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辉
(教育部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
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使文艺大众化观念在革命作家中深入人心。然而只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文艺大众化思想才真正形成了其科学、系统的理论形态。樊骏先生说:“文艺大众化,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才开始得到真正的普遍实现。”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文艺大众化”条目。这不能不说是《讲话》的重大影响使然。《讲话》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第一篇经典之作,对文艺大众化作了充分的理论上的奠基,开启了人民文艺的崭新时代。今天我们讲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的利益代言,要贴近群众,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际上也都是一个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对此重温《讲话》,一定会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为人民大众”,是文艺大众化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文艺大众化问题上,毛泽东的《讲话》抓住了根本,即大众化说到底是一个创作的出发点、立足点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立场的问题。它在根本上是内容的问题,而非仅仅形式上的问题。黎辛先生就认为,《讲话》的精神实质在于要求文艺工作者把立足点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移到无产阶级这边来”。[1]坚持文艺大众化,实际上就是对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的肯定与坚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肯定与坚持。《讲话》指出,文艺大众化最根本地表现在把“为人民大众”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作为创作的基本原则上,即它“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2](P853)毛泽东“在《讲话》中把作家同人民群众结合看成是最根本的东西”,他针对当时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弱点,“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艺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正确途径,而且是唯一的途径——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这是一个创举,一个里程碑”。[3](P126-127)
《讲话》提倡的文艺创作者坚定的人民立场、坚定的工农兵立场是文艺大众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主张;提出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的主张;提出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的主张;提出革命文艺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的主张;提出文艺工作中的普及是向工农兵普及,提高是从工农兵提高的主张;提出一切的革命的文艺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的主张;提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的主张……并对延安文艺界存在的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缺点进行了严肃批评。这些系统的主张和观点形成了毛泽东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它们都围绕“为人民大众”这一根本出发点展开,为文艺工作者将其立场转移到人民群众这边来奠定了稳固的、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是文艺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在《讲话》中,毛泽东对当时文艺工作者们所谈论的“大众化”下过一个简明的定义,他说:“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2](P851)这个定义明确揭示了文艺大众化的深刻内涵。显然,毛泽东谈论的大众化不只是就文艺作品而言的,更是就文艺工作者而言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革命文学时曾说:“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赋得革命,五言八韵’,是只能骗骗盲试官的。”[4](P544)对于革命文学来说,要做革命文,必要先做革命人,起码是要有革命思想之人;文艺大众化也是如此,在文艺作品的大众化之前,必先要有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大众化。
文艺工作者如何做到大众化呢?就是要在思想感情上跟工农兵大众打成一片。毛泽东在1942年5月28日的另一个报告中,提出知识分子、文艺家应“无产阶级化”和“工农化”的主张,他说:“就小资产阶级整个阶级来说,他们不是搞马列主义的,只有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化了的其他阶层的知识分子,才真正相信马列主义,实行马列主义。”(《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5](P429)“无产阶级化”、“工农化”显然与“大众化”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文艺大众化对创作主体提出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文艺是再现,也是表现,只有艺术家把自己工农化、大众化的思想感情渗透、表现于文艺创作,文艺作品才能体现出较为充分的大众化内容和大众化实质来。文艺大众化的重心在于内涵,所以,文艺工作者思想感情的改造,即思想感情的大众化建设是文艺大众化的基础,没有思想感情这个基础,文艺大众化就不可能产生和实现;没有这个基础的大众化是沙上建塔的“伪大众化”。
“到大鲁艺去”,“讲老百姓的话”,“下决心跟老百姓学”,是文艺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是文艺工作者在思想感情上实现转化,跟工农兵大众打成一片,那么,怎样做才能实现转化、实现打成一片、实现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呢?其路径何在呢?《讲话》指出,“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2](P851)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曾说:“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2](P841)《讲话》还特别谈到文艺工作者要做到为人民,把人民群众当作工作对象,就必须要懂得人民群众,懂得人民,就是要懂得人民群众的语言,就是要对“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要有“充分的知识”。[2](P850)文艺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的本质就在于人民群众,所以,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的语言,就没有人民文艺的创造。只有学习群众的语言,文艺家才能懂得人民大众;也只有学习并运用群众的语言进行文艺创作,群众也才能懂得文艺家,赏识文艺家创作的作品。实际上,《讲话》本身的语言就给我们树立了大众化的一个范本,虽然它是理论著作而非文艺作品。《讲话》没有深奥难解的术语,没有佶屈聱牙的长句,没有形式主义的套话,更没有拖沓冗长的废话,其文风通俗简洁、明晰有力、生动活泼,自然形成了与它的“为人民大众”的内容相适应的“为人民大众”的形式。脱离群众的文风,其内容也必然是脱离群众的,在实践上也会同群众隔膜。列宁说过,“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转化)”。[6](P422)显然,毛泽东的《讲话》在这方面是做出了表率的。当然,学习群众语言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形式上的问题,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形式是内容要求的体现,并且其本身也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曾亲临鲁迅艺术文学院对即将离校的学生发表演讲,他说:“你们快毕业了,将要离开鲁艺了。你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还有一个大鲁艺。只是在小鲁艺学习还不够,还要到大鲁艺去学习。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大鲁艺的老师。 ”[7](P436)“到大鲁艺去”,是到群众中去的形象说法,它是文艺工作者跟群众结合、向群众学习的必由之路,只有投身到群众的生活中去,与他们同甘共苦,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才能真正做到跟他们打成一片,创作出充分大众化的文艺作品来。
