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经验启示

2012-08-15 00:47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思潮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邹 念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经验启示

邹 念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各种起伏跌宕的社会思潮,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思潮的关系和党意识形态建设自身两个角度,对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经验进行总结,主要表现为坚持“破”与“立”的统一、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准确把握“上”与“下”的结合。在分析经验的基础上得出启示,可以使我党能更好地适应发展要求引领社会思潮。

改革开放30多年,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展开,社会思潮领域也是古今交融、中西交汇,各种思潮交替更迭,异同碰撞。这些思潮的发展和演变,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不同程度影响着当今中国人民的意识和行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认真总结我们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借鉴。

一、坚持“破”与“立”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引领社会思潮中,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坚持“破”与“立”的统一,坚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原则来引领社会思潮。一方面,批判、破除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思潮;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现实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意识形态创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阻碍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潮“两个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破除“两个凡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消除了“两个凡是”的影响。在党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这股思潮的滋长蔓延,1981年我党及时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全面地认识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进一步指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提出了既要反右,更要防“左”,深刻地回答了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解放思想中有效地实现了对人们思想的引领。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一些群体中影响逐步扩大,为有效反对这股思潮,江泽民明确指出,“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1]有效防止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我国加入WTO后,一部分人表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针对新问题、新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先进文化理论。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帮助人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自由主义思潮也逐步扩大在我国的影响。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有人无限放大公有制的弊端,提出了以私有制为导向的改革,主张全盘私有化。面对这种形势,江泽民明确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并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江泽民所阐述的关于所有制的理论,既反对了主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的新左派思潮,又反对了实行私有制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科学地回答了在所有制领域面临的新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在一系列问题上有力引领了社会思潮。为消除干部群众存在的错误思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我党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创新。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复杂的局面,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针对这种情形,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2]的新论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应对多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指出要自觉划清“四个界限”全面抵制和批判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全面地回答了当前人们面临的思想问题,揭露批判了一些错误思潮和言论。

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各种错误思潮的“破”与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立”相结合,在破中立,在立中破。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学派和思潮斗争的历史。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阶段。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丑的、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思潮的“破”与“立”这一宝贵经验给我们以深刻启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一方面,要“立得稳”。应该继续解放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地推进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增强说服力和战斗力,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要“破得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队伍建设,只有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功底扎实,才能对社会思潮要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破”各种错误思潮。“破”的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掌握思想理论动向和社会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4]这就决定了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它是统治阶级意志在上层建筑的集中反映,居于核心、统摄和支配地位,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同时,任何社会的思想意识又是多样的,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元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互为前提的。失去“一元主导”统领,就失去主心骨,意识形态必然陷人一片混乱、一盘散沙,就可能动摇统治阶级的地位、颠覆统治阶级的政权。没有兼容并存,意识形态清一色,就会封闭僵化,一潭死水,丧失思想活力和文化创造力。[5]多样并存的局面是一种进步,正如自然界的多样性优越于单一性一样。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意识形态作为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凭借各种手段,不断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文化观念渗透。从国内看,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倾向,表现为:思想主体构成元素多样、思想观念的层次多、思想观念多变。多样化的思想意识,使得在意识形态领域,噪音和杂音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近些年来这样的声音甚嚣尘上,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是科学;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学派论”;有人在学术争鸣的口号下,宣扬马克思主义去政治化;如此等等。[6]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面对多样的思想意识,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的统一,在多样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用主导性去影响和带动多样性,用多样性去培植和激励一元。既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与话语在理论界、思想界泛滥,又主张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允许和提倡哲学、宗教、艺术等以多样化的形式、个性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并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允许其自由发展;既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又不否认在合法的条件下其他具体理想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既没有以一元性排斥多样性,也没有以多样性替代一元性。[7]

当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重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必须要做到以下“五个强化”。第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始终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二,必须强化“创新意识”,继续解放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第三,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加强新闻和传媒建设,发挥正确舆论的主导作用,确保意识形态阵地不被蚕食;第四,必须强化“全球意识”,在与全球化的互动中,提高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第五,必须强化“包容意识”,重视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从社会现实出发,允许和提倡多样性文化的自由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

三、准确把握“上”与“下”的结合

社会思潮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阶级、阶层或不同社会群体的理想、愿望、利益、要求的思想潮流,这就决定了社会思潮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包括干预社会变革、左右社会运行走向,并且社会思潮的主体会利用各种条件,把业已确定的目标指向变为现实的行动。所以,马克思主义要处于指导地位就必须和各种社会思潮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8]社会成员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和评判社会价值取向,一定的思想理论观点只有与社会成员的普遍价值追求和利益期望相吻合,才能获得广泛的拥护和尊奉。[9]从党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来看,共产党在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中,准确把握“上”与“下”的关系,使意识形态既能够“上天”也能够“入地”,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既注重意识形态建设的超越性、理想性,同时又立足于现实,回应社会现实,使其具有现实性,满足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利益期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才能更好地引领社会思潮。

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意识形态的创新中,一方面,体现着“天”的“高”。有着“高势”和“高位”,“高势”,主要指我们党进行的理论建设所内蕴的知识、价值、规律和表现美等品质的含量高和水平高,从而具有强大的理论势能;“高位”,主要指我们党创建的理论知识的层次高(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法治观等理论知识层次)和所使用的范畴的位阶高(如它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与其他意识形态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相比,一般应是同位或上位概念和范畴)。[10]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地”的“实”。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反映现实、立足现实、回归现实。我们党在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以人为本,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过程中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做到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及时了解人民大众的愿望和要求。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样,错误社会思潮就没有吸引力、没有市场。“上”与“下”的完美结合,既立足于客观现实,又体现了着眼未来、追求美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现实是基础,意识形态是升华,两者相互辉映,融为一体。这是从我党的根本宗旨出发,在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所总结出的一条基本经验。

当前,要加强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要做到“上”与“下”的结合,一方面,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一项强基固本的工程,只有这项工程夯实了,才能对社会思潮实施引领,才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也才能提高党对社会思潮的预判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思潮形成,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在意识形态建设中,贴近现实,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贴近生活,要使意识形态建设反映人民火热的现实生活,关注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贴近群众,始终坚持党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党的主张深入人心。这样把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抵制错误思潮的蚕食,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7]秦宣.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5)

[6]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9]张骥,申文杰.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意识形态创新过程中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J].教学与研究,2011(10)

[10]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

D27

A

1008-5955(2012)04-0085-03

2012—08—24

邹念,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付建明)

猜你喜欢
思潮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