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金融建设的基本经验

2012-08-15 00:43陈娟娟欧阳彬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金融建设发展

陈娟娟,欧阳彬

(1.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成都610073;2.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0054)

党领导金融建设的基本经验

陈娟娟1,欧阳彬2

(1.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成都610073;2.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0054)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一直高度重视和加强金融建设,并积累了宝贵的基本经验,即要增强宗旨意识,秉持金融建设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坚持阵地意识,始终把握党对金融建设的领导权;树立科学意识,强调从实际出发指导金融建设;强化制度意识,不断推进金融建设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激发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推进金融思想创新。这些宝贵的基本经验为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金融建设;基本经验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处在深刻复杂变化之中,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失业率高居不下,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加深,经济、金融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协调性依然存在。正如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特别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结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居安思危”〔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之所以能多次有效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金融建设、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系统梳理与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金融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优化金融政策,完善金融体系,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赢得主动与发展先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宗旨意识,秉持金融建设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

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金融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金融建设的根本价值理念问题,即是把金融作为统治、剥削人民的工具,还是作为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指出金融事业是实现人民利益、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除了人民的利益与目的外,没有其他的利益与目的”〔2〕177。

建立服务于人民生活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是党领导金融建设的首要步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巩固根据地、保障军民的生产和生活供给,党提出了根据地的金融事业要为工农革命政权提供保障的思想,创办了各根据地的工农银行和国家银行。例如,1928年中共东固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创办了“东固平民银行”,这是我党成立最早的红色银行。1932年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在瑞金成立,这是党领导的最早的中央银行。同时,一些群众还集股组成了各种农村信用社。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这些银行金融机构,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支援革命战争、巩固人民政权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

在建设人民银行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抑制通胀、保持币值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把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与旧中国四大家族控制的金融机构滥发货币、制造通胀、盘剥人民财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示发行纸币“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纯财政的需要只能放在次要的地位”〔3〕134。1943年邓小平在中原局抓经济工作时,也强调“为了保障本币的信用,我们限制了发行额,大批地贷给人民和投入生产事业,取得了人民的热烈拥护,本币的信用是很巩固的”〔4〕。邓小平一贯重视货币发行问题,改革开放之后,针对当时一度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他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得太快,给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困难。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准备用两年或更多的时间来解决问题。”〔5〕2881994年,面对当时高企不下的物价,江泽民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曾指出:市场物价涉及千家万户,一定要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进入新世纪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发展全局,树立以人为本的金融价值观,把稳定物价、保障民生作为经济工作和制定金融政策的中心任务。

二、坚持阵地意识,始终把握党对金融建设的领导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在革命战争年代,金融建设事关人民参与革命的热情与革命政权的巩固;在和平发展年代,金融建设与社会团结、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因此,金融建设不单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所谓总揽全局,就是坚持党对金融事业的大政方针以及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解决好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保障革命斗争,党建立了各根据地的工农银行和国家银行。抗日战争期间,在国共合作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背景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金融工作要围绕抗战的中心工作开展的思想,吸纳坚持抗战的各社会阶层积极参与金融建设。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面对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毛泽东指出:“我们已得到了一些大城市和许多中等城市。掌握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工业、商业和金融业,成了我党的重要任务。”〔6〕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提出了“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5〕366,以此指导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指出:“金融在市场配置资源中起着核心作用。”〔7〕进入新世纪之后,胡锦涛总书记依据全球经济发展变化及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态势,大力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体制改革全局。正是在历代中央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我国的金融建设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当时的革命事业,保持了我国金融局面的稳定,并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所谓协调各方,就是注重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金融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投身金融建设的积极性。首先,在金融参与主体上,要处理好国家投资与社会民间集资的关系。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既有政府出资建立的中央银行,也鼓励农民自发集资建立合作社,为支援革命战争、活跃苏区经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根本上为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提供了财政经济保障。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制定了灵活有效的经济政策,主动邀请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甚至官僚资产阶级在根据地的金融机构中入股集资,不断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银行调剂融通资金的作用,使金融部门成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发展的中国走向世界,当时的金融建设已难以有效地服务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形势下,党果断地调整了金融政策,一些外资金融机构被有步骤地允许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众多的民营银行纷纷设立,为我国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次,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上,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了多次调整。在革命战争环境下,货币的发行主要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的需要只能放在次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后,既要控制货币发行、保持币值稳定,又要使其满足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在改革开放时期,党的货币政策既要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又要防止流动性过剩和出现通胀,因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销,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5〕354。再次,在金融运行管理方式上,党的历代领导人多次强调,既要发挥金融专业机构的作用,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又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政治领导,成立了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和金融机构系统党委,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系统党的建设,确保金融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三、树立科学意识,强调从实际出发指导金融建设

