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2012-08-15 00:50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矛盾民众

郝 华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江苏南通226007)

探寻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郝 华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江苏南通226007)

全面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化水平是我党实现长期执政、科学执政所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命题,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实践主题。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化建设必须以党的根本宗旨为指导方向,确立基层组织科学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取向,构建基层组织科学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为基本导向,创新基层组织科学发展的实践路径。

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化实践路径

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化建设涵盖三大方面内容,一是将基层组织科学机制建设作为抓手,展示实践路径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二是将基层组织科学体系建设作为关键,诠释实践路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三是将基层组织科学发展作为根本,揭示实践路径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一、以党的根本宗旨为指导方向,确立基层组织科学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

党的基层组织科学机制建设的切入点是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核心内容;党的基层组织科学机制建设的聚焦点是强化矛盾调处机制,全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发展,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基本要义;党的基层组织科学机制建设的落脚点是激活诉求实现机制,切实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现实要求。

首先,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利益。利益是实现和谐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因素,党执政的基本职能就是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利益协调,实现成果共享。党的基层组织必然成为“连接公共权力机关和民众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承担着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和利益实现的社会功能。”[1]基层组织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的主要路径有:一是明确利益的基本特性,实现利益的公正性。正当性和公共性既是利益最显著的两大基本属性,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的两大基础和支撑。它充分表明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为了追求公众利益的有效实现,是为了夯实群众利益的正当性基础,是为了彰显民众利益的现实价值;因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厘清利益的社会属性,体现利益的均衡性。利益主体担当和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利益客体和对象表现为主体之间和主客体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利益成果则显示出各主体间社会分配的实际结果;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应当积极串联各个社会主体,努力协调各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尤其要着力调控和理顺目前处于失衡和扭曲的利益分配关系,真正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共享化,体现利益的适当性和均衡性。三是维护利益的多元性,保障利益的整体性。社会结构的多维变动导致社会分化所带来的多元利益格局,这就要求转型时期的执政党必须以利益调整为中心,依靠社会网络结构来实现对社会的整合;使党的基层组织既能驾驭复杂利益格局,又能兼顾和满足各方利益诉求;既能积极构建利益整合机制,又能稳步重构收入分配制度;既能维护利益的多元表达,又能保障利益的整体实现。

其次,进一步强化矛盾调处机制,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矛盾调处机制是实现社会转型期平稳过渡持续发展的坚强屏障,是化解和消解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手段,是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和提高基层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强化矛盾调处机制必须做到三个创新。一是矛盾调处思维的创新。现阶段社会矛盾大多呈现出利益性问题突出,群体性特征显著,行政色彩浓厚,非对抗性质明确,复杂程度较高的特点。这就要求党的基层组织不仅要保持前瞻性思维,对矛盾的发展趋势作出预判,实行预案前置,做到防微杜渐,见微知著;而且要保持动态性思维,对矛盾的成因和发展全过程跟踪,全方位观察,多角度审视,牢牢把握解决矛盾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二是矛盾调处手段的创新。矛盾调处手段的创新直接关系到调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矛盾调处机制的运作流程和效能,直接关系到矛盾解决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强化矛盾调处机制必须加强矛盾手段的综合性运用,充分发挥民间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各自的优势,增设矛盾纠纷的预警点,延伸矛盾纠纷的化解链,拓展矛盾纠纷的管控网,切实体现矛盾调处机制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三是矛盾调处局面的创新。矛盾调处不仅仅在于通过个案解决实际纠纷和现实矛盾,更重要的是以此密切关注民情、顺应民意、收获民心,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通过矛盾调处不仅形成“局部”稳定,而且能够盘活全局;不仅做到个案纠纷的解决,而且能够促成同类型矛盾的有效化解;不仅能够解决“眼前”的棘手问题,而且能够形成稳定有序的发展格局和和谐景象。