坚持普及和提高的辩证法,把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是文艺大众化的一般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大众化显然离不开普及,但这个普及应是和提高相联系的普及,是逐步提高的普及。否则,普及就对人民群众没有实质上的益处。这是《讲话》关于普及和提高的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指出:“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总是一样的货色,一样的‘小放牛’,一样的‘人、手、口、刀、牛、羊’,那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都是半斤八两?这种普及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在这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而这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不是关门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 ”[2](P862)因此,那种以为文艺大众化就只是文艺的通俗化,就只是文艺对群众趣味、群众鉴赏力及理解力的单纯适应的想法是庸俗大众化倾向的表现。真正的大众化既是普及又是提高,既是向群众学习的向下的过程,又是教育群众的向上的过程,两个方面辩证统一,不可或缺。
1944年4月2日,毛泽东在给周扬的一封信中,谈到对列宁的一句话的理解问题,他说:“‘艺术应该将群众的感情、思想、意志联合起来’,似乎不但是指创作时‘集中’起来,而且是指拿这些创作到群众中去,使那些被经济的、政治的、地域的、民族的原因而分散了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了政治原因,但其他原因仍在)‘群众的感情、思想、意志’,能借文艺的传播而‘联合起来’,或者列宁这话的主要意思是在这里,这就是普及工作。”[5](P123)这表明毛泽东主张的普及或大众化,其要旨在于使文艺“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2](P858)并最终使文化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使文艺成为人民大众的文艺。这种普及或大众化要求文艺观念、文艺理论、文艺作品不仅在文艺家中,而且能够在读者中,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发挥实际的作用和影响。这就意味着文艺工作者要有组织人民、教育人民、引领人民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要在普及工作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可见普及本身也带有提高的使命,普及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当然,普及是要向下的,实际上提高也是要向下的,即提高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以,文艺大众化或大众化的文艺不是小圈子、小团体的事业,而是真正的人民群众的事业。如果文艺家们“小圈子化”、“精英化”了,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看不上劳动人民和他们的艺术了;他们的作品脱离人民了,人民群众看不明白,甚或与人民群众的真实的文化利益对立起来了,那么,真正的文艺大众化或大众化的文艺也就不复存在了。
文艺批评的人民性标准,是文艺大众化的核心标准。把握文艺大众化的方向,遵循人民文艺的方向,必须坚持人民性标准和艺术性标准的统一,牢固确立起以人民的判断为最高裁决、以人民的选择为最高选择的文艺批评观。文艺大众化要求有人民性标准与之相契合,二者彼此推动,形成文艺大众化创作与批评的双引擎。
《讲话》谈到“文艺服从于政治”,提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对于这里的“政治”,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 “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因为只有经过政治,阶级和群众的需要才能集中地表现出来。”[2](P866)可见,这个“政治”指的是人民的政治,是人民利益、人民需要、人民愿望和人民理想的集中表达和体现,所以,《讲话》中谈到的文艺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和真实性是完全一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也就是指文艺服从于人民需要、服从于历史真实。“不认识这一点,把无产阶级的政治和政治家庸俗化,是不对的。 ”[2](P867)实际上,大众化也必须有人民政治这个前提,才能得以真正实现。为什么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可以在当时的延安展开,而非在国统区或沦陷区展开,就是由于当时的延安已经是人民政治,是人民当权的政治形态,所以,文艺大众化才可以进行得那样如火如荼。
只有政治是人民的政治,我们谈论文艺的大众化才是可能的;也只有政治是人民的政治,我们谈论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才是有益的和有意义的。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其实质也就是真实性标准、人民性标准、大众化标准。本文把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称为人民性标准,是因为“政治”本身的歧义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和误读;而人民性标准的意义则更为确定,边界也更为清晰。人民性标准要求文艺既要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描写人民,把人民群众当作文艺表现的主体;同时,人民性标准还要求把人民群众当作文艺作品的评价主体,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当作评价文艺作品价值高下的重要参考。文艺大众化要求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在关注专家观点之外,要更多地搜求群众的主张和看法,因为他们的意见才是文艺作品人民性内涵的真正的试金石,也是文艺大众化的真正的试金石。古今中外,那些流传广泛而久远的真正的文艺经典,哪一部不是人民大众选择的结果呢?它们无不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因此,牢牢把握大众化文艺方向或人民文艺方向,必须坚持以人民性标准为主的人民性标准与艺术性标准的统一。
[1]黎辛.《讲话》的历史与命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贺敬之文集(4)[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4]鲁迅.而已集·革命文学[A].鲁迅全集:第 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毛泽东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列宁全集:第 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艾克恩.艾克恩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