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军,敖澄华,周顺骥
(1 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13)(2 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福建 福州 350001)
组织机构代码(以下简称代码)是由国家授权的权威管理机构向中国境内依法注册、依法登记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1]
实行组织机构统一代码标识制度是经济社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代码工作,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社会管理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等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代码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体系,能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效率,提升城市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目前,广东、北京等省市依托实名制信息共享体系,顺利地推进了限制汽车牌照、强化公章管理、登记小区业主大会等各项社会管理工作,不仅让代码的应用范围最大限度地扩展到整个社会管理中,推动社会结构的有序优化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充分发挥了社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由一元向多元的转换,为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抓手,充分显示了代码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
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化工作,是各项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代码信息不但记录了组织机构的公共信息,而且大部分信息项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采集,决定了其可为政府职能部门信息管理系统直接使用。为此,从信息的互联互通来说,代码是职能部门对单个组织机构进行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法定标识,是连接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唯一桥梁和纽带,能够衔接和整合各职能部门业务数据库,成为跨部门跨系统的检索引擎,这在我省持续推进“数字福建”建设中将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运用代码建立实名制制度,可以建立起国家对每个单位具有记录性和追溯性的社会档案制度,真实全面地记录每一个法人单位在设立和存续期间的状况,促使每一个法人单位从始至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有利于创建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促进企业分类监管机制的形成,改进诚信监管手段,从制度上和法律上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对失信者实行联合惩戒,让其难以逃脱失信责任,是一个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基本要求。[2]
从另一个角度看,市场主体的活动可以通过代码汇总到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库中,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可以集中建立供社会各界咨询的公共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的公开和查询,对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平竞争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代码能够确保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实时交换信息,建立企业活动档案,加快构建“系统互联、信息共享、业务联动、交叉稽核、统一监管”的社会经济监管体系,增强政府的综合监管能力和追溯能力。另一方面,代码是政府为企业提供基本服务的一项具体举措,与行政审批、企业年检等相互联接并有着严格规范的程序,企业可以通过代码服务,以倒逼机制监督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是否到位,推动政府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提升行政效率和公信度。
近年来,福建省各级代码工作机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认真抓好换证年审工作,注重优化代码质量,细化代码电子档案,不断扩大其在银行、税务、统计、海关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在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代码的工作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总的来看,福建省进一步强化代码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对代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代码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越来越广,但由于专业性较强,又是一项基础工作,仍有一些部门和领导还不是很清楚代码工作的最新成就,对代码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不了解,运用代码开展工作的主动性不够,广大群众对代码在社会各个监管领域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充分。由于代码的知名度不高,客观上也对代码的应用和推广造成了一定影响,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代码的技术支撑能力有待增强。代码工作不但要保证每一个代码对应的单位基本信息采集的质量,更要保证代码的数据库质量。一方面,今年国家代码中心抽查我省数据质量准确率达95%,与上海、北京等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福建省在加强数据质量的控制上尚有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福建省承担代码科研项目的能力都还不足,特别是缺乏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三是代码使用范围有待推广。目前,福建省代码已在银行、税务等工作中广泛使用,但由于全社会网络体系还不完善,福建省还难以做到跨行业、跨部门使用统一操作平台,以便代码基本信息深入到其他信息系统中。此外,代码在经济社会管理的一些领域还没有全面推广,有的还处于空白状态。从使用方式来看,代码应用大多是查验代码证书,代码标识仅作为各部门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检索手段,还无法实现代码基本信息深层次应用。
四是代码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福建省代码工作人员数量不多,人员分布也不平衡,省代码中心高学历人才和技术骨干较多,各市县代码工作机构中专门从事代码工作人员较少,队伍不稳定,且流动性大。特别是作为窗口单位,一些基层代码服务窗口在行为素质、文明服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提升。
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将代码应用到建立诚信体系当中,利用代码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为此,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质量基础、应用推广、科技创新和服务提升四个方面,不断强化代码工作,真正建立起适应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规范、高效的代码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代码作用,以更高的站位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各级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代码宣传活动,注重拓展宣传渠道,增强全社会对代码的了解。作为主管部门,质监部门要充分利用资源,深化与相关部门合作,大力宣传代码在应急风险处置、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例子,充分展示代码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机构的联系和沟通,普及代码的基本知识,积极参与建立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扩大代码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认知度、影响力和公信力。善于通过用报刊、电视台、网络等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代码工作,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代码的良好氛围。
一是主动把代码纳入政府具体工作部署当中。按照实施“数字福建”工程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及时研究本部门对代码的工作需求,主动把代码纳入具体工作中统筹安排,以充分利用代码资源,发挥代码的重要作用。二是给予代码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对代码工作的支持力度,给予更多的专项资金补助,特别是将涉及优化代码质量的相关技术装备项目列入科技创新项目中,支持各级代码工作机构更新改造设备,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代码工作机构积极开展科研和管理创新。三是支持代码扩大应用。学习借鉴浙江等省市的先进经验,由省里专门制定并下发有关文件,使代码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应用,提升其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质监部门要加强指导,充分调动市、县两级代码工作机构的积极性,着手建立更紧密的工作联系机制,形成互动联动、共同拓展的良好局面。
一要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深化用人、分配、科技创新等内部改革,建立科学的资金分配机制,完善和健全设备、材料使用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资金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加快建立科学有效、规范统一的内部运行机制。二要加大人员业务培训力度。代码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与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工作。近年来,代码工作岗位人员变动多,部分县市存在新进人员未经业务培训即上岗现象,直接影响代码目标任务的完成。应继续强化代码工作人员培训,着手建立长效的培训制度,积极派员参加国家中心举办的业务培训,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人员的业务素质。三要重视基层代码工作机构的建设。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基础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各地代码工作进展不一,发展并不均衡,尤其是基层代码工作比较薄弱。质监部门应加大对基层代码工作机构的倾斜扶持,特别是在窗口建设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切实加强监督指导,落实责任,加大收费检查力度,防止乱收费行为。
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是福建省代码工作的业务指导机构。应采取具体举措,推动该院发挥代码工作的主体职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一是倾斜支持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建设。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在全国代码工作中有很多亮点和领先之处。但其它省市在土地、项目和资金上大手笔支持代码工作,如山东、广东、北京加大支持力度,在代码数字化应用和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种形势下,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要赶超先进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与问题,最突出的是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新上项目的资金缺口较大、人员编制不足。建议省里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建设资金缺口,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加强力量,支持加快发展。二是积极推动开展对台合作。充分利用福建省对台优势,把握台资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支持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加强与台湾有关方面的交流,促进闽台代码合作,努力在全国打造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对台品牌。三是加快整合代码公共资源。从调研情况看,代码包含法人单位的基础信息,但是法人单位在其他政府部门办理相应的审批、许可和登记手续的时候,仍需要重新采集信息,不仅手续繁琐,而且这些信息经过多个部门人工采集,准确性和一致性无法保证。为此,建议福建省政府组织专门力量,积极研究探索在现行法律规定和管理体制下,通过代码这一载体构建数据公共平台,如何集中投入、充分发挥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主力军作用,实现数据共享,避免相关部门对这种基础信息的重复采集,并减轻法人单位负担。
[1]顾迎建.组织机构代码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组织机构代码在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课题组.组织机构代码在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电子政务 E-GOVERNMENT,2011(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