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萍
(深圳大学 体育部,广东 深圳 518060)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人的心智走向成熟的殿堂。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认识逐渐加深与稳固,世界观价值观也已塑造成型。但是,学习生活之余的休闲教育同样不容忽视,因为适当的体育锻炼除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心身健康成长,还会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高效高质的良性循环。作为人生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站,高校的总目标应该培养出一批批心身健康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会干”、“能干”的高素质人才。将运动休闲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体系正是高校体育对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适时回应,在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引入运动休闲理念,强化大学生自我锻炼的意志并使其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手段。
对于健康素质的内容和结构而言,包括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的、满意的、协调一致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很难根据生理某个或几个量化特征作为健康心理的衡量标准,每个人的行为表现与内心感受在不同的情境下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对于健康的心理还是有些一般特征,比如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情绪健康、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善于交际、适应能力较强、自我掌控能力也较好。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健康发展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心身健康。如果大学生个个“病来如山倒”又如何撑起“为中华而崛起”的重大责任呢?在成长过程中,高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先天性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后天因素。先天性因素对一般心理过程的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塑造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一般心理过程可以理解为物质派生的产物,那么社会因素对其心理过程有一定的影响,而个性心理特征则是由心理过程慢慢塑成的,并受到社会因素的限制同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显现。当然,后天因素如进行的体育活动的种类与频数对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同样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减压休闲运动可以作为高校采取有效措施的第一步。
大学生运动休闲是建立在余暇时间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的。它是一种始终以增强身心健康,培养和提高生活情操,促进自我完善为宗旨的根据自身兴趣和自我意识的健康娱乐活动。为达到增进健康,强健体魄,消除紧张力,驱除忧虑,焕发精神,提高自己能力,改善自我形象,预防疾病,提高文化素养,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而主动进行的休闲运动。烦恼的最佳“解毒剂”就是运动,当烦恼时多用肌肉,少用脑筋,其结果将会令人惊讶不已。没有人能在健身房或爬山作激烈运动的时候,还对刚才发生的不快之事耿耿于怀。不管是什么人,体育运动都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一个人身体越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抵抗疾病和工作、学习和家庭压力的能力也就越强。
终身体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指人们参加身体锻炼,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运动成为人们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教育是人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时期。而现在人们的工作比较繁重,在高节奏的生活压力下,无疑更需要一些体育活动来发泄压力、调节生活,在娱乐自我的同时享受生活。所谓的体育活动并不是专指那些激烈得令人筋疲力尽的体育项目。合理的运动休闲活动项目应该是人们喜欢而又容易接受的,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自我兴趣来正确选择,并且完全可以对休闲活动多样化,比如散步和跑步交替,室内活动与户外运动结合。这些活动使得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能保持终身体育的理念,持之以恒。
青少年时期,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 “黄金时代”。在高校中进行运动休闲的教育,能让大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打好身体基础,引发大学生的运动兴趣,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化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养成自主锻炼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不断提高体育再认识能力,懂得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并保持锻炼,使学校体育的功能延续终身。
休闲时间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比例,运动休闲教育是符合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现代社会发展快、节奏快、竞争激烈,运动休闲正好与社会步调形成互补。运动休闲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高校体育的发展必须与未来运动休闲潮流的走向平行,确保一致性,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枯燥繁重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学会劳逸结合,才能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有了强壮的体魄也能更好地走进社会,适应和妥善处理将来的工作与工作之外的生活。因此,大学生能够有效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运动休闲来缓解学习压力,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其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理想的教育合力,既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注重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充分发现学生的天赋,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学生的知识、心理和生理的共同发展。
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运动休闲教育。历来学校体育都存在只看重短期效果而漠视长期效应的缺陷,追求个别奖项和名誉的体育教育与力争提高全民素质的社会体育是大相径庭的,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终身体育思想背道而驰。而在高校体育中进行运动休闲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运动休闲认识恰恰能够弥补这些不足。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切身体会运动休闲的好处,主动学以致用,合理自觉地选择科学健康有益的自我锻炼方式,从而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实现学习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共同发展。
参加运动休闲能起到劳逸结合的功效,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压力,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满足心身需要和情感满足,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运动休闲活动的积极参与在增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同时,营造的轻松、和谐、舒适的相互倾诉的环境与生活氛围,利于人们实现高效高质的工作和学习。