再次,进一步激活诉求实现机制,切实解决民众实际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必须“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要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这既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心,也是提高基层组织科学化水平的现实要求。一是拓展梯度诉求实现渠道。基层民众的诉求和需要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梯度型分布,既有物质层面的需求,也有精神层次的追求;既有基本生存的渴求,也有高度发展的愿景;既有一般性的实际要求,也有特殊化的个性所求,为此,党的基层组织应该逐步推进,逐渐满足,渐次实现不同层面和多个层次的现实愿望和实际诉求。二是畅通周期诉求实现渠道。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许多基本诉求往往具有周期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广大社会成员对此反应比较强烈,期望值较高,关注度也极高。党的基层组织应该积极引导和调整民众的心理预期,努力掌握基本诉求的周期表现律,积极疏通合理诉求的实现渠道,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依民心而动,按民情而察,顺民意而为。三是建立应急诉求实现渠道。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风险和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风险,天灾的降临,突发公共事件的出现都会产生大量的应急诉求。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必须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必须建立信息畅通、网络发达、反应快捷、效能突出的应急处置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证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取向,构建基层组织科学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党的基层组织开展科学体系建设的关键点是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价值取向,以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基本价值准绳,积极构建价值评价体系。党的基层组织开展科学体系建设的基本点是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一系列先进的价值原则、价值目标和价值要求组成多平台、阶梯状的价值实现坐标,努力建构思想测评体系。

第一,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构建价值评价体系。科学的价值观决定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导向和基本思路,它能直观揭示和检验党的执政理念在基层转化和落实的实际态势和真实状态,也是广大民众对基层党组织作出评价的主要风向标。构建价值评价体系主要围绕两大方面。一方面,建立基层党的建设理论价值评价系统。基层党的建设理论着眼点在于把党的建设理论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过基层实际的洗礼得到不断深化和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基层党建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主要体现在对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水平作出评价。它能够清晰地看到基层党组织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准,能够清楚地显示基层党组织的理论底蕴和执政能力,能够对基层党委和党支部的执政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同时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建设成果作出评价。另一方面,建立基层党的建设实践价值评价系统。基层党的建设实践价值评价的最大看点就是衡量和评价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即“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3]党的基层组织处于党执政的第一线,社会的矛盾大多聚焦在基层,人民的诉求大量集中在基层,发展的问题主要暴露在基层,这就必须把民众诉求的满足程度,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以及资源整合利用的程度作为检验实践价值的主要考核指标,以此评价基层党组织的实际执政能力和水平。

第二,弘扬当代伦理观,建立道德评判体系。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如何在多元主体和利益分配格局下进行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课题。它关系到不同群体价值实现方式的选择,关系到基层民众价值观念和理念的相互认同,关系到基本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和遵守。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建立道德评判体系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加以展开。一是以道德重建为契机,培育新型道德观。面对基层社会结构的分化、民众价值观念的转型党的基层组织必须着力解决道德重建过程中价值冲突问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着力解决道德失范问题,努力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二是以当代伦理重构为支撑,塑造新型伦理观。新时期伦理重构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寻找新型伦理体系的支撑点,它既能支撑传统伦理美德,又能使之发扬光大;既能支撑当代伦理规则,又能使之得到基层民众的普遍认同和遵守;既能支撑新型伦理关系,又能使之获得健康与和谐的发展。三是以精神重塑为归宿,确立新型世界观。针对社会不同群体出现的信仰缺失、心理失衡和精神疲软的现状,党的基层组织应该以科学的精神武装人,以团结的精神鼓舞人,以奋斗的精神激励人,在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和建设人类精神家园的进程中体现民族精神的精髓,展示时代精神的风貌,显示当代精神的意蕴,以科学的世界观引领道德重建和伦理重构的最终回归。

第三,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构思想测评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的价值指南,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建构思想测评体系积极倡导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是坚持“明荣知耻”思想,坚守伦理道德底线。荣辱观是由一系列先进的价值原则、价值目标和价值要求所组成的系统观念,它代表着当今时代的价值导向,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化建设必然要反映荣辱观的价值意愿、价值旨趣和价值要求,为多重价值实现提供巨大空间,搭建多层平台,既要设定最低的道德底线(耻辱感),又要设置较高层次的价值坐标(荣誉感)。二是奉行“敢为人先”思想,追求思想高度和理想境界。党的基层组织面对实际境况必须树立敢做敢为的思想和信念,敢于突破,善于尝试,勇于开拓,使之成为改革的急先锋和实践的先行者,始终处于改革发展进程的最前沿,这是党的基层组织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必须达到的思想高度和理想境界。三是践行“求真务实”思想,丰富实践价值内涵。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把发展的理念告之于公众,把发展的路径公之于大众,把发展的成果惠及民众,真正做到以循环利用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以生态建设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荣,以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为耻,不断丰富基层组织科学化建设的实践内涵。

