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彦虎,张改凤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文化自觉的方法论问题初探
林彦虎,张改凤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文化自觉;规律;方法论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需要达到文化自觉,要达到文化自觉,贵在科学应用相关方法论;把握文化自觉内在物质实践规律,厘清文化自觉内在方法论的两大层次是科学应用相关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实现文化价值,从文化自觉的理论方法论视野出发不仅需要注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而且需要辩证的思维与视野以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从文化自觉的实践方法论视野出发既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原则,也要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中华文化辐射力,更要做到文化融合科技促进创新。
文化自觉问题不仅需要通过阐明其主要内涵、思想来源、谁的自觉等方面问题而构建起一种较为规范的感念系统,同时需要研究和确立其自己的方法论。因为人们对一种理论的创立和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对其进行解释和阐述,而是为了掌握理论的内在规律,并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出相关可行途径并借此改变人们的现有生存状况。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他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我们也可以把这一概念理解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同时,费先生进一步指出:“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可见,我们在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时,要立足中国,放眼全球,要清楚“文化自觉”实质上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此外,对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还要清楚费先生在提这一问题时不仅立足于中华文化本身,更是放眼全球。是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势必发展,费先生才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解决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方法。也就是告诉我们在与异域文化接触时,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一般而言,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采取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基本手段和方式。而方法论则是指关于方法研究的专门理论,它“属于哲学的范畴,它对主体活动的方法的研究,更多地具有的是哲学的倾向,如侧重于对方法的观点的理论探讨,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原理等的理论探讨”,“探求的是方法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方法的理性操作”。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把文化自觉的方法论的内涵作如下界定:是指对文化自觉的研究方式和实现方式以及具体规律和手段的理论探讨,旨在探究文化自觉内在规律基础上掌握和应用文化自觉的相关方法实现文化价值。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需要实现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的实现很重要的是要对其方法论做一科学的把握和运用。对文化自觉这一问题的研究理应与文化自觉方法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因为“一种理论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论,才能完备起来;一种理论只有具备转化为方法论的内在能力,才能获得自我实现。”
实现文化自觉需要借助科学的途径和手段,而掌握科学的途径和手段的前提需对文化自觉的内在规律做一清晰的把握,这样才能应用好相关方法论自觉创新文化,更好地发展和繁荣中华文化。
一般而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一切“人化”的事物;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仅包括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观念形态。从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概念中我们可得知文化有两种存在形式,即主体存在形式和客体存在形式。前者是指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本身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如伦理道德水平、科学知识、艺术修养等;后者是指在历史实践中传递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依此理解,主体存在形式的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形式,实质是实践成果的主体化。相反,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是一种静态形式、空间存在方式,实质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此相应,实现文化自觉,自然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主体存在形式的文化实现自觉和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实现自觉。这就涉及到一个文化自觉的方法论问题,也涉及到一个从观念出发还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的问题。
一方面,主体存在形式的文化实现自觉,实质是人作为文化主体对于自身的自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总是与一定区域中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总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的产生、发展,甚至一些特定文化在特定阶段的消失也与某一历史阶段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同样,作为主体存在形式的文化亦与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实质上,主体存在形式的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结果,因为它是人们实践成果的主体化,这就意味着要实现主体存在形式的文化的自觉,也就是人作为主体对于自身的自觉,就必须回归于现实社会活动中并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从而彻底发挥其自身能力进而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综合水平。换句话说,就是人在作为主体从事具体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自觉时,从一个层面而言是主体自身文化发挥其功效、实现其自觉的过程,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也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继续充实过程。而实践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中介的功能。
另一方面,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实现自觉,根本路径在于将文化的客体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存在形式。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实质是一切“人化”的事物,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因此,“文化如果只停留在客体存在形式上,不转化为主体存在形式,也就不能继续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也就不能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以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的自觉,也就是实现其价值,并非一个从观念到观念的问题,而是一个从物质实践出发的问题。从观念到观念的文化自觉,只是单一地自觉到了文化的客观存在形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把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转化为主体存在形式的文化,只是把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看做是静止不变的物质,而没有看到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的真正价值完全在于不断的主体化过程中。因此,以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实现自觉,实质是一个物质实践的过程,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只有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实践中转化为主体存在形式的文化,即转化为主体的活动要素,才能真正发挥其文化的价值。
