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方略初探

2012-08-15 00:52:42陈先春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党中央总书记特色

陈先春,陈 萌

(1.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部,湖北 武汉 430023;2.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北京10036)

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方略,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两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制定并有效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指导方针、决策部署的总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方略涉及的内容十分广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举伟大旗帜,统一思想意志,指引前进方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这几段论述,不仅深刻而充分地阐明了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即党要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同时还阐明了“旗帜”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即“旗帜”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我们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始终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赢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新胜利的。

旗帜是政治宣言,旗帜是方向,旗帜是灵魂,旗帜昭示形象。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注重举旗问题。毛泽东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指引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继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凝聚着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指引着当代中国走向未来的根本路径,充分发挥解放思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先导作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仅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还以此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激情与创造活力。

二、创新执政理念,昭示价值追求,凝聚党心军心民心

执政理念是一个执政党全部执政活动及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等执政的终极目标的价值判断、价值认定、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一个执政党对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任务,以及为了实现这一任务而制定和实施的执政方针、执政手段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和总体把握。2004年6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主持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及了“执政理念”这个概念。同年8月22日,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又把“执政理念”置于执政能力建设七个方面之首位予以重视。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本的执政理念。这些理念是对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继承和创新,如“以人为本”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发展和具体化;“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理念的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同富裕”理念的新发展和具体化、时代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的新发展等。这些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坚持,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价值追求和对执政使命与时代发展要求的理性认识和总体把握。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执政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2004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就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我党五十五年来执政的主要经验之一予以重视和强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重申和强调了这一基本经验。2008年9月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2011年6月28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融为一体作为“执政理念”并明确表述和强调,是在胡锦涛同志的以下三次讲话中。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在庆祝我们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主持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增强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执政理念赋予时代精神的最高概括。“以人为本”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的思想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使“执政为民”的内涵更加清晰、更加明确、更加富有时代精神。创立并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不仅充分反映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贯政治立场,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3]正是拥有这种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2002年12月,他上任伊始就带领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到河北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之后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理念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切方针、政策、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党的每一个重大报告、每一次全会的决议,到胡锦涛同志的每一次重要讲话;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到每项重大政策的出台;从夺取防治非典工作的重大胜利、战胜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到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救助及灾后的恢复重建;从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有效消除了来自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的影响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谋定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到“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良好开局的实现……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种制度安排,每一次规划部署,每一场专项行动,都把党和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暖暖的民生情怀融入其中。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思想正是其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核心理念的体现、延伸和具体化。

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人民造福。正是由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并将这一核心执政理念贯通于执政兴国、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等生动实践中,贯通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全过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而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也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2004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就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4]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5]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1]2008年9月19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6]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是我国所处的时期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抓住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二是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坚持和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方略,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4]二是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四项根本原则。即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1]三是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四项根本要求,即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四是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增强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008年9月中央作出了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的战略决策。在《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的意见》中,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要求、要把握的主要原则和步骤安排作了全面的统一的部署。实践证明,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方略的实施,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实现了经济建设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文明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永续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不断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改善,取得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之后的实践中反复强调并始终坚持的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2008年2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了坚持这一重要思想的战略意义,指出:“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的最根本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个最根本的考验,关键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7]“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两个最鲜明的特色:一是改革创新精神,二是注重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考党的建设问题,将党的建设按照系统工程总体布局整体推进。

首先,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党的建设最突出的特色和贡献,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精神。所强调的“改革创新”,绝不是要改变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更不是要改掉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地位,而是“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8]所要改革的,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所要创新的,是党的具体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央的有关《决定》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8]《决定》说:“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8]只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改革创新,才能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8]

