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耀辉
电视的成长与观众的成长是同步的,在电视与观众的共同成长中,观众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就意味电视制作者应该以“平视”的而不是“俯视”的姿态、“益友”的而不是“祖师爷”的姿态对待观众。当代观众强烈要求自己必须被允许在电视的语境中有不同意见,并必须保证这种不同意见有足够的表达空间。尤其是在当下,处于新媒体环境中的电视受众与传统的收视大众相比,其收视行为和情态都产生了新的变化:
伴随着网络传输工具的更新换代,同时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视频在互联网上的传输也逐渐简单化。在全球范围内,电视资源都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而在此时,“世界大同”也在网络上开始盛行。在这种前提下,不仅使受众的选择逐渐丰富起来,而且受众也不会受到传统媒介的限制和影响,使其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媒介内容的跨国、跨媒介传播,受众只要通过互联网就能够欣赏到国外的电视节目资源,并不会因为引进节目而产生问题和影响。除此之外,受众有更为灵活的收视时间,他们完全可以不被电视节目表影响和限制,不用非得在某一个时间观看某一个电视节目,在节目上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以及自己的时间选择出适合自己观看的节目。通常情况下,年轻观众在收视上的偏好会更为突显,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多以主动为主。这类人会选择不同类型的媒介,在影像的大范围中找出与自己喜好相符合的文本,并不是在电视上观看固定时间的节目,没有选择节目的自由度。与此同时,他们对于咨询的利用率也是最大的,在此基础上找出自己喜欢的节目,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看电视”并不是处于随意或者无意识的状态,只要他们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节目,都会不离不弃一直观看。
电视的传播是在时间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但是伴随着网络社会的产生,媒介也随之开始发生变化,受众收视的心理和情态也越来越善变。除了那些知音型的受众,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讲,特别是那些年纪大的电视受众,他们不会对电视节目有太多的要求,不会专门循迹每一类型的电视节目,只要某一时间与自己的口味相符合就能够接受。意识的碎片化会使受众也逐渐碎片化,所以,在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的过程中,电视受众最终接受的内容不是完整的。站在大多数年长观众的角度上来看,他们在收看电视的时候并不是已经有自己的目的,可能某一时间段在收看电视节目,但是下一时间段就会转移方向到其他环境中。所以,在节目的结构上,应该针对这一类收视群的特点,相应地调整节目资源,碎片化的样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按照段落式的方法,使节目可以有效地串联在一起,并且呈现出应有的亮点。
很多人都明白,影像和真实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所以,在表达电视语言的过程中,“拟态性”也就有更明显的体现。也正是利用这种“拟态性”的表达,使受众可以感受到“梦”与“真”的时空距离。而我们经常也会用到“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在造梦时代来临的时刻,偶像也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每当在电视中出现了受众自己喜欢的偶像的时候,这些人也会为自己的偶像感到光荣。特别是站在青少年观众的角度上来讲,当看到自己的偶像享有莫大荣誉,就感觉自己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和成功感,霎那间就忘记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电视媒体将受众的这种心理需求有充分地掌握,不断地挖掘新的偶像出来;而受众在消费偶像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最大满足,此时,电视的收益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当前,电视文本和受众心灵之间所产生的“互文”现象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受众在对电视屏幕呈现的电视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其实也在不断地将其与自我心灵的读本相贯通和联系。一方面,他们可以把自己对电视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创造能力充分地展示出来。另一方面,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层面上,不断深化展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的回应多于批评,并且获得更多肯定的呼声,那么他们的热情就会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起来。相反的话,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得到认同和肯定,那么受众参与的力度就会逐渐降低,最终还可能会出现观众流失的现象。
在追逐和崇拜电视的时候,使他们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其中,并且进行着适当的演绎。对电视的追逐和崇拜,促成了他们的广泛参与和演绎。他们对于影像有着一种崇尚的精神和意境,不断找到新影像的发展途径,对影像进行消化,并且充分地利用影像,实现自我展演,最终与他人之间的认同感建立起来。也可以这样说,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视已经开始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电视已经不仅仅属于娱乐的范畴,而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站在形式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他们会沉浸在自己喜欢的节目之中,并且可以从中找到轻松愉悦的感觉。另一方面,他们在自己喜欢的节目中倾注了个人情感。受众经常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或者是将这些电视人物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与自己的思维相呼应。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就会与自己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并不是无关的故事,而受众也将电视逐渐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琐事中去,从而也形成了自己的故事。
在这种收视情态变化的前提下,想要创新电视栏目和节目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同时,电视从业者所面临的挑战也更为严峻。很长时间以来,电视栏目及节目在不断地创新,而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注重是什么让我们不断创新?创新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其实很明显,最终目的只是在不断迎合观众的口味,使自己的收视率得到有效地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对观众的需求和心理有明确地认识和了解,必定是创新的最佳选择。可以从以下两个操作层面进行创新:
第一,节目形成的创新要不拘一格。根据相关调查表面,当前,中国的节目形式已经有十几种之多,那么想要在这个前提下做出相应的创新,就应该着手于固定的节目形态中赋予更多新颖的模式,只有这样,受众才会喜欢这种节目的类型,使他们对节目的需求也有所满足。
第二,节目传播的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伴随着当前媒体的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受众所处的环境已经被新媒体环绕的新媒介生态包围。新媒体不仅对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使传统媒体的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而使社会生活景观得到一定的创新。
当今,媒体竞争越来越严重,观众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出现不同。要想观众必须收看某一个栏目或者节目,那么媒体也就必须要给观众留下一个必须要看的缘由。不管电视传播者的技巧和手段运用了多少,收视主力观众不喜欢,没有看下去的兴趣,那么这个节目就毫无生命可言,更严重的还会使资源出现浪费。不管是以内容占有市场的,还是那些不被人所接受的低俗内容,或者是那些存在收视率问题的争议。
在尊重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不在内容的划分上,高雅和低俗共存,但是所传播的内容却是有很大分别的,例如,那些色情、暴力等内容会受到很多受众的喜欢,但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却不允许传播这样的内容。利用低俗的内容打开市场,就算获得较好的收视率,但是这种类型的节目和栏目也是绝对不能取代那些高雅的内容,同时这种内容也绝对不能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背景。所以,在创新电视栏目和节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掌握观众的需求,并且要在与社会责任相符合的前提下进行。
[1] 魏艺,温蓓.中国老年电视节目的缺失与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2] 付连军.Probit模型的电视收视平微观计量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6(05).
[3] 朱孔来,孙小素,李志强.可比收视率与电视节目质量评价[J].统计研究,2006(04).
[4] 黄淑敏,任志明.论电视栏目的经营与管理策略[J].社科纵横, 2007(08).
[5] 王劲红.中国电视改革的必由之路—— 频道专业化[J].理论观察, 2007(04).
[6] 章译文,郑欣.电视节目低俗化与“污名化”: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J].新闻界, 2012(10).
(杭州文广集团视听研究中心,杭州 3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