基于上述对文化自觉内在规律的把握,可知文化自觉实质是主体存在形式的文化和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实现其价值,这就涉及到人们对文化自觉这一文化现象的自觉意识和人们实现文化自觉这一过程的具体实践行为。与此相应,文化自觉的方法也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关于人们如何研究文化自觉的方法;二是关于人们如何实现自身文化自觉的方法。前者关注的是研究者本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文化自觉,可简称为文化自觉的理论方法;后者关注的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文化自觉,可简称为文化自觉的实践方法。实质上,文化自觉的这两个层面的方法其侧重点、运用主体以及实际目的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距,但这两个层面的方法又存在着共同性。
文化自觉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就两者的侧重点而言,文化自觉的理论方法更多的是关于研究者本人研究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的实践方法更侧重于研究具体实践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文化自觉。两者一个侧重理论层面的方法,一个侧重具体实践层面的方法。就两者的运用主体而言,文化自觉理论方法的运用者主要是研究者本人;而文化自觉实践方法的运用者就是文化自觉的具体实践者本人。当然,这种状态更多的是从孤立的层面来看的。辩证的理解,文化自觉理论方法的运用者和实践方法的运用者很多情况下是交叉的。譬如,文化自觉研究者本人往往就是实践者本人,或者为了实际情况的需要,其前期只专注于如何实现文化自觉的理论研究,而后期以“研究者”和“实践者”双重身份出现。就两者的目的而言,文化自觉的理论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丰富、完善人们关于文化自觉的各种观点、理论,以及告诉人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把握文化自觉这一文化现象的内在规律、发展趋势;而文化自觉的实践方法的目的是帮助实践者本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加有效地去实现文化自觉。譬如,帮助一个政党采取科学的方法从而有效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帮助一个人提升自我意识水平、自身文化涵养和境界等。
此外,文化自觉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又存在着诸方面的交叉互通性,并保持着一定相互转化的趋势。通过研究和掌握文化自觉的理论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提高和强化人们(包括研究者本人)实现文化自觉的方法意识,而且能够帮助人们直接掌握和完善其具体践行文化自觉的相应方法,并促使人们将其掌握的文化自觉的方法直接转化为文化自觉的实践方法和相应的操作技巧,从而纠正和克服实践方法中存在的一些偏差、盲目与短视。理解了此点,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很多文化自觉的研究者本人往往是优秀的文化自觉实践者了。同时,文化自觉的实践方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研究文化自觉。理论来源于实践,研究者本人若没有经过具体的文化实践进而在文化自觉的理论方法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是很难想象的。因此,文化自觉的实践方法不仅为理论方法提供了诸多具体而真实的研究实体,而且文化自觉理论方法研究者本人为取得在理论方面的进展往往会借助具体的实践方法践行文化自觉,从而在文化自觉研究方面获取灵感,实现突破。同时,文化自觉实践者本人为取得更加有效和辉煌的成就,亦会借助文化自觉研究者取得的理论成果,甚至其本人会参与到具体的文化自觉研究方面来,从而呈现“实践者”和“研究者”双重的身份。
实现文化自觉,贵在科学应用相关方法论,“方法不同,对理论的研究就不同,对形式和任务的认识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就不同”,“实践的结果也就不同。”因此,文化自觉问题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方法论尤为重要,只有站在方法论的维度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自觉的内在规律,承担起实现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
从文化自觉的理论方法论视野出发,要求我们在进行文化自觉的研究时不仅需要注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而且需要辩证的思维与视野以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
首先,要注重跨学科研究。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的不断完善以及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现有的科技和学术研究也越来越细化,许多研究者都在本学科本专业背景或视野之下进行文化自觉的研究。然而,文化又是整个人类生活世界,文化自觉涉及到整个人类生活的众多方面和内容,文化自觉的研究不仅是人类学、文化学,还是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命题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文化自觉研究时不能以单一甚至孤立的视觉或专业领域出发,要树立全局观念,突破学科限制,打通众领域、众学科,去糟纳优,将各个学科有助于文化自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融合起来,将多元的文化自觉研究方法融为一体,形成合力优势,实现跨学科研究与合作,这样才能避免文化自觉的研究误入死穴。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这是件艰巨而伟大的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的共同努力。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者们共同从各自已有学术基础上向这个‘文化自觉’的目标进军,合力形成一个新学风。”
其次,需要跨文化研究。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给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为回应文化冲突论和文化霸权主义,各种打着保护和维护民族文化旗帜,进而固步自封,不去接纳异族优秀文化的思潮也应然而生。实质上,这种思潮同文化霸权主义一样是另一种极端,是典型的文化割据主义,持有这种观念进行文化自觉研究,不可能适应现实文化研究需要,只会使自己民族文化难以创新和发展。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我们在进行文化自觉的研究时应从本体出发,站在跨文化研究这一方法论角度,唤醒主体自觉意识,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共融多元优秀文化。从另一层面讲,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但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受环境和眼界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只限于认识、了解自身文化,而很少甚至不去关注和理解“异文化”,不懂得若不去对各种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很难真正做到文化自觉。这实质是一个如何实现跨文化研究的问题,需要我们以一种互为主体的态度,找出具体的合理方法自觉应对,实现不同国家、民族、区域文化之间相互了解、相互认识、互借优势,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再次,需要辩证的思维与视野。实质上,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即哲学反思或者说辩证视野。冯友兰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费孝通先生也说过我们要对文化自觉进行反思。反思本质就是要求我们在实现文化自觉时要采用辩证思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魅力,但我们也面临着世界多元文化互动冲击这一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对文化做出反思,不能不分“精华”与“糟粕”全部继承以及吸收,应辩证地看待本土文化与异文化,在具体文化自觉研究时以辩证的视角,坚持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坚守本土文化精华,在开放互动中尊重和包容异族优秀文化。这是因为文化自觉的研究贵在实现文化自觉,而实现文化自觉重在“主体”(研究者本人)自觉,因而,只有以辩证的思维对文化自觉做出理论提炼、价值追问、方法探讨,进而从中找出本质规律,才能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更好地实现文化价值。而这只有研究者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使主体自身达到视野的宽广、心胸的博大、知识的渊博以及思维的辩证时才能真正促进文化自觉研究的突破,甚至引领和形成一种学术研究的研究风气和氛围,使文化自觉的研究本身成为一种优秀的精神文化。
最后,需要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一个国家、民族、区域文化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实质也是各种部分环境中多种细微文化在交流互融共同影响以及相互吸收和借鉴中促成的整体共识。同样,研究一个国家、民族、区域的文化自觉,既要从整体文化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内在规律方面加以研究,也要深入洞察其各部分环境中文化的原有属性、演变过程、现有状态等方面。例如,就研究的时间角度而言,既要深入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文化结构,也要立足当下做好现实文化结构的研究;就研究的现实层次而言,既要立足上层建筑深入研究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意识,也要细心观洞察和体会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真实文化氛围;就特定区域人作为研究对象而言,既要把握主体外在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行为模式,也要洞察其内在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以及内心情感。因此,要对文化自觉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研究者要自觉掌握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坚持立足于宏观方向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也要注重从微观个体性的特例进行深入研究,并坚持辩证的视觉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起来加以提炼、概括和总结。
