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2012-08-15 00:44:26杜鹃白雪松宋春梅吉林医药学院营养教研室吉林132013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6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卫生课程体系

杜鹃 白雪松 宋春梅 吉林医药学院营养教研室,吉林 132013

深化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杜鹃 白雪松 宋春梅 吉林医药学院营养教研室,吉林 132013

在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新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背景下,如何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已成为国内外预防医学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对预防医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索,旨在通过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结构和实践环节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以达到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目的。

预防医学;课程改革

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群体性、突发性、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1],因此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很强的实用性,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理和指挥能力。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系统已不能满足对这种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对沿用多年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调整和优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2]。

1.培养方案的制订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来,疾病谱的改变使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现今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预防医学的工作领域也由过去对传染病、职业病、环境公害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控制,扩展到现今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性病艾滋病的控制及辐射防护、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等领域。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能、工作任务和性质也从防疫为主转变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并重。在此形势下,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利用目前在省内外招生的整体优势,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广、适应性强,一专多能的人才。使他们具有预防医基本理论知识及分析检验技术,成为能在疾控中心、卫生监督、食品监测、环境卫生、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大纲的修订

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需接受卫生监测技术、疾病控制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卫生防疫、传染病控制、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本次教学改革中,重新修订了我校预防医学本科教学大纲,对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时及授课内容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临床医学课程学时数,增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数;临床教学上以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内容为主导,其他临床课程为辅助,讲授中突出对疾病病因和预防知识点的介绍,使之更适应预防专业学生的需要。对于专业课,增加了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结构的优化

以往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以三大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门课程为基础,另外包括卫生毒理学、卫生化学、卫生微生物学、儿少卫生学等课程。这种课程结构下培养的毕业生,仅能从事一般的卫生防疫工作,而现阶段我国对公共卫生人才的要求是:一方面能对影响人群生活、工作等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营养食品、劳动、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学监测;另一方面能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学生常见病、老年卫生、精神卫生、口腔卫生、伤害、中毒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当发生中毒、传染病爆发、卫生污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进行现场调查及处理。这就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以往传统的专业课,还应涉及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卫生法学、社会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伦理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同时,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跟踪学科前沿及科学研究的能力,还应开展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统计软件应用、阅读和综述的内容教学。

4.实践环节的强化

预防医学具有群体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强调实际应用,因此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而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体系未能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多年以来,预防医学实验多以一些经典的、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教材中有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试剂和方法步骤的详细介绍,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也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学生进行操作前,会详细进行实验方法的讲解和示教,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只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单纯的记忆了实验过程,机械的模仿了教师的操作,对实验原理不能深入理解,遇到问题既不会处理,也不能分析原因,毕业之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公共卫生的现场工作。因此,在本次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各校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强化。一是对部分实验方法、原理相近的实验课进行了整合。例如在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的实验课中,都有对生活和职业环境中粉尘浓度的测定,测定场所虽然不同,但测定方法一致。重复性的实验,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仅在职业卫生实验课中保留了该实验,对环境卫生的实验大纲进行了重新调整。二是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立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实验提供专门的实验室、设备、仪器、试剂等,有专职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开放性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三是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及研究进展,并通过设立大学生课题使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四是丰富实验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引入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使教学模式多元化,同时又兼顾了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强化。

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面临着挑战,又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需要全体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参与。

[1]张志勇,杨莉,韦小敏.全面改革预防医学教学培养新型公共卫生人才[J].医学教育,2005,3(6):12~14

[2]张爱华,何江,洪峰.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3):496~497

G642.0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6.086

吉林医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08年)项目名称: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杜鹃(1978—),女(汉族),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卫生课程体系
卫生与健康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卫生歌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0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26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