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莎
《园林规划设计》是运用园林技术对城市中各类公园、小游园(包括街头绿地)、道路绿地、居住绿地、高校绿地等进行绿化规划设计的课程,是园林专业中综合设计、工程、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各相关理论,参与甚至独立完成常见绿地的方案、扩初与施工设计。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是一种以技能培训为核心,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按从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中心,按照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组织教材,构建实训基地,它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教育理论工作者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关注[1-2]。
在划分具体项目模块时,从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入手,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分成多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梯度,每个模块包含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应该掌握的某项技能,每个模块设置1-2个技能项目,而在项目的选择上一定要涵盖该模块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课程中要设计了一个贯穿项目,将课程各模块相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彻底打破目前学科体系结构块状化分离的教学模式,将各模块串联起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综合性的设计问题。
2.2.1 课程课时安排
采取上课安排适应课程特色的排课方式,课程安排基本按照模块进行,尽量以4的学时为一个阶段,同一个教学模块集中在连续的几周内组织完成教学、实训,集中完成一个教训模块后,再转入下一个模块学习。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教师引导教学4课时,学生自主作业4课时,学生汇报作品并评议4课时,这样教师就有了相对集中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也有了集中的作业与参与的时间,不仅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方案评审能力。
2.2.2 课程媒介
改变原有的课程理论课在普通教室上,实践部分在实训室上课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并增加部分室外学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真实感受空间尺寸与设计图纸的联系与差异。
2.2.3 教学的实施过程
① 角色定位
确定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补充的教学体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负责下达具体的技能项目的工作任务,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教师与组长认可后具体实施,然后由学生自主来完成任务,并进行方案讲解,根据学生与教师共同评分来作为该项目的最后成绩。
② 教学方式
采用技能项目驱动方式。为了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给学生设置了技能项目。每个模块教学初始,创设情境,布置该模块的技能项目,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课程设计由所划分的项目小组协作完成,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由整个小组共同讨论决定,每个成员对总体设计图纸提出自己的见解,经过交流、集思广益来确定规划设计初稿方案。方案完成后,采用教师检查与交叉评议的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由组长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分配各自应承担的任务,按要求完成图纸图纸。
③ 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采用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根据班级人数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辅导,保证组与组之间能力大体平衡),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一般3-5人一组,引入实际设计工作中的人员合作模式,采用组长负责制,引导学生熟悉组长带头组织设计的工作方式,并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来拓展沟通能力。
④ 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改革理论性的考试为快题设计考试,主要考查学生三小时内完成设计的能力,考核不设定具体的评分标准,综合学生绘图能力、设计思维能力、学习过程的认真程度,学习提高速度等给予分数。除平时成绩外50分外,另设定10分为活动分数,即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总分。此方式一方面打破了长期以来的100分制取分方式,相对灵活;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形成一个活跃、积极、不拘一格的学习氛围。
笔者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认为,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设计技能项目时,要考虑适当的难度,要保证学生不会因为项目设计太简单而丧失兴趣,也不会因为太难而长生挫败感。模块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在设计模块信息的时候,要从浅入深,要考虑信息的渐进性,技能项目从小项目到大项目,再到贯穿的总项目层层递进,最后通过快题完成一个总体项目任务。
确定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起到贯通、点拨作用,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去摸索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突出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色。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模块化教学模式迎合了这种特征,已经引起教育专家与院方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将企业工作与运营模式与模块化教学模式相结合,真正做到用企业思维带领学生学习,尽量做到缩短学生就业“磨合期”,使学生很快成为“熟手”,真正实现“零距离”培养。
[2]郭雪峰.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