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轶群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去华尔街;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华尔街。华尔街,既是天堂,又是地狱。
《金融之王》是一本介绍大萧条中国际金融界大佬的著作。本书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如何根据巴黎和会的安排,重建金融体系,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大萧条”的故事。全书围绕英、美、德、法4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展开,他们手握重权,力图重塑世界繁华;又个性鲜明,不少人盲目自信,最终饮恨沙场,把世界推入金融危机的深渊。本书角度独特,不仅如一部优美的传记,情节引人入胜;又如一部有独特视角的经济金融史。
这本书以传记的形式来描写一战前后诺曼、斯特朗、莫罗、沙赫特4位央行行长决策的经历以及其背景。书中所描述的每个人都具有鲜明个性,其优点和不足都是全方位的,并且都是非凡洞见和古怪行为兼具的人物—有飞扬跋扈的美国人斯特朗;傲慢、固执的德国人沙赫特;还有骄傲的英国人诺曼和法国人莫罗。
4个人,4家央行,4个国家,一段历史。
如果你把它当做是小说来看,那就是一本小说。
如果你把它当做是历史书来看,那它就是一本历史书。
如果你把它当做是科研材料来看,那它定必能成为你的好材料。
大萧条时期,聚焦于中央银行家这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是如何重建金融体系,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大萧条”的故事。
读史不如读故事,故事才是更真实的历史,不管它是否有太多的夸张。
《金融之王》的作者曾在世界银行投行部工作,不愧为金融领域的专家,材料翔实可靠,内容通俗易懂。这本书出版时受到《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的高调追捧,还获得了2010年普利策历史奖。金融危机还未好转,主权债务危机再次袭来,全球经济拉响警报,跟《金融之王》中的某些情节倒有几分相似。
读完本书,就能真正明白那句“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国家”的内涵。当然,阅读中最好能够联想二战发生的背景原因,并结合我们亲自体验过的2007年国内疯狂的股市来阅读。如果加上“共济会”的隐形之手,所谓“阴谋论”,或许能更好理解决策制定者的心理。也能诠释一些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央行货币决策可以直接影响经济运行走势,进而影响政治变革。因此决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背景,经济形势,决策者的个人情感,民族文化等这些因素,可能都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学着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从历史中来体会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当然也能体会到“人无完人”,即使是金融大师,其心态也未必完美等等。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天津市市长戴相龙说:“这本著作,在反思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被各国金融界广泛关注,我试图借阅读此书之机,思考如何推进国际金融稳定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要了解书中4个中央银行的金融决策,就必须了解中央银行的职责。从金融发展的历程中寻找把握未来金融发展的坐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