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 纸媒应有自己的“度”

2012-08-15 00:49文丨姚嘉莉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8期
关键词:宽度报纸受众

文丨姚嘉莉

(深圳商报广州站记者,广东深圳510080)

1 不再独家,却要独到的“角度”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迅速崛起,已经销声匿迹很多年的报纸消亡论又起。而微博的出现更让“纸媒”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微博的出现,正预示着一个媒介新时代的到来。

微博的可怕在于它的快速、简便,还有其受众之多。根据有关统计,今天,已经有3.24亿网民在使用新浪微博,其具有强大的粉丝群。此外,微博的简便性和手机等设备的移动性、实时性相结合,让信息发布的过程变得不费吹灰之力,在省去了不必要的开销和麻烦的同时,还加大了公众的参与度。它更被称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新媒体”,因为人人可做记者和编辑,它满足了人们社交、被尊重、影响他人等多方位需求。

微博的迅速在纸媒来说,似乎是难以达成的,本身在时效上就慢人一步。那么,在微博时代的纸媒报道是否只能炒微博上的冷饭呢?其实不然。微博的迅速与简便是其优势也是其弱势。快中会出“乱子”,简便同时预示着“快餐”。

一条消息最关键的是真实性。微博虽然在传播速度上占优势,但因为其“快”,所以往往导致消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上让人存疑。而纸媒的权威及真实性更令受众肯定。此外,微博透露的新闻信息并不能对报纸构成失去读者的威胁。一条微博的140个字所包含的信息量充其量是一条导语,一个内容提要。微博在时效性上超过传统媒体,但受限于传播字数的“先天不足”使其不得不和纸媒进行配合。

此时,我们应关注的问题就是用“角度”来吸引更多的受众,让微博仅仅是一个接收到信息的源头,然他们可以从源头去还原、追逐事情的本身。微博的迅速让“独家”新闻越来越少,但是独到的角度确实必须的。微博的兴起为纸媒提供了更多新闻来源,使传统纸媒加强了与读者的互动性,扩大了传统纸媒的读者群体。从微博上,纸媒可以迅速了解到当下的社会热点,从庞大丰富的信息中稳稳抓住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闻头条”,让微博仅仅成为一个“新闻社交产品”。

2 信息爆炸后的“深度”

微博真的会取代报纸吗?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作出预言称:“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其实,1930年有声电视节目开始试播,就有人断言,电子媒体将一统天下,印刷媒体将消亡,人们将把报纸抛弃。可80年过去了,报纸不仅依旧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见在纸媒系统里面有着不可撼动的优势,那就是它的深度。

微博确实是威胁与挑战。举个例子, 2009年9 月4 日11点17分,谷歌中国负责人李开复通过新浪微博和新浪博客同时发布了离职声明。随后一个小时内,他多次利用新浪微博澄清外界传言;他的微博被博友大量转发和评论,同时成为各类媒体报道的主要来源。这种例子现在频繁上演。然而,在微博有限的空间里面,李开复离职的真相并没有被充分的解读出来。“为什么”依然是“为什么”。

微博在时效性上超过传统媒体,但受限于传播字数的“先天不足”使其不得不和纸媒进行配合。对于特定的读者群来说,看了一条消息的微博,仍会有耐心阅读整条新闻。比如一个对足球有兴趣的读者,通过报社的微博只能获悉哪场比赛哪支球队赢了球,而赛程中的紧张征战或者赛事分析,读者还会通过报纸上的文字获悉。当我们从微博上获得了“角度”以后,纸媒可以自己的采编能量让供读者获取更具体、更有深度的信息。

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荣曾经说过,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需要用专家的眼光来报道专业领域的新闻,用内行的水平来报道各个行业的新闻。离我们最近的是事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他说,“在互联网上人们提出种种的新闻事件,我最近调查发现,80%的要求是提供事实的真相。我们许多的事情背后有多少真相被淹没。”那么,纸媒就是那个寻求真相的权威阵地。

3 融合新闻,需要跨越的“宽度”

面对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的优势依然存在。但是它始终还是面临着冲击,这样的冲击逼着纸媒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拥有了“角度”,可以让读者看一眼你;拥有了深度,可以让读者注视着你;但是,还需要拥有“宽度”,读者才会愿意为你留守,舍不得将视线移开。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纸媒也应拥有“融合新闻”。什么是融合?一般人说是文字加视频加点评加照片,融合新闻绝对不是1+1+1的叠合性的。我认为,融合新闻从布局来说,是让纸媒拥有全方位展示的能力,从具体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包括从现象到本质,需要多种表达方式、多种报道途径融合来显示出这个报道乃至报纸全方位的客观,让人看得明白透彻,从历史到现在,从外面到里面,从上到下。或者可以这么说,我们需要《纽约客》的讽刺幽默,《国家地理》的图片冲击,《人民观察》的立足全局,《南方周末》的深刻解读……

从题材方面来说,宽度可以展现在“跨越”“跨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报道领域不再被单独割裂,而是交叉贯穿在一篇篇调查分析报道中。反过来,题材领域的拓宽,则进一步提升栏目的高度和厚度。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客观的框架,主题更具全局意义。

从阅读群体来说,纸媒更应着重“年龄”的宽度,报纸阅读习惯应该从年轻人开始培养起。在微博时代,受众覆盖面十分广阔。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从不同群体来说都会有不同的观感与解读,但是现在的纸媒往往缺乏这样的宽度,很少关注各年龄层的“看法”。对年轻人,需要辛辣幽默的语言,需要调侃生活的态度;对中年人,需要沉稳犀利的语言,需要稳重生活的态度,还有老年人……一个事件,考虑得更宽广,才能拥有更强大的活力,不断地以活力注入到传统中,才能更新纸媒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新鲜感,让更多的人为之守候!

报纸不会消亡,但将来能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报纸,一定是敢于创新、特别是敢于理论创新的报纸;一定是有自己的充足个性的报纸;一定是能让读者悦读、能满足读者阅读欲望的报纸;一定是特别强调深度报道,有自己独特角度、独家深度的报纸,一定是闪耀着思想光辉的报纸。

猜你喜欢
宽度报纸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报纸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你有“马屁股的宽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