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2012-08-15 00:46:31王宇飞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苏维埃中央苏区苏区

王宇飞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培训开发处 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中央苏区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局部维持了全国性政权的执政地位,并全面开始了政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期间积累的很多经验为党在革命时期和建国后进行政权建设提供了蓝本。

难能可贵的是,在极其严酷的斗争环境中,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且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前提下,中央苏区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点和苏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艰难地探索着苏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当时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在当今看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央苏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

(一)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各种制度设计,保证了广泛的代表性

苏维埃《宪法大纲》明确规定:“苏维埃公民在16岁以上者皆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和地方的政治事物”,“在创建赣南、闽西根据地时就开始推行,但很不完善。一苏大会后中央执委制定了《地方苏维埃的暂行组织条例》(二苏大会前改为《地方苏维埃政府暂行组织法(草案)》)和二苏大会后颁布《中央苏维埃组织法》以后,各级代表会议制度日臻完善,并在更广泛的区域实施”。苏区代表会议由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全苏代表大会组成,苏区各级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了保证权力真正为人民所有,苏区还制定了细致的代表产生、活动、任职期限和罢免的规则,如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制度、代表主任制度、委员会制度和代表召回制度等。

(二)采取多种措施保证选举的公正性和广泛性

苏维埃的选举制度是普选制度,“它是不分国界性别的,凡是苏维埃境内的劳动者无论男女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它是无经济的限制的,只要是以劳力谋生活的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凡属利用私人资本以剥取他人剩余劳动的不独无被选举权而且无选举权”。为了保证每个工农兵群众的权利能够真正实现,中央苏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苏维埃暂行选举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进行广泛的选举宣传,号召群众为了保卫土地革命的果实,维护自身利益而参加选举;第二,进行选民登记,登记后发放选民证,并告之选举的时间、地点,选民凭选民证进入会场;第三,规定代表比例:每50名居民选举一名乡苏维埃代表,每200名居民选举一名市苏维埃代表;第四,提名候选人,候选人名单在征集群众和人民团体意见的基础上,由选举委员会公布。所有这些政策的实施保证了选举的参选率,“在中央苏区1932年的两次选举和1933年下半年的选举中,许多地方达到80%以上的选民,有的甚至达到了90%以上”。

(三)重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基层民主建设的集中体现就是乡 (市)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乡 (市)苏维埃作为基层苏维埃是整个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也是由人民群众直接选举产生的民主执政机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 (草案)》规定:“市苏维埃、乡苏维,是苏维埃政权的基本组织,其主要的特点是经常的代表会议制度,代表不脱离生产,散布在群众中。”会议代表直接来源于基层的群众,保持着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苏维埃民主制度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四)发动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各项工作的直接管理

苏区广泛建立各种群众性的政治组织,如工会、贫农团、农工农妇代表会等,通过这些组织来动员和组织群众,号召他们参加苏维埃的管理工作,使其作为党和群众的中介来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在政治活动之外,苏区还动员群众参与军事斗争。各地成立了运输委员会、战前动员委员会等组织,为红军做好各种战前准备。苏区还成立了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如赤卫队、暴动队、儿童团等。这些准军事力量,在不脱离生产的基础上作为正规军的辅助力量,也为红军储备了兵员。

(五)根据苏区的客观情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选举活动

在中央苏区,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民主训练,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深入群众,在民主程序上因地制宜,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选举宣传中,中央苏区的选举委员会多采取化装讲演、演新戏等方法,深入农户进行宣传动员。在选举登记环节中,将有选举权的选民发红榜公布,而对被剥夺了选举权的则发白榜公布,这极大地鼓舞了工农群众参加选举的积极性。在选举候选人名单征求意见过程中,让民众在候选人的名下写自己的意见,注“好”或者“不好”,也有注“同意”或“消极”的,更有对不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有的群众直接写“官僚”二字。在选举大会阶段,为了方便群众,把选举单位由乡改为以村为单位来进行。

二、苏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一)民主不是奢侈品,不能以任何理由停止民主进程

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对外面临着严酷的战争考验,而对内面对的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这些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也没有经过民主思想的启蒙,然而我们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因地制宜,开创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民主制度并使之推行开来,最终获得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支持。

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化进程,深化其内涵,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迟、拖延政治民主,更不能让政治民主停留在形式上和口号上。实践已经证明并将再次证明,政治民主搞好了,其他各项事业也会取得进步。

(二)基层民主是民主制度的基础

基层民主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无论何时,群众对发生在身边、涉及到切身利益的事件的关切远远超过了对远离自身的、发生在上一级机关中的重大事项。对于基层的事情,基层的群众有着最大的发言权,不管是在自上而下还是在自下而上的权力体系中,上一级政府过多的干预基层事务,一方面会造成政策与现实的脱节,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基层群众的反感,形成政策执行的梗阻。

随着经济地位的改变和信息的广泛占有,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知情意识、维权意识、参与意识前所未有地提高,这已经表现在现阶段推行的基层民主上。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村委会、居委会直接选举之外,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吸纳群众直接参与基层的行政管理。在重大政策制定、重要事项决定等问题上应该赋予辖区内群众更大的选择性权利力,在重要政策出台前,应该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意见。在涉及民众切身利益事项的决定上,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模式,实行表决。

(三)必须将落实既有制度和开展新的民主实践结合起来

进行民主政治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形势和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民主的形式和程序;另一方面也要非常重视现有各项制度的落实。现阶段,我们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并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尤其是要保证代表制度的真正、广泛的代表性,要保证被选代表真正是人民拥护的,要保证代表与选民的密切联系,规定代表与群众接触的时间和渠道。同时,要结合形式的发展,探索扩大民主的范围,除了传统的代议制民主之外,分析开展直接民主试点工作的可行性,吸纳广大社会成员参与政府管理,帮助他们建立各种类型的自治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尤其是在涉及到群众自身利益的政策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广泛地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

[1]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陈松友,刘辉.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8).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苏维埃中央苏区苏区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8
苏区创业致富人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6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 05:41:48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公民与法治(2016年9期)2016-05-17 0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