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李达丽,孙承菊,韩爱英,张连胜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农业局,岱岳 271000)
为全面系统掌握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经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扎实推经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2011年3月16~18日,区委政研究会同区委农工办、区农业局等部门,深入有关乡镇、部分产业基地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对全区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全区各级有关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要求,立足全区实际,突出高端高质高效和转方式调结构,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手段经营农业,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探索与实践,全区农业产业化逐步由粗加工向精细生产转变、有传统种植向种养加多种经营转变,有本地产销型向出口创汇型转变,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
各级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突破口,对外抢抓招商引资,对内注重技改扩规,龙头企业群体不断壮大。2010年,全区新发展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2家,目前总数已达到82家,其中市级40家、省级6家,出口创汇型企业15家,共涉及粮食、蔬菜、肉类、果品、桑蚕、中药材等九大类农产品。良庄北宋和房村番茄两个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年交易量不断提高;丝绸集团、富华同康、吉利饲料、泰银制丝、新绿嘉园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加工企业,已成为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龙头企业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拉长产业链条,培育特色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快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截至目前,全区“一村一品”特色高效农业面积3万hm2,设施大棚15万个,“一村一品”特色乡镇6个,蔬菜专业村102个,先后建成大陡茶园、徂徕山大樱桃、夏张黄金梨、范镇“三辣”、下港果品等特色农业片区。良庄镇通过发展特色蔬菜种植,逐渐形成了“南菜北瓜、瓜菜结合”的总体生产格局;房村镇全年产番茄3.5亿kg,产值4.55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番茄生产基地。
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方法,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科学优化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主体。从合作的领域看;合作业务范围涉及生产、加工、储藏、运销、开发劳务等行业;从合作的形式看,有意提供技术、信息、销售服务为主的专业协会、 研究会,有直接与社员签订购销合同、实行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产品、统一结算的专业合作社;从兴办方式上看,又终止、养殖专业户牵头兴办的,有农技推广服务部门领办的,有农产平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办的。2010年全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5个,总数达到438个,入社农民近20万人,吸引带动农户近13万户,辐射带动20.7万农民户均增收1600元以上。岱绿特蔬菜专业合作社、永乐蔬菜准业合作社等多家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搭建对接平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合作社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祝阳镇金井果蔬专业合作社一起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信誉,成为家乐福在山东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
坚持把培育品牌农业作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大力引导企业开展“三品”认证工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空间,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截至目前,全区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分别达到4000hm2、3.1万hm2和 4万 hm2,38种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种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5种农产品被认定为山东省名牌农产品。蚕茧产量占全省的1/3以上,连续11年居全省第一位,蚕茧质量、单产、经济效益连续20余年位居全省首位。
实践证明,加快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继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相待农业大发展动力。在当前家庭分散经营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通过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推动农业发展不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工作的永恒主题。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助共赢、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动力。三是把促进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中介组织是纽带,基地农户是基础。只有妥善处理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形成有机整体,促进良性发展。四是把遵循市场规律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准则。产业化经营市场经济的产物,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谋划发展现代农业。在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上鼓励有序竞争,坚持有序竞争,坚持优胜劣汰;在指导方式上尊重经营主体的选择,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五是把优化外部环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化服务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全区按照中央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企业融资、产业发展、合作经营、贷款贴息等工作重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化扶持政策,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近年来,岱岳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作用,但与建设现代农业先导区的目标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突出的薄弱环节和明显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受生产规模的影响,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农业龙头企业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中未能发挥充分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区适宜加工的初级产品品种少,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学攻关滞后,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限制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影响了产品的销售空间和加工增值。
当前,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地层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与农户得很少,“订单农业”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普遍存在订单好下兑现难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家庭生产经营传统模式的影响,产业基地规模小而散,种养大户少,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大规模的基地,大多数乡镇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无法显现。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该区具有坚实基础和独特的优势,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良好。作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区,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7.3万hm2,总产达52万t,播种面积、单产、总产连续8年稳定增长,2010年第三次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区蔬菜播种面积4.7万hm2,总产270万t。“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总面积3万hm2,冬暖式大棚15万个培育蔬菜专业村102个,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两处,丰富的资源优势为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中央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2004年以来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在财政、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010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2011年六大工作重点之一,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三是发展载体平台作用日益凸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区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意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三大关键环节进行了重点扶大、扶优、扶强,通过资源招商、政策扶持,培育农业发展新主体,为全区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搭建了优越的发展平台。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效益高、能够促进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并举,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传统农产品,促进农业开发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将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有机结合,全面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借力滩清湾、欢乐农庄、泰山青春创业开发区等发展平台,采取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等方式,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积聚,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尽快壮大特色龙头企业群体。
按照“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泰绿”瓜菜、“泰山珍珠”番茄等省优农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加大扶持品牌力度,积极参与省内外、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推介、博览平台,提高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全省乃至国家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对于获得国家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的分配上给予重点倾斜。
积极引导农民和龙头企业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社、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组织农民按照统一的产品标准和生产规程进行生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价格协商和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形成“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成为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以旧棚改造、品种优化、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提质增效工程,不断加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巩固和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引导企业对新产品、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进行生产和研发,逐步健全农产品储藏、加工、流通体系,促进产供销一体化,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侧重队友比较优势、有市场潜力、有竞争规模的特色产业重点予以扶持,放宽政策,集中资金,跟踪服务。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尽快出台各种扶持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到本地进行农产品交易,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客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的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