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里的《饥饿游戏》文本解读

2012-08-15 00:49文丨李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6期
关键词:饥饿现代性娱乐

文丨李 珊

《饥饿游戏》改编自苏珊·柯林斯笔下的同名畅销小说,讲述了一场架构在未来虚拟世界的残酷生存竞赛。无辜的二十四个少男少女,作为国家维稳政治目的的贡品参与一档电视直播真人秀节目“饥饿游戏”,游戏内容是杀人或者被杀,最终只有一人能够生还,成为拥有无上荣耀与巨大财富的赢家。《饥饿游戏》北美票房四周连冠,直破三亿,是中国大陆6月引进的好莱坞大片,也是6、7月份能看见的唯一一部IIMAX影片,影片无所不在的诸多寓意更让其变成了一部饱含现代社会种种特征的典型文本。

“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是一个表示具有持续性特征的时间概念,区别于“古代”或“未来”,现代意味着与以往历史的断裂与不同。我们可以将现代性理解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活和制度模式、或是将现代性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加以理解。李季林在《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一书中说:“现代性贯穿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各个向度、各种活动中,是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诸方面与传统社会和传统人不同的各种特性的总和。举凡表征现代社会或现代人特征的属性,如商品性、竞争性、民主性、科学性、世俗性、开放性等等,都包含在现代性的涵义之中。”思考现代性问题是我们对过去问题的回顾,对当下现状的反思,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电影《饥饿游戏》放在整个三部曲的宏大背景上看,其指涉的主题:如媒介、奴役、反抗等等无一不透露着对现代性精神理想之反思。

1 传媒话语:权利博弈的斗争场域

话语是指叙述,演讲、谈话或论述等。19世纪以来,话语从一个单纯的语言学意义概念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所说的话语,是指建构某种特定话题的方式。传媒作为一个场域在总体上呈现出各种话语系统相互交错渗透的形态,是当代社会权利较量角斗场,它不仅是经济冲突、文化斗争的结果,也是经济因素和意识形态介入的产物。

我们来看该电影的背景:施惠国,大约75年前,贫富差距过大、物资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13个行政区民众暴动。最终的反抗被镇压,为了统治和警示所有国民,凯匹特的新法律中创办了一年一届的“饥饿游戏”。

电影中的“饥饿游戏”首先是新政府在镇压暴动群众之后采取的震慑和钳制底层人民、防止暴动的手段,其次是迎合和娱乐广大群众的“举国盛事”,除此之外,但想在游戏中适时获得补给和最终胜出,必不可少的还有观众的喜欢、赞助商的支持。

我们可以把这三点理解为当代传媒三种不同力量的博弈。首先,不论经济话语如何“甚嚣尘上”,政治话语肯定是最重要因素。虽然不同的国家因其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的差异而导致了传媒话语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弱不同,不论其是“直接控制”还是“若隐若现”,所有的媒介话语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再次,消费社会中的传媒话语往往以广告收益为驱动,并在意识形态和市场利益的博弈中取得某种程度上的平衡。正如吉登斯所言,“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现代经济秩序,即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创立。”消费主义从根本上而言服从于“资本逻辑”,鼓励和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无处不在商品逻辑渗透进媒体每一个毛孔。最后,虚拟的电子传媒给现代文化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电视直播给观众提供惊险、刺激、爱情、希望等等,并适时地根据受众的喜好和反应做出调整。

媒介是一个复杂的话语斗争场域,背后潜伏的象征符号是现代社会制度、文化价值、消费逻辑等等互相斗争和制衡,媒介话语呈现的复杂意义是我们对现代性文化进行思考的重要前提。

2 视觉生活:娱乐至死的游戏人生

当下,娱乐是一个力量强劲的热门词汇。当西方社会离开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启蒙精神肯定人们的理性判断、鼓励人们独立思考的现代潮流全面发展后,娱乐精神变成了“祛魅”的利器,甚至发展到“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有学者提出“文化工业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通过娱乐确立起来的”。视觉文化更是将这种娱乐精神发挥到极致,当下电子媒介渲染、强化并激发欲望,后现代拼贴、消解的娱乐精神无处不在。

从娱乐的角度看,《饥饿游戏》是当代娱乐文化自我堕落的的缩影。其一,二十四个少通过杀人及被杀的游戏,展现在电视直播真人秀中,成为被观看和被消费的对象。血腥暴力的杀人行为成为最高的娱乐形式。“杀戮”的真人秀变成了游戏的卖点,选手们通过游行仪式个性展示、通过采访给受众加深印象,营造故事构建自我形象从而获得赞助方的青睐,并通过接连的死亡达到游戏的高潮。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随意设计火灾、陷阱、改变天气。好玩、好看、刺激,是这场杀戮游戏本身的目的。其二,不仅仅游戏的形式是娱乐的,人们的生活、情感、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聚光灯下的游戏。主角凯妮丝是一个有善良勇敢的偶像式英雄,她知道主办方改变了游戏规则希望她和来自同一区的男孩生死恋从而增强游戏的可看性后,她放弃了心上人,主动爱上了皮塔。爱情变成了她赢的策略,最终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广大的观众,也为她赢得了宝贵的生还机会。

