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辑录/本刊记者 由然
◆ 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群体事件日益增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是难以避免的,其形成和持续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敢于面对,认真加以解决,任其积累蔓延必将引发更大的矛盾。以前,我们侧重谈环保是经济问题,现在看来,环保更是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经济、社会和民生的交汇点,PM2.5被公众广泛关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我们要确立这个观念,让环保工作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王玉庆
◆ 以往我和不少医生在谈论健康时,大多谈及个人卫生、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处理态度等几大方面,但近年来感到,除了个人因素,要保持健康还需要“绿色环境”这一要素,其中空气质量尤为关键。我们医院研究所发现,凡是有灰霾天气,医院的病人门诊数会增加10%到15%。大气污染并不是孤立的,重点区域做得再好,非重点区域不作为,是不可能达到2015年初步控制区域性感染的目标的。对此,监测点应该在今年全面展开,而不是等到2015年。全国有了监测才能在某些不发达地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看业绩不光看GDP,还要先看有没有造成污染。
—中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 我国的标准与国际接轨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既要抓紧开展能力建设,扎实做好技术储备,又要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一是完善大气联防联控机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为重点,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制定并实施火电、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切实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全面落实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加快淘汰“黄标车”,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在用车环保检验机构监管,全面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三是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系统,实现风险信息研判和预警功能。连续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指导群众合理安排出行和生活。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 大气污染通常是跨区域的,PM2.5的常态半径有300公里-500公里。而现行的大气污染法律、法规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没有关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定;加之相关地方政府在区域功能定位、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等方面的不一致,造成区域之间的污染纠纷不断,实施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十分必要。建议立法明确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体制、联防联控机制;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建立区域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建立联合预报机制以及大气污染事故的应急机制。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张全
◆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迅猛,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也较大。浙江、江苏和上海互相接壤,经济总量大,发展水平总体相当,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类似,在特定的地理和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物排放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扩散和累积,跨区域交叉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物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为了确保长三角区域的环境安全,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应该成立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形成区域性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按照一年或者半年召开一次的频率,共同协调区域内的一些共同问题。同时,学习国外区域环境管理经验,形成联席会议的组织结构、议事程序与决策机制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统一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董事长 李立新
◆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PM10、PM2.5等污染物的限值,目前仅能与发展中国家空气质量标准普遍采用的世卫组织第一阶段目标值接轨。因此,新标准仅仅与世界“低轨”相接。要实现与W HO提出的指导值接轨,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此外,标准还收紧了PM10的限值浓度,年均浓度值二级(达标)由过去的100微克/立方米缩小至70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后,中国将有2/3的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建成1500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前期投入超过20多亿元,每年新增的费用也将超过1个亿。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吴晓青
◆ 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于1982年,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目前学界普遍建议修编空气质量标准,增加对PM2.5的监测。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第一阶段的排放标准,国家应本着有利于公众健康的原则,尽快出台PM2.5的监测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郝吉明
◆ 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就是为了要求各地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与此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在减排,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环境保护部正在研究制定城市空气质量分级管理办法,要求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气象等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工作目标。一般超标城市应制订空气质量达标方案,根据超标污染物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严重超标的城市应制订分阶段空气质量改善方案,采取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措施,努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不断降低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已达标城市应制订方案,确保空气质量良好并持续改善。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 罗毅
◆ 怎样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最为重要。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应由三个机制构成。第一是市场机制,也是最核心的一个机制。市场机制是达到资源配置效力最优的方式,其他的方式无法替代,但是在市场机制当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价格的信号,也就是通过能源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来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当中的基本的机制。第二是政策机制,包括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是监管机制,包括能源审计、环境监管等。长效机制原则上由这三大机制构成,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市场机制,因为只有市场机制才能使得企业的节能行为真正成为内生的、自发的行为,否则我们的监管成本就会太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飞
◆ 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对比我国不同省份火电燃煤消耗量与PM2.5卫星图,可以发现在燃煤量越高的地区,PM2.5的污染也越严重。据了解,中国能源消耗在近10年来增长了一倍多,且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超过70%。目前中国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烟尘排放量的70%、人为源大气汞排放量的40%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来自燃煤。所以,当下最应该做的是各地开展燃煤消费总量控制,它可以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目标。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比如完善脱硝电价政策,加大企业污染罚款力度等。打好组合拳,PM2.5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治理。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周嵘
◆ 要想使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治理,就需要从污染根源上进行控制。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不论是汽车尾气还是煤炭发电排污治理,问题根本都指向了化石能源利用上,需要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做出调整。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市燃气、天然气采暖的普及;要利用天然气更为清洁的特点,进一步改善环境,尽快实现天然气发电替代煤炭发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 贾承造
◆ 未来应根据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制定发布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测量方法及相应的燃料标准;同时协调机动车设计生产制造、石化生产和储运供应等相关方面关系,研究确定全国实施时间,避免再次出现排放标准制定后却无油可供的窘境。此外,应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建立监督机制,明确各方责任。
—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 汤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