尊重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领导金融建设的重要工作指针。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建设的90余年历程,不难发现,什么时候立足国情,遵循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什么时候就开展好了金融工作;什么时候脱离实际,违背了金融发展规律,什么时候就阻碍了金融事业的发展。

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一贯主张,金融工作要依照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毛泽东在湖南农村调查时指出,农村合作社由群众集股组成,经营灵活,可以为工农提供生产和商业资本,“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民所需要的”〔3〕40。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各阶级,实行了减息政策。1948年,面对全国即将解放的形势,党及时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货币发行机关和全国的信贷、结算、现金出纳中心。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1992年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党的领导下,金融部门突破了以往高度集中的大一统计划金融管理体制,建立了分工明确、责权清晰的商业银行模式。与此同时,金融工作从实际出发,遵循自身规律,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在货币发行的规模上,坚持把货币发行的数量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紧密结合起来,发行适度的货币总量,以防止通货膨胀损害经济发展;在银行机构建设上,邓小平强调要把单纯作为“货币发行公司”的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江泽民则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树立服务观念,增强市场竞争能力”〔8〕。在“十二五”规划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与上述形成显明对照的是,在十年动乱期间,金融建设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脱离了实际,不依照经济规律行事,因此遭受了很大损失。如在指导思想上,“货币无用论”、“货币交换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银行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储蓄存款利息是剥削”等党内“左”的金融思想甚嚣尘上,不愿借鉴和运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合乎客观规律的信用工具、信用方式、信用关系,破坏了经济、金融的正常运行;在金融管理体制上,照搬苏联经验,使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银行仅仅充当出纳、会计的角色,只充当计划和财政的附属物,片面强调计划管理的优越性,使金融管理体系遭受严重破坏,金融工作出现了大量问题。〔9〕

四、强化制度意识,不断推进金融建设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我党历来重视制度建设,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0〕。在领导金融建设的90余年伟大历程中,党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金融建设的实践中,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党一直坚持从保障革命、巩固政权、服务人民、促进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久治安的根本性问题出发,对金融体制的组织方式、职能划分、运行机制、制度规范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一方面,从宏观、全局、战略的高度着力完善金融体系。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就统一合并根据地现有的金融机构,建立了整个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中央银行,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1948年,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几个大的解放区银行合并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宣告了全国集中统一的国家银行系统的正式诞生。改革开放之后,在邓小平“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思想指导下,我国重构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11〕。

另一方面,从微观、细部、具体的视角不断完善金融制度。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当时银行仅仅是“货币发行公司”、政企不分、管理僵化的现状,邓小平提出要建立“真正的银行”,即使银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由于完善金融体系需要发展包括股票、证券等在内的金融市场,而在当时的中国这些还是禁区,因此,199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对证券、股市“要坚决地试”〔5〕373,此后才有了我国金融事业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金融工作高度关心和重视,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在继续发展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包括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的资金金融市场”〔12〕。在“十二五”规划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新情况,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与此同时,由于金融业属高风险行业,需要加强金融立法与监管,近些年来,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反洗钱法》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相继得到建立和完善,把国家关于金融改革的重大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对于规范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严惩金融犯罪、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五、激发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推进金融思想创新

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党领导金融建设的90余年历程中,党根据各个不同社会历史时期金融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探索和总结金融建设的新经验和新成果,与时俱进地推进金融建设,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富有创新性内容的金融思想理论成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目标,从保障革命胜利、巩固人民政权出发,围绕把发展金融业当成党的重要任务的中心思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提出了要创办农民自己的借贷机构,根据地的金融事业要为工农革命政权提供保障,金融工作要围绕抗战的中心工作展开,金融要致力于新生政权的巩固等思想,在这些思想指导下,边区政府及随后建立的新中国建立和制定了一系列的金融制度,整顿和改造了私营金融业,建立了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重要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股票证券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中国要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等一系列思想,从理论上完整地论述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创新前行,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是一个大课题”〔13〕这一重要论断。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在发挥金融核心作用的同时,如何避免金融危机在我国的出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发展大局,提出了“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14〕,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90多年来,党在领导金融建设的过程中牢牢秉持金融建设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始终把握党对金融建设的领导权,从实际出发,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加强金融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根据时代变化调整金融建设的中心任务,不断推进金融思想创新,从而形成了党领导金融建设的基本经验。探索与总结这些基本经验,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视野,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在实践中也有助于提高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驾驭市场经济、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融发展道路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指导。

〔1〕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2-01-08.

〔2〕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73.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6.

〔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84.

〔9〕文炳勋.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历史演进〔J〕.中共党史研究,2006(4).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

〔1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75.

〔1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

D26

A

1009-1203(2012)01-0042-04

2011-12-25

陈娟娟(1982-),女,河南南阳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欧阳彬(1979-),男,四川广元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冯耀明

猜你喜欢
金融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