在学生正式踏入社会之前,通过运动休闲教育,学生树立若能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休闲态度,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就可从根本上加强全民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真正意识到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的运动休闲活动的重要性,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达到欢欣鼓舞、身心愉快、心情开朗、消除疲劳,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逐渐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无不时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一旦处理不当,大量的课余生活就会被迷茫、自暴自弃的消极生活方式所代替,比如沉迷于网游、翘课、睡懒觉等不良习惯。运动休闲是通过非正式的、自发的体育活动,追求身体的放松和舒服。它不仅能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也能通过团队协作最大限度地完善学生们的运动精神,促进自我价值的体现与自我潜能的开发、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作风。
运动休闲是连接学校、社区的纽带。运动休闲可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提前模拟与互动,在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享受与社会同质的生活乐趣。大学生需要学会在开放自主的体育环境下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甚至是整个团队的时间、空间、运动的强度、模式和规则,这就直接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学生独立运动的能力。他们在运动休闲中容易进行合理安排运动休闲的时间进行适宜休闲运动,并将这种愉快的情感经历带入到以后的生活中。运动休闲不仅增强了学生独立运动的能力而且加速了大学生由自然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
高校休闲运动思想对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高校体育一味追求学生的学习不再适应社会对全面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变革陈旧观念,树立科学的体育健康观,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势在必行。学校应积极开展心身健康与运动休闲理念的宣传,要以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准,培养学生自觉运动、自主锻炼的学习与身体健康并重的健康观念,使学生们明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才是未来实现社会价值的宗旨。
学校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应该依据自身院校的场地、设备实际情况以及师资条件等,开展运动休闲项目。如乒乓球、网球、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冰球、手球、水球、曲棍球、垒棒球等强体力趣味球类运动和游泳、划船、划艇等水上、水中运动,以及武术、气功、形体操、健身操、体育舞蹈、游泳、爬山、瑜伽等活动。此外,还应大胆汲取别的学校、地区及国家的运动理念优势,巧妙地融合本地区的体育文化特征,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进行适当的衍生和发展,实现体育项目的娱乐性与多样性,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充分带动学生们开展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帮助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使大学生们敢于运动、乐于运动并积极运动,学习与身体健康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开展的休闲体育教育与心身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长河的两股重要支流,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流动的方向,而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习惯是流动的水泵。实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前进的途径之一就是提供多样性的体育课程项目以供学生自由自主的选择。除了接受系统体育课堂教学外,还应有休闲运动选项课。所开设的休闲运动课应该是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休闲体育项目,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休闲运动的魅力,扩展与同学之间的话题,增强学生们的交流能力和提高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这些知识、技能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创造出休闲的乐趣,也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体育的改革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教师队伍,高校要想成功开展运动休闲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同样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年级需要,编写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运动休闲教材,并设置合理的多样性体育课程以供学生选择。面对如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新兴教学工具的不断发展,许多全新概念、知识与技术融入到体育学科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体育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知识的快速更新必须要求高校的体育教师不断自我学习,同时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组织教师研讨学生最喜欢参加的运动休闲的项目种类、方式与改进,邀请别校的学者开展讲座,吸取先进经验,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水平和教学效果,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高校开展运动休闲与健康的教育活动,是实现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和高校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是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的和有效的形式,将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有助于学生形成长久的运动休闲行为、习惯和意识。
高校应重视运动休闲教育,推进运动休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尽早接受运动休闲教育,接受终生体育的思想,学会健康的休闲。高校体育教育还应该把运动休闲与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开展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尽快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高等学校应尽快组织有关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对休闲运动教学的水平,组织编写规范的运动休闲教材。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运动休闲专业,培养专门的运动休闲教育人才,以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师资力量和社会体育休闲活动的需求。
[1]戴正龙.休闲体育及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12-113.
[2]何少钧.促进健康素质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4):110.
[3]许海群.运动休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08-111.
[4]祝振军,陈祥慧.对普通高校开展运动休闲教育的探讨[J]. 湖北体育科技,2007,(6):69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