其次,注重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考党的建设问题,将党的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和总体布局整体推进,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党的建设的又一突出特色和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段论述,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一次按照“一条主线、五个重点、一个目标”对加强党的建设作出的最明确和具体的概括,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系统工程整体推进党的建设的系统思维和战略思考,是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总的要求,鲜明地科学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战略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党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新境界。其中,“一条主线”,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五个重点”即“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揭示了党的建设结构的调整,强调了党的建设体系的发展,明确了党的建设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浑然一体,相互渗透。这个的战略布局,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建设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体现了发扬优良传统与坚持开拓创新的统一。“一个目标”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等重大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党的建设总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五个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以及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和改善,使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首创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制度,把善于学习作为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途径,带动和促进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与时俱进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始终把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抓。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集体集中听专家讲座并共同研讨的学习形式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下来,不仅开创了我党历史的先河,也开创了世界政党历史的先河。从2002年12月26日开始第一次集体学习,到2012年5月30日集体学习共77次。先后就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其学习频率之高,研究问题之深入,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学习的高度重视。解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集体学习,我们发现他们的学习具有以下突出特点。[9]

首先,将执政使命、执政理念、执政品格融入了集体学习的全过程,把坚持集体学习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步骤来推行。胡锦涛同志在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除了自学以外,中央政治局还要进行集体学习。……这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他又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胡锦涛同志的这几段论述,深刻阐明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之所以要坚持集体学习,并将这一形式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的崇高动因:一是为了抓住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二是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这种把执政兴国的使命感融于学习动机之中、把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与学习目的紧密结合的学习观,既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和执政观的全面创新。为了使党的领导把握规律性,体现科学性,富于创造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集体学习时坚持了“四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科学决策,二是着眼于战略谋划,三是着眼于探求规律,四是着眼于把握未来。

其次,把善于学习作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途径来加强,通过学习方法的创新,促进学习型政党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核心的执政理念和最高价值追求。“始终”是恒态,更是动态,这个动态是由“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动态性决定的,更是由“发展要求”、“前进方向”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动态性决定的。是否“始终代表”、能否“始终代表”,不在于主观认为,而在于客观认可;不在于历史的伟大,而在于未来先进、永远先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执政党强大生命力之所在。能否做到“与时俱进”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胡锦涛同志强调:“面对这种新形势,全党同志一定要有学习的紧迫感,抓紧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10]在这里,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学会“善于学习”的要求。为了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他们把“善于学习”与“与时俱进”精神紧密结合,在学习中坚持了“五个结合”:一是坚持学与思考结合,二是坚持学与运用结合,三是坚持学与效率结合,四是坚持学与效益结合,五是学与创新结合。

总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首创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制度,把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集体学习研究过程,把坚持集体学习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步骤来推行,把善于学习作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途径来强调,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问题,在研究中探求规律,在学习中形成科学决策,在学习中统一思想。他们学习领域之宽广,研究问题之深入,学习态度之认真,学习方法之科学,不仅为全党建立新的学习观、提升学习力起到了引导和表率作用,更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起了带动和促进作用。这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创新实践,是带动和促进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与时俱进的伟大创举,也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六、以执政兴国为使命,团结一切力量,整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执政资源

为了完成执政兴国的伟大使命,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更加注重团结一切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执政资源。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调动积极因素、整合执政资源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8]二是注重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要“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8]三是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四是坚持贯彻“四尊重方针”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五是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六是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七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5]总之,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促进政党关系和谐;从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到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从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到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各族人民团结,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正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注重通过对人民利益的整合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转化成了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的巨大能量,才使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除上述方略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还坚持和运用了以下两大方略。一是创新并坚持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位一体的科学的执政方式,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能,保证了党领导人民有效地治理国家。二是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塑造了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良好的大国形象以及推进和谐世界建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更加开放自信、理性务实的魅力与影响力,也为我国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营造了和谐的执政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十六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发挥集体智慧,正确领导,科学谋划,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把握领导规律、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结果;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结果。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N].人民日报,2004-09-27.

[4]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结束时讲话[J].求是杂志,2005,(1).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6]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N].人民日报,2008-09-20.

[7]胡锦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8-02-19.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09-27.

[9]陈先春.从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的制度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观[J].领导科学,2005,(23).

[10]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5-01-14.

猜你喜欢
党中央总书记特色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廉政瞭望(2016年15期)2016-09-10 01:59:14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