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石油企业的技术发展一直采用跟随策略,紧跟欧美先进技术,能引进的引进,能模仿的模仿,而自主创新略显不足。而当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恰逢动荡、战争、经济困境和“新冷战”思维笼罩全球。为适应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新格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调结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对我国石油企业的技术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笔者认为,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探讨我国技术创新的现状与缺乏创新的一些原因,对于构建更加适合我国石油企业自主创新的生态系统,有借鉴的意义。
在发达国家中,专利的拥有量是科技开发能力强弱的标志,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多少,反映着企业乃至国家开发实力及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小,是衡量科技产出和知识创新的一项重要指标。专利申请量已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追逐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下探讨国外知名石油企业的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NYSE:XOM)是世界领先的石油和石化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爱文市,是美国最大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由美国的埃克森公司和美孚公司1999年合并而成。拥有8.6万名员工,其中包括大约1.4万名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家。1963—2008年,埃克森美孚公司公开的同族专利申请量达到87019件。近10年来,埃克森美孚公司每年的基本专利申请量为350件左右。
1790年,美国根据宪法制定了第一部专利法。美国政府和产业界认为,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是科技和人才,这是创造知识产权的关键要素。为避免国外企业大量模仿美国技术,美国开始将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抵御国外竞争、保住经济霸主地位的战略手段,并从法律和政策层面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系列“亲专利”政策出台实施以后,美国企业每年申请专利的数量急剧增加,专利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也不断提升。
因此,埃克森公司和美孚公司都积累了大量的专利,培育了较高的专利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截至目前,埃克森美孚公司是世界石油工业中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
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总部设在休斯顿,并在巴黎和海牙成立准总部机构。公司成立于1927年。斯伦贝谢科技服务公司(SIS)属于斯伦贝谢油田服务部,是石油天然气行业公认的、最好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在综合钻井服务方面,斯伦贝谢公司发展了垂直钻井、随钻测量、随钻测试等实时综合钻井服务。
1996年以来,斯伦贝谢公司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其基本专利年均增长率达到21%。截至2007年底,斯伦贝谢公司在石油上游的主要技术领域拥有基本专利3397件,占全球石油上游基本专利的3.4%;其中在测井领域,该公司基本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测井基本专利的16.8% 。
近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但石油公司成本上升的速度远高于收入,原因之一就是为石油公司提供勘探和生产服务的专业油服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大幅提高了服务价格。而该行业里,斯伦贝谢的规模和收入均为全球首位,其客户基本包括所有的国际石油巨头企业和大型国家石油公司。
斯伦贝谢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裁安德鲁·歌尔德说:“我们不希望人们的工作环境过于舒适,所以,我们让他们发挥不同的作用。我们的职员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术背景及工作经历,这使我们能以全球的眼光处理问题,同时也使我们适应不同地域的文化。斯伦贝谢公司的实力来自技术,而非石油。”
我国石油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其持续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新技术的运用,也就是说,石油科技进步已成为石油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石油市场的白热化竞争归根结底表现在科技竞争上。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成为衡量国家、企业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知识产权竞争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
1985年4月1日《专利法》的施行,是我国专利制度真正确立的标志。2000年我国的《专利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这是我国专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包括专利受理、审查、管理和执法在内的专利工作体系。
目前,在高技术领域,美国与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授权发明专利72.2万件,其中,境内发明专利授权30.3万件,占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42.0%;境外授权41.9万件,占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58.0%。2010年公布PCT申请量最多的申请人,美国的贝克休斯公司第37位,斯伦贝谢加拿大有限公司第64位,荷兰壳牌国际研究公司第84位,美国的哈里伯顿能源服务公司第90位;而前100名中却没有我国石油企业的身影。据德温特专利数据库检索显示,我国在物探、测井、钻井及石油化工领域一半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仍被国外公司持有。
动力不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国石油企业属大型国有企业,依靠政策性的垄断生存、发展,这种机制不利于技术创新。从总体上看,我国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缺乏主动性,只是为了支持其生产经营活动,核心技术依然依靠外部引进。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凤毛麟角,而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感觉到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仍然依靠低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能力有限。一是缺乏高水平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二是缺乏高水平自主创新的实验条件与研究机构;三是缺乏资金。
环境不利。缺乏高效运行机制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包括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公平且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许多科研院所,科研力量严重不足,管理、后勤机构却庞大有余。知识和知识工作者本身都是需要管理的,制度出人才。创新人才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的工作效益,取决于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如果一个人的工作缺乏效益,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作出贡献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
构建更加适合企业自主创新的生态系统非常重要。好像一棵小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要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有利于形成向广度、深度不断扩张的根系,能够汲取来自各方面的营养与水分,满足成长过程中的新陈代谢。而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遵循达尔文式“自然选择”规律。
首先,控之有度。包含相应法度与制度的建立、修订及执行力的保障与加强,以鼓励自主创新为目的,为企业的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其次,扶之有效。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注重成果的可转化率,培育适合自主创新、重大创新项目的土壤,避免低水平科研成果的“源源涌现”,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自然淘汰。
再次,助之有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注重人才交流与流动,对学术腐败绝不姑息,形成健康向上的、有凝聚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文化。
当然,革命性的创新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需要跨越式思维与严密逻辑性思维的不断交织;需要挑战传统的勇气与决心;需要将理想放入实践中反复打磨,在碰撞中开创新的理论,不断修正、丰富;需要解决从构思到目标成果途中遇到的所有难题。耐心与细心、坚忍与执着是科研先锋们应该具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