从上述文化自觉的内在规律可知,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又一种文化价值观,更是一种文化实践论,“如果我们要确切而深刻地理解一种文化,基本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这种文化的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因此,要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就要运用好相关方法论落实好文化实践。
首先,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原则。所谓走出去就是要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而引进来就是要积极主动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化。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实践:其一,要寻根历史,弘扬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实践的结晶。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因而其并不是一种静态的文化“化石”,而是动态的观念之流。传统优秀文化塑造和培养着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凝聚了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劳作和智慧,成为其发展的精神动力,所以一个民族的发展或复兴,必然包含着对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践行文化自觉,不仅要自觉发扬中华文化自身优势,而且要积极克服其弱点,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做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其二,要坚持包容开放,博采众长的原则。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各国文化势必在相互激荡中碰撞。面对各国文化以各种姿态不断渗入到中华大地这一严峻形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在全球文化多样化格局渗入之际,我们要立足改革开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以包容开放和博采众长的姿态来面对,这不仅是中华文化优秀品质的要求,更是促进中华文化茁壮成长并走向世界的使然。其三,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事实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完全排斥和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走向现代化的;同样,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在完全吸收和借鉴异族文化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事实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开放交流,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主动自觉担当文化发展使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张互竞雄长,做到百花齐放,“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机制。”从而增强中华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不能在吸收他国文化时而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应以一种主动自觉的态度,采取兼容并蓄、区分良莠的原则,理性选择他国优秀文化并积极适应,从而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其次,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中华文化辐射力。文化自觉是一个在动态中实践的过程,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辐射力。其一,要善于从世界发展大势中把握文化发展前景。面对风云莫测的国际形势,我们要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及时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新动态和新趋势,树立文化安全意识,掌握文化领导权,把握文化话语权,自觉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与此同时,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抓住契机,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融,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曾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顺利实现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自觉抵挡外来文化的冲击,跳出西方意识形态陷进,推动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其二,要善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面对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把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不断提炼体现时代特点的新精神、新面貌,使之成为团结人民和发展文化的精神动力,从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中华文化。
最后,做到文化融合科技,创新驱动文化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具体实践中,要着重从以下几点实践:其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民众自觉性和主体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思想只有为人们所感知、认同、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准则,才会进一步外化为自觉行动。实现文化自觉,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们对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局势的认识,从而推动人民思想进步,使人们自觉积极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发挥首创精神,逐步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其二,坚持文化融合科技,形成双轮驱动格局。“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不仅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顶峰作用,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必然会催出新的文化成果。例如,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内容、形式、载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网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实现文化自觉,要坚持立足长远和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回应文化实践的需要,努力占领科技和文化制高点,主动教育和引导“文化人”与“科技者”的文化自觉,做到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形成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格局,从而不断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
[2]费孝通.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笔谈)——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03).
[3]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群言出版社,2005.
[4]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5]冯颜利,张丽华.文化自觉与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思想战线,2007,(02).
[6]王文兵.文化自觉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战线,2007,(02).
G112
A
1008-5955(2012)04-0062-05
2012-09-25
林彦虎,男,汉,甘肃陇西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张改凤,女,山西太原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吴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