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明,濮志峰,陈 琳,吕丁丁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系,江苏 镇江 2120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社会对高等人才的强烈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但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基础比较薄弱、大学扩招后学生生源素质下降、社会对高职学生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校企合作力度不够、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就业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其中,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现象尤为突出,分析当前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笔者对镇江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研。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镇江地区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的学习动力不足或学习状态不积极的学生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8.4%;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定位的学生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69.8%;对上课的内容缺乏兴趣的学生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2.5%;对大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的评价持可以理解态度的学生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52.5%;平时学习过程中能独立完成并按时上交作业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8.5%,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有抄袭作业或作业不按时上交的现象;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一般会选择自己看书、找资料解决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12.5%,78.3%的学生会选择请教老师或同学;能经常到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看书自习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18.9%,只有5.3%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能经常阅读和专业相关的书籍;对今后就业有信心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30.5%,而选择继续深造提高自己学历层次的只有25.6%。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确实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2.1 主观原因
2.1.1 学习基础较差,自身努力不够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文理兼招专业录取的学生更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跟不上班级整体学习进度,加上自身学习不够努力,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有的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迟到、旷课现象也时有发生[1]。
2.1.2 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认识不足
有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目标不太明确,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及时复习巩固,对于不懂的问题或不会的作业总是存在依赖心理,不愿意独立思考,缺乏思考探索的科学精神,把学习仅仅看作是应付考试,只要考试能及格就行了[2]。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就业前景等了解较少,认为就业、找工作是毕业以后的事,在校应该好好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在学习上常显被动和茫然。
2.1.3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较弱
大学学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相对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部分高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不高,学习方法不得当,加上大学教师与学生课后对话少,答疑辅导机会不多,导致学生的疑难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3]。
2.2 客观原因
2.2.1 家庭因素
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家长对孩子的教化作用;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降低要求,认为自己有能力为孩子今后谋取出路,孩子在校期间只要不违法、不学坏,学习不学习、学习好不好没关系;还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不能和孩子有效沟通。这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4]。
2.2.2 学校因素
1)学校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管理制度、教学设施、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政府的财政投入没有有效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因受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影响,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滞后,生均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还有一些由中职院校升格以后成立的高职院校,许多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还有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开办高职教育没有及时转变教学模式,与市场导向、企业需求结合度不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仍然照搬原有的“本科压缩式”的办学模式,课堂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地调动。
2)学校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很快,高职院校的师资引进、培养力度与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张相比,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有企业背景、了解企业需求又具备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不少在职教师还不能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们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5]。还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考前给出复习重点,学生考试可以轻松过关。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没有动力[5]。
2.2.3 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长,现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期,社会上还存在着贫富差距、不公平、腐败等诸多问题和不良现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思维活跃期,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同时,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社会也对高职教育存在误解,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不正规的高等教育,部分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历,对高职学生存在歧视现象,这些都挫伤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3.1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部分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信仰、没有生活目标、存在依赖心理、贪图享乐等问题,学校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两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育学生将个人的价值、理想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抱负,将学习知识和过硬的本领为社会作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6]。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由于学习困难、家庭贫困、人际交往不顺、性格差异等原因造成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积极为他们创造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从而培养学习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
3.2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即除了建立教学督导、听课评课、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评估等管理制度外,学校、系部还应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加大表彰和宣传力度,号召学生向先进学习,在学生中倡导“人人争先进、个个能成才”的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此外学校、系部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努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定位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此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和信心,防止学生因专业思想动摇而产生学习厌倦、学习目标不明确等消极情绪[3]。
3.3 加快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3.1 学校硬件建设
学校领导要积极开拓思路,建立健全多种融资渠道,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尤其是要保证实验实训设备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办学条件的有效改善,对于学校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2 专业和课程设置
应按照职业教育特点,突出专业性、职业性特征,增强专业对市场发展的适应性,课程设置与内容应围绕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坚持以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7]。
3.3.3 教材选取和开发
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遵循“够用”和“必须”原则,以行业部门的标准和要求为依据,突出职业性、实用性特点,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教材的力度,为教师与行业、企业人员合作编写教材、教案提供支持和帮助。
3.3.4 教学方法
应当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企业实践、实习机会;积极尝试启发式、研讨式等可以增加学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积极互动,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3.3.5 考核方式
一是侧重过程考核,增加平时考核比重,合理分配考核内容和项目,过程考核不仅要看完成任务的情况,还要考核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二是增加技能考核项目和课时比例,通过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来提高学习积极性[2]。
3.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一方面制定规划选派年富力强、具有事业进取心的骨干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或到高等学校、省级以上实训基地进修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科技骨干到校兼职任教,对于取得教学成果和做出教学成绩的教师和企事业人员给予相应奖励,以此来调动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的积极性。
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加强教学督导工作,明确课堂教学的要求,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使教师提高责任心。完善学生评教制度,科学合理地制定评教标准,实事求是地充实评价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评教水平,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8]。进一步提高教学竞赛、说课比赛、听课评课、教学观摩等教学活动的规模和水平,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并给予奖励和表彰,各系部均应成立相关专业的教学帮扶合作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5 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系部应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自由择业和自主创业,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就业知识指导和职业技能训练,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与服务管理机构,完善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举办校园现场招聘会,及时发布与高职学生相关的就业信息,努力提高学生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质量。
通过对镇江地区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的调研和深入分析,并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快学校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1]张红兵.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174-176.
[2]黄令,吴伟国.构建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70-72.
[3]潘玉芝.医学院校理工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33-38.
[4]张树林.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探析[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8(4):63-64.
[5]邓双义,刘晓娜,杨力伟.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分析及对策[J].素质教育,2009(1):26-29.
[6]查俊峰.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其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3):92-93.
[7]杨用成.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初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8):7-8.
[8]周宏,李征,李东升.关于高职生学习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7):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