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1,郭爽2
(1.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太原030001;2.北京电视台,北京100022)
关于公共新闻的几点思考
王丽1,郭爽2
(1.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太原030001;2.北京电视台,北京100022)
按照公共新闻的核心分析,我国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新闻,但存在生发公共新闻的土壤,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等为公共新闻理论在我国的运作提供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公共新闻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传媒体制的限制、公民意识有待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主义精神普遍缺失、节目制作成本较高等障碍。
公共新闻;中国公共新闻;可行性
“公共新闻”至今已有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关于它的定义和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盖棺定论。近几年,我国也逐渐开始了对“公共新闻”的关注和研究。在学界,以蔡雯老师为代表的一系列学者对其进行了翻译与推介,在业界也出现了宣称“公共新闻”的实践与尝试。究竟在我国是否出现了真正的“公共新闻”?公共新闻在我国是否具有可行性?笔者将以问答的形式对中国的公共新闻作一研究和探讨。
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Jay Rosen教授,他给出了公共新闻应当包括的四种价值:“(1)视人们为公民、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不是受害者或旁观者;(2)帮助政治共同体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了解问题;(3)改善公共谈论的环境,而不是简单地看着它恶化;(4)帮助改善公共生活,使得它值得人们关注。”〔1〕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培旭认为,“公共新闻”要“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民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2〕
关于公共新闻的定义,目前虽然没有定论,但是根据文献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公共新闻的核心或者与传统新闻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传统媒体的记者不仅要报道事件,告知公众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到事件中,组织公众参与讨论,寻求解决对策,改变社会生活。
在美国,有一则典型的公共新闻案例,即1993年《夏洛特观察者》报关于当地居民间与种族分裂相关的冲突的报道。报道没有抓取那些富有刺激性的冲突场景和故事,而是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访问,对所有人的意见和观点都在报纸上进行了客观的反映。在报社的努力下,居民们开始选派代表组成代理机构,专门讨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拿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最终使这场冲突没有进一步激化,人们又回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在我国,大家公认的中国公共新闻的首倡者与实践者是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2004年10月23日,它正式打出公共新闻牌——“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创造公共新闻话语,搭建社会和谐的公共平台。”与上述美国公共新闻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节目曾经播出了一则关于《检查传染病该由谁买单》的报道,这则报道选取了公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情:患者去医院看病时,医院给做的例行传染病检查的费用都转嫁到患者身上。片子对这样一个大家都习以为常却又感觉不公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报道。之后还用短信参与的方式就费用由谁负担的问题在节目中征询各方的意见,并展开医患之间的公开讨论。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后来被政协委员写入了提案,列入议事日程。
对照中美两个案例,可以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主动介入,激发公众的参与讨论热情,达成平等对话,最终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仅从报道方式、方法来看,我国的这则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一条公共新闻。但是仔细考虑,让市民发短信并不能保证大多数公众都能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之中,节目也不可能把每一个人的观点都呈现出来,最终形成的所谓解决方案也只是提上政协议程,是否能够解决还是个未知数。所以,按照上述笔者归纳的公共新闻的核心来考察分析,中国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新闻。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以上述《检查传染病该由谁买单》为例的很多报道,毕竟介入了事件当中,加入了市民的讨论,超出了直观式反映社会动态的范畴,展现了一个更高的理念层次。它们还是具有公共新闻味道的。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国的新闻实践中,还是存在生发公共新闻的土壤的。
近年来,社会及新闻实践本身的发展为公共新闻理论在我国的运作提供了基础。
目前,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出现了多元化的经济利益,公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显著的改变,逐渐摆脱旧有体制、思想的束缚,出现了多样的价值观。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以及教育的普及,公众的独立、自主意识变得十分强烈,面对公共问题,他们不再迷信权威,而是更倾向于独立思考,甚至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到公共问题的解决中,希望自己能成为改变环境、改造社会的力量。在参加社会公共活动过程中,他们的建议决策可能被采纳,他们的行动可能发挥出了作用,这些不仅在心理上给予公众一种满足感,还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加之如今传播工具的不断翻新和传播渠道的增加,推动了一大批高素质公众的产生。
这正好与公共新闻所需要的受众相吻合。在公共新闻报道中,不仅需要媒体的积极介入,更需要大批热衷于解决公共问题的受众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因此,高素质公众在我国的涌现,为公共新闻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公众基础。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政府也在从权威型向服务型转变。但在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间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矛盾等都一一暴露出来,政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或者仅仅使用强制性手段加以解决,这时就需要媒体介入一些公共生活领域,发挥协调功能,疏通、整合公众意见,从而达到协调社会、维护稳定的作用,同时提高公众对公共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另一方面,尽管公众的独立意识、自主思考意识提高了,但随着价值的多元化,公众对某些事情的价值判断由于缺乏引导而失去了标准,从而导致精神和行动上的躁动不安。这时就需要媒体介入,发挥其引导作用。
