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精品意识 写活时政新闻:一个时政记者的从业感悟

2012-08-15 00:43王善业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8期
关键词:韶关新闻奖时政

□ 王善业

(韶关日报社,广东 韶关512000)

写好写活时政新闻是新闻记者的老大难,是地市党报“走、转、改”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常怀精品意识,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访,才能写好写活时政新闻,创作出精品佳作。

精品来自脚踏实地

“我的每一篇稿件都应该是最好的,对于本人来说,应该不可能写得更好。”这是笔者作为一名地市党报新闻记者的座右铭。

笔者1992年进入韶关日报社,在采编部门工作已有20年。其中有8年在采访部门从事时政新闻采访报道工作。对时政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有切肤之痛,对如何写好写活地市党报时政新闻深有感触。笔者采写和编辑了一批深受读者和同行好评的新闻作品,有30多件作品在广东省新闻奖、中国时事报道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获奖,其中,《喇叭响起来》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韶关有个“袁隆平”》、《锦上花为中国锦上添花》等20多件时政新闻作品,在广东省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改进时政新闻报道是地市党报“走、转、改”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时政新闻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要求高,报道受到诸多条条框框制约,时政新闻缺“血”少“肉”,可读性差,不少时政新闻成了“流水账”、“记事簿”或“讲话稿”,索然无味,望而生厌,令读者敬而远之。

笔者认为,要解决时政新闻报道采写的老大难问题,毫无疑问,需要地市党报记者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坚决反对一些记者中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和交差应付思想,树立责任意识、精品意识,记者要通过付出最大努力,深入采访,写好每条新闻,以取得最佳报道效果。

精品打造从标题开始

标题是新闻的脸面和眼睛。准确、简明、生动的标题具有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眼球,激发人们阅读新闻的兴趣。不少记者认为,自己只要把文章提供给编辑就行了,标题制作是编辑的事,因此随便安个标题了事。其实,这是很不好的习惯。笔者当记者时,对每篇稿的标题都认真推敲、制作。在标题制作中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拈连、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制作了一批深受读者和同行好评的标题。如“别人嚼过的馍不香”、“‘银线’串起美好生活”、“让文化‘母鸡’下金蛋”等。

笔者至今还记得,为了制作《教育的“脸”明显在改变》一文的标题,笔者花了不少心思。那是写曲江区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区的一篇通讯稿,而且曲江区领导要求在标题中突出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区这些字眼。之前尝试采用“曲江区使出浑身解数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曲江区用吃奶力气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标题,感觉既累赘又生硬,久久难以定夺。待到稿件上了版面快签付印了,笔者才灵机一动,想到采用“教育的‘脸’明显在改变”这一主标题,而把曲江区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区的内容放进副标题中,既生动又准确,比之前想的几个标题都要好得多。

笔者制作的标题,多次在广东省和中国地市报新闻评选中获奖。其中,《二千岁“老太太”乐享现代清福》等作品被评好广东省时事报道优秀作品一等奖,《年轻“瓜菜王”申请注册 商标“青馥园“名花有主》、《阳光工程让企业充满“阳光”》、《锦上花喜领“准生证”老专家独占“新花魁”》等作品分别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和广东新闻奖优秀标题奖。

精品源于深入采访

多年来,笔者深入基层,到事件现场、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多看、多听、多思,采写了一批符合“走、转、改”要求的好作品。笔者深入基层采写的文章《韶关有个“袁隆平》、《“锦上花”为中国锦上添花》、《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给“怪物”找个理想的家》等一批稿件,深受读者和同行好评,有20多件时政新闻作品在广东省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如何才能写出好作品?笔者的深切感受就是“深入”二字。新闻是跑出来,但要真正做到深入确实不容易。2003年至2008年,笔者担任韶关日报社采通部主任,从事时政新闻的采访报道任务。那时候,笔者所在部门“十来个人,七八条枪”,条件有限(新闻采访车都没有)、任务繁重,人手紧张。笔者作为部门负责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遇有急难险重的任务,经常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冲锋在前,深入基层一线。在2006年韶关百年一遇的“7.15”洪灾期间,笔者10多次深入重灾区乐昌市采访,多次往返于随时都有山体滑坡和山洪暴发危险的乐昌市重灾区两江、九峰等乡镇。采访中,笔者所乘坐的橡皮艇被利器划破,一船人差点落入滔滔洪流中,得当地干群及时相救,幸免于难。2008年,韶关遭遇罕见冰雪灾害。笔者连夜到京珠北采访,多次在灾情最重的京珠北云岩、梅花镇顶风冒雪长途奔波,夜不能寐,而鞋中灌进雪水结冰又无处取暖,饥寒交迫中却仍坚持完成采访写稿任务,写出一批质量较高的时政新闻报道作品,不仅本部门被评为韶关市级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笔者也先后被评为市直宣传系统抗洪救灾、抗击冰雪灾害先进个人。

2009年,翁源县洪灾期间,笔者随救生艇进入重灾区救助来不及转移的村民,写出现场感很强的《冲锋舟,生命之舟》通讯稿。其中写到,记者从前以为冲锋舟很猛很潇洒,在洪水滔滔的江面上来去自由,如入无人之境,没想到冲锋舟有这么多弱点,在水情复杂、杂物密布的洪流中风险丛生,稍有不慎,就可能舟翻人亡。笔者相信,体现抗洪救灾之难之险的这样的细节描写和体会,是任何一个只在岸上采访的记者都无法感受到更不可能写出来的。

当然,写好写活时政新闻,还有赖于对新闻价值的正确判断和良好的新闻敏感。例如,有一次,笔者得知韶关南雄市农村高音喇叭哑而又响的新鲜事,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题材,自掏腰包坐长途班车下农村,经过深入采访,写作了通讯《喇叭响起来》。这一篇看似平常的时政新闻,却获得了中国地市报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一在本报非常难得的奖项,传递的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农民的物质生活,更要注重农民的精神文化建设的大问题。文章立意深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导向性。

可见,深入采访是写活时政报道的不竭源泉。不管是会议新闻还是领导政务活动的报道,只有深入采访,不满足于会议材料和新闻通稿,付出100%的努力和艰辛,才能为别人所不能,写出既严谨厚实,又生动活泼的时政新闻。

猜你喜欢
韶关新闻奖时政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时政要闻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时政资讯
时政
时政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