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在社会思潮多元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金红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当代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相互激荡,争夺话语权,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冲击。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做好理论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在思想道德建设和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当代多元社会思潮的存在对我国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抓住机遇,厘清利弊,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1〕,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某一阶层的利益和要求,是一定时代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思潮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存在的意识表现,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2〕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社会思潮是作为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变动在思想文化观念方面的产物,是各种学术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争鸣的产物。社会思潮一般带有历史性、地域性、群体性、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而群体性是社会思潮最重要的特点,也就是说社会思潮必须能引起相当大程度的社会共鸣,能影响相当大范围内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尽管也存在其他的社会思潮,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影响很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不同文化撞击下,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多元价值取向。在这样的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相互激荡,争夺话语权。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新左派等。
新自由主义思潮是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华盛顿共识”之后,“新自由主义开始由理论、学术而政治化、国家意识形态化和范式化”〔3〕,由一种理论学说嬗变为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武器,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渗透和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其在经济上鼓吹全面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在思想上推崇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人权”。它大肆叫嚣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公开诽谤共产党和人民民主专政,赤裸裸地宣扬其“西化”意图。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体系,其实质上是同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目的是寻求一条通过改良的方式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道路。其在经济上主张私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政治上主张多党制和议会制,反对暴力革命,竭力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上崇尚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观点,而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观点。
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渊源是反思“五四”以来的近现代史,包括对“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反思。在反思中有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渴望和诉求。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儒学复兴,其在经济上要求考虑经济发展的伦理价值,在政治上主张到传统文化中寻求重塑当代中国政治秩序的思想根源,在思想上要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来解救当前的理想信念危机。
新左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将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左翼理论糅合起来,将自己伪装成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攻击和责难自由主义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它叫嚣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这才导致社会出现了官僚腐败和贫富不均等现象,因此它极力主张恢复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其实质是一种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救世情怀,不可能有效解决我国现存的种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既有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进步的,也有错误的、消极的、保守的、落后的。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仍然居于主流的指导地位,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社会的冲击力量也不容忽视。从影响范围来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都有波及。此外,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化和公共舆论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对人们的影响也更大了。
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就在于它不停地与各种反动的社会思潮作斗争,在批判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会迸发出多样的思想文化,这有利于文化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社会思潮不仅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此外,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发展在人们思想层面的反映,或多或少地表达着人们的心理诉求,掌握好各种社会思潮也有利于我们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各种社会思潮从产生之日起就“企图修正、重释、解构甚至于颠覆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抢夺话语权,获得指导中国社会改革的话语权力”〔4〕。笔者认为,当前多元社会思潮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冲击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三个方面:
第一,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目标,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在现阶段,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前,我国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越是在社会的转型期,矛盾越容易集中,问题也越容易显现,贫富差距、教育不公等社会问题越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情绪和怀疑心理,一些人就借此肆意攻击和污蔑社会主义,特别是妄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西化”势力就趁机鼓吹其“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等。这些错误思潮的传播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思维,也动摇了人们的理想。
第二,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伴随改革开放和国际交往的加深,一些社会思潮大量涌入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意在冲击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一些人大肆宣扬西方式的“自由”、“平等”,打着人权的幌子实则妄图让中国接受他们的政治主张,颠覆中国国家政权,走苏联解体的老路;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可是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证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前进。
第三,挑战社会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西方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不断冲击我们的头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深刻地影响着一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的人在这些诱惑面前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好逸恶劳、损人利己、骄奢淫逸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抛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而追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些丑恶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扬和践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的文化方针,我们不反对社会意识多元化,但前提是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众多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各种社会思潮,分析它们存在的误区,为人们解疑释惑,消除错误思潮的影响,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筑牢我们的意识形态阵地。〔5〕
二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推陈出新,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才能避免其他社会思潮对人们思想的侵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历程说明,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发展,民族才能富强。
三要做好理论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扩大其影响力,实现其时代化和大众化,做好舆论工作,把高深的理论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浅显道理。鉴于中国人口多,知识层次差距大,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采用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发展形象化、生动化的传播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四要在思想道德建设和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理想信念,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民,增强主流意识对整个国民心理的引领,齐心协力建设我国的各项事业。
五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对人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仅能有效抵制错误思潮的蔓延,也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还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管理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牢牢落实到党的一切工作之中。
〔1〕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223.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
〔3〕中国社科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6).
〔4〕刘同舫.在应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
〔5〕冯海波.把握社会思潮本质构建社会思潮引领机制〔J〕.理论研究,2009(Z1).
Theoretical Bases for Building a Party Committed to Learning
JIN Ho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Marx, Engels and Lenin’s thoughts on learning theories are the fundamentel bases for building a partycommitted to learning. A series of thoughts on learning theories which have been form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headed by Mao Zedong on the basis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relevant thoughts of classics ar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bases for building a party committed to learning. The fact that all previous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s sincelaunch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learning Marxist theories is the direct theoretical basisfor building a party committed to learning.
a party committed to learning;theoretical basis; Marxist classics;all previous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s
A 81
A
1009-1203(2012)06-0010-03
2012-09-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12&z d 076),负责人唐莲英。
金红(1988-),女,回族,安徽阜阳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