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华 韩世军
(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 吉林辽源 136200)
众所周知,慢性肾衰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患病率明显上升,及时的诊断及治疗相当重要。我科于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降浊汤配合基本疗法治疗CRF患者80例与基本疗法治疗的80例对照,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0年内我科收治160例慢性肾衰患者,男78例、女82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51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8例,药物性肾衰5例,糖尿病肾病99例,肾病综合征23例,肾囊肿4例,病程1~15年。肌酐清除率20~50mL/min、血肌酐在133~442μmol/L72例;肌酐清除率10~20mL/min、血肌酐450~707μmol/L 50例;肌酐清除率<10mL/min、血肌酐707~1200μmol/L38例(其中合并心功衰竭5例)。从160例中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2组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肾功能衰竭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1.2.1 对照组 采用基本疗法,即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戒烟、并保证热量和必须氨基酸、祛除影响肾衰渐进性发展的因素即控制病因(如对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原发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保护残存的肾单位、降压、降尿蛋白、抗感染、解除梗阻、纠正贫血、降血脂、改善肾血循环、纠正缺氧、利尿、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控制血糖等。1周为1个疗程。
1.2.2 治疗组 在肾衰基本治疗基础上,予降浊汤水煎200mL每日2次水煎服。方药组成:金香墨1块(打碎、墨越臭越佳)、生大黄15g(后下)、制附子10g、益母草20g、芒硝10g(冲服)、黄芪30g、煅牡蛎30g、川芎15g、丹参15g、三七5g(冲服)。恶心加干姜、竹茹、法半夏;浮肿加猪苓、木通、车前子;肌肤瘙痒加僵蚕、全蝎;出血倾向加大小蓟。以患者每日排稀便1~2次为佳,不可过泄,1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2.3 评价方法 显效:基本情况和症状显着改善,肌酐清除率下降≥20%,肌酐值下降≥20%。有效:基本情况和症状明显改善,肌酐清除率下降≥10%,肌酐值下降≥1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肌酐清除率及肌酐值无变化或升高。
2组疗效观察治疗组中显效24例,有效4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5.0%;对照组中显效16例,有效34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62.5%。2组中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水肿”“癃闭”“关格”“肾风”等范畴。中医病机为脾肾两虚、浊毒内壅。脾肾两虚为发病之本,脾失运化,肾失主水,致浊毒泛滥;浊毒为标,正虚邪实,浊毒壅塞三焦而见变证百出;浊毒羁留,壅化为热毒;浊毒日久,脉阻成瘀。浊毒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邪实因素,通下泄浊,排出浊邪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常用方法,而降浊汤具有泄毒排浊通腑之功效。金香墨又名香墨,为松烟、胶汁、冰片和香料等制成的墨。本品为方柱形或扁长方柱形,有的具金印商标;表面黑色,微显光泽,质硬而脆,断面不平坦,乌黑色,有白色小斑点及孔隙。气微异,微香,味淡、涩,性平。具有清热,止血,消肿的功效。用金香墨即可清热,止血,消肿,并且有类似药用碳片的吸附作用,但药用炭片易致大便干燥,并且不易溶于水,而金香墨溶水性好,作用效力佳于药用碳片。并且金香墨价格便宜,购买方便,对于基层医院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尤为适合,缺点是味臭,整体汤药色黑,患者感官不佳。大黄有泻下通便、祛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1~2]证实其有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肠道毒素的产生和吸收,改善患者氮质代谢作用,延缓肾衰进展,并能改善病人的氨基酸代谢及营养状态;能抑制肾小球系膜增生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此外大黄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大黄与益母草、芒硝通用泻下降浊,促进机体毒素的排出,减轻水钠储留,缓解机体中毒症状。煅牡蛎入肾经,可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可起到降血压作用,同时可起到收敛作用,还能缓解大黄泻下之力,现代研究认为牡蛎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新陈代谢、降血脂、抗疲劳等作用[3];附子和黄芪二药协同应用可强心利尿,减慢心率,能很好的改善慢性肾衰后期心、肺衰竭,而且现代药理研究黄芪有很好的降尿蛋白之功效。慢性肾衰竭存在的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存在高凝状态及微血栓形成,从微观辩证来说即是与中医血淤有关,而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化瘀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及高凝状态,而其中丹参除抑制人体肾成纤维细胞的增值,减少间质纤维化,还可扩张肾血流,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减少红细胞的聚集,改善微循环,保护残存是肾单位,使肾功能逆转,尿素氮下降[4]。三七中的三七总苷可调节肾间质细胞的凋亡,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证实了中药活血化瘀延缓慢性肾衰竭作用的机制。全方泄毒排浊通腑,以患者每日排稀便1~2次为佳,不可过泄。
[1] 马骏,林善.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作用机理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9):570~571.
[2] 毕增祺,郑法雷.大黄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氮平衡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22~23.
[3]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68~571.
[4] 沈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12):71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