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 芬
电视新闻广播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对采访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新闻形式中,民生新闻最为贴近百姓生活、关注民生,其基于平民视角通过民生内容、取向价值的报道,进行新闻资讯的广泛传播。基于百姓大众终端展开信息编码,重点报道有关民众衣食住行、生活热点问题事件,进而有效传播信息至更多受众,为其生计生活提供人性化服务。由此可见,民生新闻具有重要的核心价值,只有采取百姓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理解的形式展开采访报道,反应民众需求、心声,才能真正令民生新闻被大众接受与认可。
民生新闻采访即工作人员依据相应技术,将体现民生新闻价值内涵的事实创作成新闻节目,通过电视媒介广泛传播的采集民生新闻素材实践工作。其具体涵盖分析掌握民生新闻内容素材以及基于摄像话筒设备进行新闻事实声音、动态画面的有效收集汇总。基于后续环节体现了显著操作实践性,因而采访人员常常关注该环节工作,即关注业务技能应用,却忽视了新闻理论实践研究。这样一来将会令新闻素材的搜集、探寻无法体现良好新意、反应民生现实,体现出了重视制作、忽视采访的错位偏差认识弊端。同时民生新闻采访中还存在两极分化问题,即一方面关注体现日常经济新闻事件,另一方面又过多关注困难家庭、农村老人、奇闻事件,而对于百姓身边发生的重大、深远价值的民生新闻却甚少涉及。虽然边缘题材民生社会新闻应该报道,然而其并非民生主题,因此应抓住民生重点,不应体现两极分化的无重心采访报道。另外,一些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还存在走过场、摆拍问题。这是由于一些记者没能形成对新闻现场各类要素内容的有效价值判断,无法真正体现能够反应新闻价值的生动形象,不能有效认识新闻所映射的本质事物特征。因此他们往往会产生无东西可采访、拍摄的偏差认识,进而走进走过场的摆拍采访误区。例如,在进行科研人员工作采访环节中,一些记者刻意的令他们将实验室进行清洁打扫,做好摆拍背景准备,这样一来,对于新闻中最能体现科研工作人员实际服务特征环境的要点细节画面,例如凌乱、真实便无从体现,令民生新闻信息量大大削减,还会形成一种错误传播信息、虚假报道的不良倾向。
为扩充民生新闻线索来源,我们应走进群众,实施深入采访,由贴近民众的一线探寻价值化采访主题。应牢固把握民生新闻同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核心要素,令新闻采访呈现出与民众同一空间地域的优势以及贴近受众心理的核心价值。同时,采访阶段中应注重对群众心声的了解,通过对其想法的探寻,深入一线的采访,真正报道出反映民声的大事、符合民众心理诉求的民声新闻。
只有求新、求实,才能真正体现新闻价值内涵与属性特征,因此民生新闻采访应科学注重新闻事件产生的时间,同时应基于此时间性力求新闻内容事实通过科学采访体现新鲜性。也就是说民生新闻事件的采访应与新闻事实产生的时间越贴近越好,或者与其正在形成的事实进行时间重合,这样才能令其成为良好的新闻事实,提升新闻价值性并符合新闻客观需求。采访民生新闻实践中,不仅应注重把握事实时间规律,同时应注重选题、素材的时效性,秉承创新务实原则,体现新闻新意、新鲜感、时间性,进而真正采访出具有科学价值内涵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采访实践选题同他类新闻包含显著差异,即民声新闻应更注重以平民视角进行选题角度设置。在民生新闻产生前期,采访选题多基于政党、政府以及新闻媒体视角进行新闻报道,或者基于传播高度针对各类新闻事件展开分析、研究与选择,过分注重对政策的发布、解读,进而令新闻采访长期以来形成了新闻联播或新华体的固定范式,体现了新闻采访的单一固定性。为此民生新闻采访应科学摒弃该类固定传播形式,由百姓大众的关注热点、生活需求、内心需要、中长期发展目标出发,把握采访角度、做好采访选题。应对各类价值化民生新闻事件、线索、信息、资讯实施统筹集成挖掘、选择与采集,进而优化新闻传播效果,采访制播出深受民众喜爱、具有广泛认可度的民生新闻。
总之,民生新闻的挖掘、选择与采访直接对其传播效果、制作质量、喜爱程度形成了显著影响。为此,我们只有在采访实践中注重弊端现象、不足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走进群众、真正开展一线采访、注重创新、体现民生新闻时效性、基于平民视角科学开展民生新闻采访,才能真正体现民生新闻价值内涵,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进而促进民生新闻实现持续、全面的优质发展。
[1] 王连河.关于增强民生新闻新闻性的思考——以漳州电视台《记者在线》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 黄文清,梗摄.元音的前高化道路研究——从东南方言文白异读和汉越音的异读来探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9).
(山西省忻州市广播电视台,山西忻州 0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