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烽 何春洪 陈 蓉
(萧山日报社,浙江 杭州市萧山区 311203)
如何促进新闻媒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是新形势下新闻媒体面临的一大课题。萧山日报社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创新载体,组织实施了“总编走基层”、“见习村主任”、“百村行”等活动,做活做强基层新闻报道,体现了“三贴近”的要求,深受基层干部群众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审读与管理》(2012年度第9期)载文认为“萧山日报社的经验值得借鉴”。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鲍洪俊在这期《报刊审读与管理》批示:《萧山日报》倡导走基层的几个专栏设置得好,体现了中宣部“围绕中心,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机制保障”的要求,请新闻处转发阅评,予以表扬。
在“走、转、改”活动中,萧山日报社建立了“总编走基层”制度,由总编辑或副总编辑带队,率领采编部门、萧山网、《萧山手机报》、城市电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编辑记者,组成全媒体采访小组,到全区28个镇街基层联系点,以现场体验、基层调研等形式进行采访报道。
2011年9月份以来,萧山日报社总编辑、副总编辑带头走基层,率领采编人员奔走在充满泥土气息的乡间,所到之处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总编辑、副总编辑每人都有五六个镇街基层联系点,每次到基层,他们总是走农家,进企业,下田头,与镇街干部群众座谈交流,介绍本次“走、改、转”活动情况,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企盼诉求以及对报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萧山日报》在一版开设了“总编辑走基层”专栏。2011年8月15日至16日刊发的系列报道《桃北新村“村企共建”创新社会管理调查》采访组在桃北新村蹲点一个星期后写成的调查报告。采访组深入农家、深入田头,与桃北新村村民面对面交流和探讨,取得一线鲜活资料,经过分析提炼,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切入点,详实地报道了该村通过“村企共建”实现在家门就业,人人分红利,家家住别墅的现象,挖掘了一个创新社会管理、城乡统筹的先进典型。该报道新闻性强,切入点准,文风朴实,是一篇很有分量的典型报道。报道刊发后,引来各方高度关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浙江在线、浙江电视台等众多媒体来萧山聚焦桃北新村,使桃北新村的经验成为全国推广的样本。
这个活动和专栏为编辑记者作出了表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记者们真正从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深入基层,积极主动地去基层寻找素材,报道基层特色,挖掘基层典型。记者们提高了走基层、写基层的积极性,涌现了不少富有浓厚生活气息和乡土味的报道。
如何让记者沉下去,践行“三贴近”,加强报道力建设,是萧山日报社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寻找记者深入基层的有效载体,萧山日报社推出了“见习村主任”活动。这一载体成为萧山日报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切实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有力抓手。
从2011年3月起,萧山日报社选派10名骨干记者,分别受聘到10个行政村担任“见习村主任”,在一年聘期内按计划到驻点村开展工作,住农家房、吃农家饭、聊农家话、办农家事,报道农村的巨大变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多方面反映农民的心声与期盼。这10位“见习村主任”到任后,逐渐和干部群众融合在一起,交了一批基层朋友,加深了对农村的了解,不仅写出了一批有深度的新闻报道,还用各种形式拍摄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图片。
记者们进村入户,感受农村工作,体验农村生活,力所能及为村民服务。8月初,台风“梅花”来前,萧山不少村的村民们都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种植的蔬果、苗木“避风”,三围村地处围垦,倘若台风一来,村里必然遭受较大风力,记者张婷赶忙赶去见习村,与农户一起为蔬菜大棚卸膜,于是就有了一篇鲜活的报道《防台风,我和菜农为大棚卸膜》。后埠头村经济发展较好,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较为枯燥,很多老人都想重温“老底子”看戏的场景,记者洪科得知后,联系了电影放映队,两次进村为村民放映电影和越剧,《露天电影开场后埠头村民乐开怀》和《越剧电影上演我帮村民小忙》两篇“见习日志”就这样诞生了。记者马艳敏在村里常常听村民说起“看病难”问题,就想方设法,联系了由专家组成的医疗队进村,为村民义诊,让村民不用出村就能享受到专家医疗服务。其报道《医疗专家进村来,免费义诊暖人心》也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
基层干部群众来信反映,萧山日报社开展“见习村主任”活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三贴近”的具体行动。记者们能深入到农村社区,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将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发掘出来,把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好事、实事和成效反映出来,并通过深入生产生活一线,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景象,将生动的实践活动成果体现在新闻报道上,是难得的好新闻。
萧山日报社坚持“因为本土,所以亲近”的办报理念,要求编辑记者践行“三贴近”原则,办一张广大读者亲近的报纸。从2006年开始,萧山日报社每年都组织大型采访活动“百村行”,记者编辑深入到100个行政村进行采访。到2011年有6年时间了,萧山境内所有400多个行政村都留下了萧报人的足迹和笔迹。
每年,萧山日报社确定50名编辑、记者,分期分批驻点采访100个村,报道萧山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多角度反映基层干部群众的愿望和作为。同时,开辟专栏,以文配图形式隆重推出主打栏目“百村行”,报道内容在选题上注重亲近性,写身边人、身边事,以小见大,体现“小角度大主题”特色;在形式上,追求平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报道力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入分析农村问题,反映群众呼声。
“百村行”围绕大局,主题鲜明,挖掘了基层经验,通过大量生动活泼的报道,树立起一批新农村典型。如《前兴:中国制镜卫浴第一村》一文,记者挖掘出一个小村子如何从最初的家庭作坊生产文具,到后来生产美容镜,再到现在生产填补国际空白的木塑装饰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一小作坊如何做成大产业,带动当地整个镇发展卫浴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制镜卫浴行业生产基地,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目前“百村行”栏目已成为《萧山日报》一个有影响力和读者喜爱的栏目,并被评为浙江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专题优秀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