公共新闻理论正好可以满足政府和公众两方面的需求。作为一个协调者,其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或者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搭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积极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总之,社会转型期所发生的变化,为公共新闻的出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媒介自身、新闻报道的发展也为公共新闻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学界普遍认为,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开启了我国民生新闻的先河,随后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办民生新闻栏目,一时间民生新闻遍地开花。可喜的是,民生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将视角转向了老百姓,把新闻的接近性原则发挥到了极致,百姓生活中的停水、停电、房屋开裂、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都进入电视镜头中。但是,目前大多数民生新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集中于一些无休止的纠纷、事故等琐碎小事,报道流于表面化,只关注事件当中的矛盾冲突环节、悲情或戏剧性的场面,往往只给观众留下了一种感官上的刺激,而缺乏实质性作用。
与民生新闻不同的是,公共新闻所报道的领域更加宽泛,不再紧紧围绕百姓琐事,而是将视点放到了更广泛的公共领域,努力通过新闻报道调动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体现了社会公众的共同价值。这就要求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要有更广泛的社会背景,要有更全面的资料提供给受众,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调查,对受众进行走访,对民意进行梳理,最终使得某个公共问题得以解决。这一系列做法,正好弥补了民生新闻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公共新闻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中暴露出很多矛盾问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受众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普通公众可以随时用自己的手机、DV等采集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电邮、即时聊天工具、BBS、博客等多种多样的渠道,即时发布他们所采集到的信息,从而使这些公共问题能够迅速地暴露于更多人的面前。如果此时传统媒体依旧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出现集体失语的现象,就会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而且逐渐丧失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大大损伤竞争力。因此,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应该借鉴公共新闻理论,积极介入并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深入社区,形成与社区、公众的紧密联系,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优势地位。
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从大的社会环境到媒介自身的发展需要,公共新闻在我国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真正的公共新闻却少之又少,一些所谓的公共新闻也只是游走于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之间。由此可以作出判断,公共新闻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阻力或障碍。
我国传统新闻体制是建立在“喉舌论”的基础上的。从原则上或者从理论逻辑上来说,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不矛盾的,因为我们的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新闻媒体往往只对党负责,甚至只对某个领导负责,而“对人民负责”的实现只能寄希望于领导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的声音往往被淹没或压制,媒体也无力于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一个公共交流的平台,让公众和政府进行平等对话。所以,加速公共新闻在我国的发展,还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作为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体制的改革。
“公民意识”表现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统一。一方面,要勇于维护个人的权利、尊严与价值,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处在转型时期的我国,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高素质、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公众,但因为历史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的转轨,不少人在金钱与名利的驱使下,已经形成了以自身利益为重的惯性思维,这种现象正侵蚀着以保护公众利益为核心的公共意识,其现实的表现就是对事关“公共利益”的事务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多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惰性依赖,少了几分主人翁的自觉追求。现阶段,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和批判精神,鼓励公众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公共事务,才能使公共新闻在我国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公共新闻报道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其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得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国新闻改革时间不长,很多媒体特别是一些地方媒体的从业人员,从业时间不长,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把新闻事业仅仅看作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混日子、熬年头的记者大有人在。这也是我国至今还没有出现大规模公共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共新闻的走向,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是加快我国公共新闻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公共新闻的运作特征来看,公共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要远远高于传统新闻的制作成本。公共新闻报道不仅要报道表面现象,还要深入到事件当中,探究其中的内在因素、深层原因,进行大量的民意调查、社会调查。这就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尚处于产业化进程初期的我国媒体来说,承担公共新闻的常态运作尚面临着较大的考验和挑战,即使部分人有心从事公共新闻媒体或栏目工作,由于资金缺乏,面对巨大的投入也只能望而生畏。因此,加快我国媒体的产业化进程,是推进公共新闻在我国发展的重要保障。
〔1〕〔美〕杰伊·罗森.理念的行动——公共新闻事业的建筑形式〔C〕.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2.
〔2〕严英,王琛.公共新闻与受众公民意识的提升〔J].井冈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G 219.2
A
1009-1203(2012)06-0096-03
2012-10-02
王丽(1971-),女,山西平遥人,山西广播电视台驻外记者管理中心通联部主任,编辑。郭爽(1986-),女,山西太原人,北京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栏目编导。
责任编辑 梁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