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周丽萍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的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能源消费总量从“合理控制”到“控制”,一方面透露出国家能源发生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家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的力度和决心。《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也提出,实施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制。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认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虽然逐步放缓,但是经济增长方式及当前所处的赶超式发展阶段,决定了能源消费总量还将继续增加;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2003年之后呈现稳步下降的态势,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度正在逐渐降低,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益正稳步提升。但是也要看到,实行节能减排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能源消费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和建立总量目标分解落实机制等方面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中国国家能源局正在牵头研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地方政府,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与其政绩和国有企业业绩挂钩,以倒逼机制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同时还将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对能源消费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实行预警调控。要严格实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未通过能评的项目依法不预审批、核准,项目不准开工建设。
“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提出,到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41亿吨标准煤,用电总量控制在6.3万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7.5%,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左右;国内一次能源供应能力为43亿吨标煤。
“节能优先,能源总量控制是中国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副研究员白玫表示,“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之路将十分艰难。
首先,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执行困难。第一,实际消费量仍有可能超过目标值。“十一五”以来,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70.9%上升到73%;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71.3%上升到77%左右。第二,由于2011年能源消费34.80亿吨标煤使得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困难,这意味着“十二五”后四年,年均能源消费总量增量仅为1.7亿吨标煤,这是很难实现的控制目标。第三,煤炭产量有可能突破“十二五”规划目标。煤炭消费总量的增长目标分解到每一年,年增加量只有1.556亿吨,而2011年实际增长了2.95亿吨,余下四年年均增长1.21亿吨。在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的前提下,要实现煤炭年均增长1.21吨的控制目标不太容易,这一点可以从2012年新增煤炭产能2亿吨的安排得到证实。
其次,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分解困难。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需要设计合理的执行方案,平衡各方的合理需求。地方政府普遍认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有必要,但分给自己的能源消费量太少,将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复杂博弈之外,还要考虑到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人民生活和能源价格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既要有实现能源消费总目标的决心,还要避免过多的行政管制,造成分配上可能的扭曲。
所以专家建议:第一,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态度要坚决;第二,解决能源行业垄断问题;第三,推进能源价格实质性改革,政府坚决退出价格管制领域;第四,通过政策组合,提高能源效率。
“现在我们对能耗问题很重视,但还不够。如果能源消耗每年增长7%,到2020年我们经济总量再翻一番,那时候我们所用的能源是不是也要翻一番?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已经不是关系经济发展快慢的问题,而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能不能不增加能源消费,增加GDP ?”、“控制能源消费如何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不仅仅是专家们的忧虑,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消费总量,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战略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