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

2012-08-15 00:48
中国发展观察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诺奖莫言大国

本期杂志即将付印时,从瑞典传来喜讯: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这是一个让中国人兴奋的大事,让国人从长期的所谓“诺奖焦虑症”中轻松解脱出来,意味深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就把获得诺奖作为一个最高荣誉来期待和追求,而且把诺奖作为衡量我国教育、科技水平高低的国际标准。虽然它并不完全与国力相对应,比如非洲拉美国家的作家早已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它的符号意义重大。一个泱泱大国,自认为人才济济,却始终没有本土科学家、作家获此殊荣。如果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存在诸多差距,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尚未站在前沿,或者理论贡献不为西方熟知、认可,难以获奖还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以及拥有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的中国来说,在当代世界文化领域未能谋得一席之地(我们姑且将获得诺奖作为一个基本的评价标准),是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的。其实,我们细想,不是中国文坛没人,不是中国没有好作品,更多的是一直以来我们把自己“捂得太紧”,没有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学。莫言的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他的名气似乎在外边比本土还要大。他的作品风格,没有被贴上政治或党派的标签,用莫言本人的话说,他的获奖是文学的胜利,而不是政治的胜利。这在很大意义上让外界纠正了对中国的偏见,回应了对本土文学创作缺乏自由的质疑。莫言的作品关注人性,这难道不是普世价值吗?可以说,莫言获奖,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和宣传。莫言获奖,怎么不是中国进步的一个标志呢?没有适合的土壤,播种怎么有收获?我们完全不必回避这个奖对于中国文学崛起、中国文化自信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时代,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提气的事情来充实我们的内心。除了莫言获奖以外,“辽宁”号航母下水也是一个,如同神舟载人飞船上天、完美展现一样。大国自信从哪里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跃居世界前列,物质基础雄厚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前提。但是,在我们心目中,经济体量的大小,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发展的内涵包含了更多的内容,诸如发展的质量、民生现状、文化水准、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法制观念等等,这些软硬实力的呈现,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看上去并不重要,但实际上不可或缺;有的看上去是耗钱、无关民生的投入,但从长远及与大国安全、稳定发展相匹配角度看又是重要的……列举很多,无非就是需要在大国发展上达成一种共识:物质要丰富,精神要饱满;现实要关切,理想不虚无;崇高不躲避,核心价值必须弘扬;有硬碰硬的实力展示,也要有对危机与机遇的灵巧、理性应对;既有全局性的蓝图谋划,也要有具体的、局部的细节落实,粗中有细,细中有精,这是一种风格和精神的体现。

外部的反应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内部事务的一种检验,同时也为我们观察外部事物提供一个视角。比如,莫言获奖就是如此。一是,我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外部的影响得到回应;二是,我们已经不能被忽视;三是,内外互动的良性发展会将彼此拉向一个互利共赢的轨道上,这样相互的依赖与融合就会更深,成果就会更丰硕,比如,莫言之后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还会有新的突破,被国际社会认可的领域会更多,而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有危机就想到中国,世界治理、秩序维护少不了中国的角色。这既需要我们形成共识,又要我们清醒地、理性地把握,不卑不亢,而且还要自身尤其是执政党驾驭局势的能力与威望的提升,反腐败是其中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与突破口。取信于民、取信于国际社会是一个大国担当的永恒主题,也是取得新成就、新地位、新影响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诺奖莫言大国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吐槽大国
聚焦诺奖
多想记住你的脸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大国气象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
莫言:虚伪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