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张建
突破国内能源瓶颈,保障国内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兑现对国际社会的节能减排承诺,大力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势在必行。
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政策制度的保障。借鉴国外政策体系,尽快形成支持我国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确属必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能源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十二五”规划提出,“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
2011年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迅速发展的一年。据统计,水电装机达到2.3亿千瓦,在建规模5500万千瓦。新开工糯扎渡等9个大型水电站,装机规模1260万千瓦。风电并网容量新增1600万千瓦,累计达到4700万千瓦;年发电量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以上。光伏发电增长强劲,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比上年增加3倍以上。
2012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要积极发展水电,新开工水电规模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抓紧编制和报经批准后实施《核电安全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调整规划》。积极有序发展风电,组织实施“十二五”第二批规模为1500万千瓦至18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建设计划。积极发展太阳能,组织实施“十二五”第一批规模为300万千瓦的开发计划。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的新能源发展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发管理机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缺乏完善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解决资源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完备体制机制,重构能源管理体系,进而全面提升产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发展风电可以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全国风电装机容量每年成倍增长,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世界风电平均水平。
风电行业发展受制于风电并网难题。我国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电网发展速度远滞后于风电发展。亟需消纳大规模的风电,提高电网对风电的调度管理能力。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颁布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将提升整体电网对风电的消纳能力。
风电发展缺乏统筹管理。风电产业体系面临标准、认证、检测等诸多制约。风电并网是市场问题,涉及管理体制和经济利益。因为风资源主要是在边缘的地方,比如内蒙古,国内市场近的也是在北京、华北,矛盾突出。
关于风电的发展举措,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指出,第一,从市场上扩大配制的范围,加强电网建设,使更多的风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第二,资源方面要下更多的力气,风电企业今后要能够预测第二天的发电量、发电轨迹,使风电系统能很好的平衡;第三,推进风电设备的技术进步。
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刚刚起步。受阻于技术瓶颈,发展艰难,亟待突围。
我国水电和太阳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由于新能源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加之资源分散,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我国除水电和太阳能以外的其他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本还是很高。
当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国产核心和关键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未来,新能源项目发展必须突破重大技术。目前最大的技术障碍并非技术成果少,而是现有技术难以转化成产品,基本技术的普及程度太低。
新能源发展必须与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互结合。近年来,我国风能、太阳能利用进展迅速,大型风电、大型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巨大。但大型电站建设占地面积广、用地需求大、多处于电网支撑体系较差的地区,所发电力无法就地消耗,远距离输送又面临并网技术、长途损耗等难题。转化应用我国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对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