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登峰
我们都知道,新闻采访属于一种双向的行为活动,其与采访者以及采访对象间的对话、互动以及反馈是紧密相连的,离开其中哪一项都是不行的。本文首先论述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其次,提出了在平等互助与合作关系下新闻采访者应注重的技术。
要想确保做出的新闻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前提条件就是深入到现场中进行细致的观察,亲身体验,时刻的抓住一些生动的细节以及典型的形象,要做到观察入微。众所周知,新闻来源于生活,部分经验不足的记者人员,通常在到达现场后,不经过一番认真的观察,立即进入拍摄环节,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只拍到了价值不大、信息量不大,没有任何个性与冲击力而言的画面,根本难以体现出新闻应有的价值,这主要是因为记者对所要采访的对象缺乏必要的了解,对生活没有细致的观察而造成的。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具有鲜明特征和意义高的事物深入的观察,并及时的将其捕捉,要切实做到机警敏捷。对于所有记者而言,必须具备机警敏捷。将观察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取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寻找到适当的报道角度,进而激发出积极的创作之情。
有的新闻作品之所以生动,主要是因为细节;即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将细微之处潜在的闪耀点充分的挖掘出来,进行具体素材的积累。我们都知道,新闻是以事实说话的,只有具体的事实作支撑,才能够对事物有更深入的认识。如果缺乏一个具体的事实及数据,所收集的材料一般,那么,是很难创作出好的新闻的。所以,实际采访过程中,记者应明确自己采访的最终目的、任务,以此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与对方谈话要体现出鲜明的目的性,不能没有中心,偏离主题。记者应按照问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者同一类型的问题可以按照采访对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问法。比如,要问全局性的问题,应找负责此类事项的领导者,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应找相关专家或学者。
由于各个被采访对象的修养、气质以及职业不相同,所以,在接受采访者采访时,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不同的采访对象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有的性格比较外向、十分的开朗、喜欢和人沟通交流;而有的则非常的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对采访造成影响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谦逊、紧张、反感。采访工作是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彼此间的双向交流,要想收集到大量的新闻事实,就必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要获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找寻共同之处,从而开展平等的交流对话,另外,一个良好的采访时机以及合适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应积极的营造一个宽松、诚恳的氛围。
新闻采访是一项情感活动极其丰富的过程,记者要想确保自己的采访目的得以全面的实现,就必须在与采访对象接触时就显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素质以及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和采访对象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激起彼此间情感上的共鸣。实际采访过程中,记者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事项:一,由于采访是一个特定人际关系的交往,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态度如何直接的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实际上,一篇报道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共同劳动而产生的。应对采访对象的人格表示尊重,要和其心与心的沟通,这是每位记者显露自己情感素质与修养所要遵循的指导原则。假如记者的平等、互助以及合作情感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彼此间的关系就会十分的融洽,就会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如果记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就会使得采访对象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影响采访过程的顺利开展,更别说情感上的共鸣了。二,记者情感素养的表露还可以利用“同心理效应”;通常情况下,记者与采访对象接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观念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刻意的将自己的缺点或者错误隐藏起来,想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完美的人。实际上,这样所表露出的情感素养显得极其生硬、不够自然的。阻碍了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良好沟通,同时,还会使得采访对象不愿与记者有过多的接触。而记者如果摒弃掉所有的心理因素,将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在采访对象面前,那么,采访对象就会主动的与记者接触,信赖记者,由于记者表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素养,所以,与采访对象间的“同心理效应”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采访对象自愿接受记者的采访,将自己知道的全部吐露出来,有的甚至会帮助记者完成采访任务。比如,“非典”期间,新华社记者深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非典医疗中心采访。由于记者和采访对象、医护人员等在一起吃住,得到了医护人员的赞扬。所以,当摄影记者在拍摄病区生活等非典情况碰到困难时,医护人员主动接受采访,并且还帮助记者解决了设备消毒问题。就是因为彼此间产生了“同心理效应”,所以,记者才能够及时的给读者们传达了抗非第一线中所发生的事情。
首先,实际采访过程中,记者无论在言语,还是在动作等方面,都必须压缩到最低限度,就算是想插话,也得瞅准时机,尽量少而精,以确保采访对象有足够的听说以及思辨的时间。并且,记者还应及时找出双方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这样,采访过程才会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其次,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仅有心理外部表现,而且还有内心感受。所以,记者在采访之前,应对采访对象的经历以及性格等心理状态加以了解,以明确采访对象适合于哪一种采访类型,按照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调节与控制措施,设计各种采访程序与提纲。同时,采访过程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是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要想确保信息交流是高效的,就必须对采访对象的状态加以调节以及对采访时的心理互动原则全面的把握。由于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机与动机等都有着不同,因此,其每次的采访状态也会有着不同,记者应积极主动的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以追求彼此间的情感交融。因此,记者应本着采访对象对自己的信任,关心其实际采访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对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加以调节。
综上所述可知,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本文简单的对新闻采访方面的事项进行了论述,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周琼.学术论文的新闻价值发掘[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2] 吕霓.中国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政治文明[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
[3] 蓝云.新闻记者的提问艺术[J].青年记者,2010(02).
[4] 张永红.实现真正的对话——浅谈采访心得[J].当代电视,2010(02).
(南阳人民广播电台,河南南阳 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