三、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为基本导向,创新基层组织科学发展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基层组织实现科学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石,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特别是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基层,深入民众心灵世界,这是党的基层组织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和现实任务,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首先,以“以人为本”理念为立足点,实现基层组织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贯穿于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化建设进程中的主线。“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本性’,使马克思主义立足大众立场,维护大众利益,为大众立言。”[4]一是立足于实际,实现基层组织的和谐发展。立足实际就是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具有开阔的现实视野,实施符合基层实际境况的现实举措,真切了解当地群众的现实意愿,使基层百姓对发展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真正惠及民众,泽披各个阶层,形成和谐发展的有利局面。二是立足于长远,实现基层组织的稳步发展。立足长远就是要求党的基层组织要有前瞻性的谋划方略和成熟的发展思路,既要注重眼前的实际成效,又要思考以后的实践路径;既要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又要预警将来的多种风险;既要保持当下的发展态势,又要预留未来的发展空间。保持稳步推进,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立足于根本,实现基层组织的全面发展。立足根本就是要求党的基层组织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尤其要“着力保护人民群众权益,保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切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关系的结合点,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中央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机制。”[5]达到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理想局面。

其次,以“公平正义”理念为支撑点,促进基层组织协调发展。“公平正义”理念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尺度和价值取向,是衡量党的政策效能和社会效益的现实性标准。党的基层组织必须以“公平正义”理念作为支撑点,努力实现基层组织的协调发展。一是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社会公正。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积极配置基础性资源,着力解决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热点”问题,同时还要重点配置公共性资源,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充分满足基层民众的公共需求和普遍要求,切实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和社会的正义度。二是消除政策歧视,实现机会均等。党的基层组织在制定和实施具体政策的过程中应尽量注意消除政策歧视、制度障碍,打破身份藩篱,降低政策门槛,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较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三是扩大政策受益面,实现成果共享。党的基层组织应时刻关注公共政策的受众面和覆盖范围,尤其是对中低收入阶层和社会弱势群体还应该制定和出台扶持政策、优惠政策和保障性政策,使他们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真正享受改革带来的实惠,分享发展的现实成果。

再次,以“科学发展”理念为着力点,保持基层组织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理念是我党谋求长期执政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保持党的基层组织可持续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科学发展”理念不放松、不动摇。一是把握发展的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党的基层组织在统领和把握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紧紧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境况,既要把握全局的发展进程,又要掌控局部的实际动态;既要明确总体性目标,又要产生阶段性成果。始终形成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二是追求发展的质量,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成效。追求发展质量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通过高质量、快速度的发展使得民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各项发展指数的增加值不断攀升,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和改善,最终体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成效。三是探寻发展的路径,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形态。由于基层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千差万别,所以基层发展的路径和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只要党的基层组织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紧扣基层发展主题,顺应基层民众的发展意愿,紧贴基层实际的发展境况,就能探索出路径独特、经验独到、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路径多样、万马奔腾的喜人景象。

“只有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都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强大力量。”[6]

[责任编辑:王开幕]

[1]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日报,2009-09-28.

[3]乔卫平.从中国政党制度特点看增强党的基层执政能力[N].学习时报,2010-06-14.

[4]韩庆祥.马克思学说的“本性”与马克思主义研究[N].学习时报,2010-03-22.

[5]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R/OL].[2011-01-11]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6]胡锦涛.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6-23.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2.02.08

D267

A

1674-6287(2012)02-0028-04

2012-03-07

郝华(1966~),男,江苏如皋人,江苏南通市委党校哲学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建和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矛盾民众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