己看到的现场进行判断,并对具体时间等细节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了报道。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存不存在完全客观的报道?新闻从业者对于真实性和真理的追求虽然从未停止,但是由于新闻报道一定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加工,因此纯粹的客观报道在常态条件下是不存在的。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当我们停留在把直接知识看做事实,我们的考察却被引向经验领域[2]。但是这并不是说新闻报道就可以没有真实性要求,甚至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更加重要而需要人们重视。
目前人们对传统媒体的质疑正是来源于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传统媒体的信息量相对互联网海量信息来说,面较窄,相互印证和辅正的信息较少。因为事物本身就是复杂而多元的,因此单方面的表达不足以全面揭示事物本质。另一方面,新闻从业者一般都会站在某一特定角度或以某种视角来看待事物,很难以全面的视角,以绝对客观的身份来看待报道对象,甚至对自身的平台、自我的主体也是如此。最近,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语出惊人:“《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真实程度绝对超过《新闻联播》。”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没有不妥,但是从新闻传播的基础层面来说,这种比较本身就缺乏同一条件下的可比性。《非诚勿扰》的真实程度拿什么来衡量,是参与求婚选手的表演能力?表现能力?就算他们说的都是真心话,但是今天说我爱你,明天俩人离了婚,您说这是真实?还是真诚?程度几何?而新闻联播的内容,虽然有时在截取事实、时间、细节等方面有一定的类似上面甲、乙报道的混淆视听可能性,但是每个在这样机构工作过的人都清楚,从字面上、基础数据上,具体细节内容的真实准确来讲,类似《新闻联播》这样的节目有高度的警觉性,不仅错字电视台内部要扣钱,而且由于上亿双眼睛的监督,芝麻粒小的错误都能被写信到广电总局、中宣部,甚至党中央。
因此如果以真实程度来计算,我确信非诚勿扰这档以人物秀为主框架的节目,以美女帅哥现场作兴为卖点的节目还是不要轻易定论。否则,编导提前到参赛选手那里拍摄槑访,后期删减截留做人物宣传短片岂不是凭空削减了真实性,增加了编导对人物真实的干扰。如果孟非坚持他在主持的栏目的真诚程度超过《新闻联播》,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可信一些。毕竟《非诚勿扰》的节目特性和栏目定位优势都应该在“真诚”二字。媒体传播过程中,真实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真实来说,那么要求传播内容完全和自然真实相吻合,而狭义的真实则要求相对真实,要求在媒体环境下符合其自然基础特性和事物本质,不违背事物固有规律及人们较通行的逻辑和法律、制度等等。具体说来,《非诚勿扰》的男男女女在屏幕前,开口讲话,如果按照广义真实来讲,那么要求这些人所讲的内容必须符合自然真实,很多人在表述事物的过程中有夸大、歪曲、粉饰等习惯,那么这些内容就无法构成新闻真实的基础。如果《非诚勿扰》的男选手说了“我当年和前女朋友分手是因为北京召开了奥运会。”那么这种逻辑关系的内在考证和必然联系都是较为模糊薄弱。男选手可能主观上真实而真诚,但是客观上可能就是他逃脱自己责任的一个谎言。
说到这里,希望大家不要对于新闻真实性有更加捉摸不定的认识,说得简单些,新闻真实的基础和人密切相关,并且与人群、社会关系直接而紧密。为了不产生歧义和误解,我想开门见山地对于新闻大众传播真实的几个基础做一下阐释。
任何新闻报道都是人为思考和观察、总结的结果,因此是一种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与理解,要求新闻报道完全客观其实是不科学的。作为大众媒体的从业者,应该首先被要求公平、公正、不被表象蒙蔽、勇于探索本质。有时候,由于报道者的主观色彩,人情稿、吹捧稿都很难避免,俗话说:“谁没几个朋友呢?”但是,如果哪个一个大众媒体被这样的事情所绑架和驱动,结果是灾难性的。因为大众传媒是社会的公器,其基本属性与人际的传媒和个体传媒是完全不同的。大众传媒的从业者就贵在一个“公”字,首先是公共的公,同时也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公。
一个关起门来做文章写报道的人,很容把内容写得片面而缺乏细节。如果缺少了细节的支持,真实本身就失去了魅力,出来的东东一般还是难以作为大家认可而产生影响力的作品。我们常常听到互联网对于一条新闻的质疑,其实这种质疑本身就是信息的碰撞,虽然不一定每一条质疑都有理由和真实基础,但是从其他侧面来验证和考证对于每一个报道来说都是本不可少的内容。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看起来也适用于新闻传播,细节往往是真实的据点,一张照片、一个数据、一段影像都可以将确定无疑的一些信息固定下来。而这个细节的真实与考证则需要更全面的环境和条件。如上面所说的甲乙报道,在细节来讲,两人都没有大的错误,但是,在宏观和全面的条件下,乙记者只关注于细节,而没有从较长的时间过程中来看待问题,也没有以更全面的思考和观察来发现矛盾的关键“人的安全与健康”。无论是官、民,这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价值在历史中已延续千年,做好的做坏的参评标准大多由此而起,而且,以人为本还将继续延续下去。媒体从业者在理解媒体自身特性的过程中,理解社会过程中,对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恐怕是少不得的,即使在人与自然的环境下,以人为本,和谐自然也仍然为新闻真实性的主观判断基础,因为人类站在地球上这个客观基础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和思想的根基。
有了这三条新闻真实的基础,我们回过头在看前面的甲乙报道则会清晰很多。首先,如果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较为真实全面,那么,这一路段事故频发、情况危险这个基础事实就无法被忽略,拿这个事故来做人情表扬稿的可能就被大大降低。其次,如果在这次报道中显示各部门反应迅速、抢救及时,但是如果不根除祸患根源,难免事故再次发生,在发生的事故这一信息与前面的报道碰撞之后,那么真实的情况就一定会浮出水面,乙记者的报道便无法经受历史和事实的考验。全面的真实往往来源于全面的调查、考证、研究,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础任然要以人为本,否则,如果以祸害人为本,那么即使有成果出来,有震撼发生,其结果也往往脱离了新闻传播的价值。在互联网的传播条件下,新闻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大众传播媒体、人际传播媒体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会从细微逐渐变为显著,甚至逐渐发生转化。向好的、优质的人际传播媒体有可能因为其受众人数巨大而逐渐转化为大众传媒,而有些大众传媒因为受众寥寥而慢慢蜕化为人际传媒,而这变化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新闻真实性品质等核心因素。
[1]童兵.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
[2]黑格尔. 梁志学,译. 逻辑学.人民出版社,2002(12).
(中央电视台,北京 1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