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2012-08-15 00:47吴松荣杨晓光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吴松荣,杨晓光

(武警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法宝,是党的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是党和国家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国际形势也日趋复杂,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其道德、理想、信念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如何正确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变化、新形势、新挑战,如何在实践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一政治优势发挥得如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能否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我们适时地捕捉到各种形势的变化,进而理性地分析、科学地判断,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一)国际意识形态争斗日趋激烈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成为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国际间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意识形态竞争在这一进程中更为激烈,更加趋向隐性。

早在1989年7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美国前总统布什就曾经把和平演变称之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新的世界大战”,宣称要用20~30年的时间,“融化社会主义,从而建立一个以我们西方文明为指导的新世界”。

而大众传播媒介的蓬勃发展正为这一政治图谋推波助澜。通过媒体的跨国境传播和五花八门的文化产品,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在不断影响我国青年的政治信念、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进而实现对优秀人才的争夺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颠覆。

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新鲜事物和观念有着本能的敏感和好奇,他们很容易由对西方技术进步的追随,转为对所谓西式文明的崇拜。如何教育大学生既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又不被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同化,形势紧迫,不容乐观。

(二)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凸显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分化,各种社会矛盾渐渐凸显: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等等。

青年学生有满腔热情,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及学校各项改革不仅予以密切关注,而且寄予厚望。他们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有积极向上的政治热情,但由于人生经历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和影响,面对新问题、新事物很容易产生困惑;社会的阴暗面和党内的个别腐败现象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动摇。如何认识这些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如何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形势紧迫,不容回避。

(三)学生群体日益复杂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个性特征、人生态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变。

第一,思想观念多元化。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那不仅是改革开放已经成效显著的年代,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这个年代的孩子比以往的孩子在生活方面优越很多,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接触社会。他们普遍呈现出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特点,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他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更多地呈现出与父母一代的不同。因此单一价值理念的灌输,已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主体意识普遍增强。在校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正慢慢成为主流。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重视“我”在集体中的位置,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强调个人的参与,迫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针对学生群体的这种变化,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容易成为心理问题的重点人群。大学从来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象牙塔,社会的变化、家庭的变化,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尽管在物质生活方面,这一代年轻人享受到比较好的条件,但某种程度上,他们同样是教育产业化的“受害者”。从小奔波于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很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学习焦虑的问题。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和就业压力增大,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当家庭或个人遇到重大变故时,怎样面对挫折?能否迎难而上?如果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的话,很容易成为心理疾患的重点人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四)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互联网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20~29岁的年轻人居于首位,占到网民总数的30.2%。

网络时代的来临,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拓展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和挑战。第一,网络中各种信息泛滥,真伪难辨,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判断;第二,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使网络中的交流更为随意,缺少约束,使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失去直面现实生活、不断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热情;第三,网络世界的思想和文化交流,总是更倾向于那些率先洞悉了网络空间话语表达特性的人,由于技术垄断而占尽了先机的人群或者民族、国家,很容易获得网络空间的话语权。网络是否已成为新一轮“文化侵略”的阵地?

社会形势的这些新变化,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二、继承传统,开拓思维,实现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共识,尽管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投入了很大力量,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效果还有些差强人意。创新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创新也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很多时候,恰恰是我们传统的工作方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继承传统,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不动摇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形成了以“政治理论课”授课为主、其他工作为辅的工作体系。但由于政治理论课自身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大规模集中授课的形式又很难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授课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无法将抽象的理论与社会形势的变化、实际存在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这就使学生接受起来感觉有难度、有距离,甚至有抵触情绪。究其根本,是具体的方法存在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不能因噎废食,放弃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

(二)开拓思维,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底

第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以学生为本,既要坚持教育学生、引领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又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生的价值,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

第二,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最关心和最需要的又是什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切实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要求。学生的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容易达到;学生的需求和需要得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就能够体现出来。

第三,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意,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尊心强,迫切希望得到外界的尊重和肯定,具有很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促进了高校学生评价奖励机制的建立,创造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外部环境,从而强化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三)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发展

在政治工作中,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仅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了新的空间。网络政治工作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很重要的内容。因此要以冷静的态度对待互联网络的发展,不盲从、不畏惧、不慌乱,学好、用好互联网。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已建立了校园网,基本实现了校内、校际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学生越来越多地以网络(包括手机等移动终端)作为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工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空间的特性,熟悉网络世界沟通的方式方法,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

三、勇于尝试,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

(一)增加实践育人环节

今年初,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应该重视实践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让青年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实际,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具体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

《意见》进一步强调:“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这就为实践育人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大学生在接受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同时,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育人的结合训练,让学生自觉地运用学到的理论观点和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二)不断丰富和完善疏导法

疏导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和观点,疏通言路;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将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引导到正确的途径,引领方向。其中,疏通是前提,引导是目标。没有疏通,学生的思想就不能彻底敞开,引导就缺少前提和针对性,放弃引导,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和言论就会放任自流。

与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相比,疏导式的工作方式更加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认同所引导的理念,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应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都十分必要。

疏导法中,尤以心理疏导更为突出。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解除大学生在社会变革和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精神苦闷,以良好的心理体验滋养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引进个案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是指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巧,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其价值理念和方法值得思想政治工作借鉴。引入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有助于突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局限,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可以促使工作对象改变心理状态、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强化其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以促成建设性的自我发展和成长。同时,还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克服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目标。

(四)分门别类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就是要正视学生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面对和解决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在思想方式、价值尺度、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和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将学生共性化看待,在工作方法上实行一刀切,对所有的学生采取同样的方法,不考虑对象的特殊性,只考虑对象的普遍性。而个性化的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根据工作对象的个性化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方法,在肯定个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统一目标,又要在具体工作内容上,考虑到学生由于社会经历不同,所受的教育和兴趣爱好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追求等个性特点,分层次、分对象的设计和组织实施。这既是尊重学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五)环境熏陶法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更担负着教育人、塑造人和培养人的重要责任。因此不能忽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出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吸引到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上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自我教育法

某种程度上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人都是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激励、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力量。要对学生的觉悟和能力有充分的信心,进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适当地引导,鼓励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这样的效果,往往更让学生难以忘怀。

(七)情感教育法

青年学生大多情感丰富、细腻,他们格外需要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关心人和关心事结合起来,热情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冷暖。只有真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答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入手,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使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0.

[2]鲍宗豪.社会需求与社会和谐[J].中国社会科学,2007,(5):49.

[3]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若干问题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6):27.

[4]陶韶菁,王功敏.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82.

[5]杨一青.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