惊心动魄的杀人游戏通过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传达给观众,感性的视觉刺激带给观众强烈的体验快感。人们在虚拟的电子屏幕下生活,随着屏幕上的故事悲欢离合,时而清醒时而沉溺,无法感知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我们的生活被源源不断的视觉符号和图像包围,我们的情感、体验、理想乃至世界观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和我们朝夕相伴的电子屏幕而并非真实的现实世界。

科技不断进步发展,自然的神秘感逐渐消失,意义价值体系全面坍塌。当批判的对象消失,理想又不复存在,必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虚无主义的倾向。现代化破坏了传统古典的价值认同基础,但新的价值体系尚未成型,社会转型期的后现代因素又让本身不安定的社会形态和价值体系陷入剧烈异动,娱乐至死的全球化浪潮中,人们焦虑地面对着“精神家园”丧失的困境。个人身份意义感的缺失意味着文化身份上的不确定,亦即人在与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联系中意识到某种难以逾越的障碍和觉察到有关生活意义解释的困难与危机,以及随之产生的观念、行为和信仰的冲突和体验。如何在视觉文化的围困,娱乐至死的浪潮中,寻回失落的人生意义和坐标,这也是现代性必须要解决的困境之一。

3 公共领域:反抗话语的存在可能

毋庸置疑,现代性与启蒙有直接的关系:启蒙运动塑造了现代性的精神品格,现代性是在启蒙运动中确立起来的。西方现代性的发端就是从要打破传统社会对人的束缚、把人类的命运从沉重压抑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开始的。在追求理性和自由的过程中,公共领域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哈贝马斯首先提出公共领域的概念,“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社会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的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人们抨击视觉文化对人类的围困,但也应该看到公共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它事实上也是启蒙的工具,是传达社会不同声音的一个特殊领域。正是这个领域,使现代社会的反抗话语成为可能。

在《饥饿游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独裁国度的阴影,也能看到生活在压迫之下的人们的愤怒之火。残酷的杀人游戏不仅仅展现人性的残忍更激发了广大人民灵魂深处隐匿太久反抗的力量。女主角手持的弓箭代表了西方文化中草根阶级不懈反抗的精神,而象征善良天真的小女孩露的死亡则唤醒了11区民众旁观者冷漠的灵魂,他们决定用暴动结束这场残酷的游戏。统治阶级考虑到民众的意愿,改变了初衷,最后成全了男女主角的自由。

当今的传媒约束相对宽松,电视和短讯、网络互动的飞速发展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日益普及的高等教育使公共领域的发展成为可能,公共领域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公共话语领域夹在国家和大众之间,是一个协调不同声音的领域,是现代社会追求自由、民主和多元的契机。它主要体现为对现实进行批判的尝试某种及对社会民主和进步的渴求,它表现出理性反思的能力和行为,和现代社会追求“理性”为核心的建构想法一致,也与进步的人类发展价值观念、及追求和谐民主的现代社会目标是一致的。

4 灵魂救赎:爱与本能的最终归宿

在现代,人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进步,创造出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但却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由此衍生的各种问题。人们在享受现代性的成果的同时,现代性蕴含的启蒙与野蛮、生存与毁灭的现实悖论。也“将我们所有人都到了一个不断崩溃与更新、斗争与冲突、模棱两可与痛苦的大漩涡”。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提升,却被价值失范、空虚迷茫困扰着日渐疲惫的身心。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感悟和迷茫蕴含着赞颂与批判、肯定与否定的激烈碰撞。如何剥落现代性理论纷繁复杂的外衣,寻找现代性发展何去何从的路径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就历史、经济、地理、心理的因素来看,人类的价值必定是多元的,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价值感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具体的经验环境下生长的产物。各个民族和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价值体系。现代化的全球发展却破坏了这种原生态的美丽,许多恪守了几千年的传统古典的价值认同遭到了破坏。“个人的无意义感”、“焦虑”“精神家园的丧失”成为现代人的通病,整个世界似乎都在遭遇一场现代性的焦虑危机。罗伯特·麦基曾经说过这么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困惑之言:“人的价值是什么?什么东西值得人们为它生?为它而死?什么样的追求是愚蠢的?正义和真理的意义是什么?人们不禁要对现代性的发展充满困惑,现代性的何去何从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在《饥饿游戏》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最珍贵的哲理,一些人类共有的美德,如爱、希望以及灵魂本身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现代性发展的唯一出路。

《饥饿游戏》作为电影本身必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其叙事方式等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其充满着对当下社会的种种反思与质问的精神、其文本对现代性的叙述与隐喻存在着巨大的价值意义。在当下价值多元表达的纷繁话语中,它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对现代性思考的浓缩画卷,让我们对现代性社会及个人的多元和矛盾的整体进行思考,就这一点便是难能可贵的。

[1] 俞金吾. 现代性现象学[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34-35.

[2] 李季林.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

[3] 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89.

[4]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章艳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猜你喜欢
饥饿现代性娱乐
向着“零饥饿”的目标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饥饿的地鼠
娱乐眼
一张饥饿年代的教师“特供证”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