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胜成1 彭顺湘2 向恒庭3
按照农业部及省农业厅安排,由麻阳县组织有关专家对龙山县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进行实产验收,龙山县水稻高产创建两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分别达642.9和673.3公斤,达到了年初预定的目标产量。
华塘片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总面积10096亩。涉及17个村,农户4421户,劳力8562人。召市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总面积10151.6亩。涉及16个村,农户4506户,劳力8735人。并分别创办了“千、百、十、一”高产样板。
项目区100%实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肥料运用科学化;推广了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100%实现了病虫防治专业化;集成运用水稻高产栽培新技术,项目区全部实行了规范化栽培;在山区探索机械化栽培技术推广,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
2012年8月20日,由县农业局会同县统计局有关专家按照省农业厅制定的自测验收方法,对两个万亩示范片进行了产量自测。华塘示范片和召市示范片自测产量分别为671.4公斤和639.7公斤/亩。2012年8月25日,按照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处的安排,麻阳县组织循环交叉抽测验收专家组对两个万亩高产示范片进行了产量抽测,抽测产量为分别为636.01公斤/亩和650.2公斤/亩,吻合率95.76%和105.25% ,最终单产为华塘片:642.9公斤/亩,召市片:673.3公斤/亩,均达到了农业部下达的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目标产量要求。同时也实现了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融合。
为了保证水稻高产创建的全面推进和顺利进行,龙山县从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出发,将高产创建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范围,在各阶层创建了不同类别的小组,如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技术指导小组、方案实施小组等等,分别负责落实技术指导、组织领导、培训宣传以及方案实施等工作。根据不同季节月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工作。其具体做法有:
2.1.1 强化领导
年初,县委、县政府将粮食生产列入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来抓,以县成立了粮食生产领导小组,乡镇(街道)签订了责任状,责任捆绑到个人,任务分解到村组,半年督查通报。一是成立以分管农业副县长刘昌顺为组长,县农办主任为副组长,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粮食局、农机局、水利局、气象局等单位负责人及示范片所属乡镇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农业局,由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统筹解决项目实施所需物质、资金等问题。
2.1.2 成立专家组
建立以湘西州农业局粮油站站长为技术顾问;以农业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以土肥站长、植保站长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体成员及示范片所属农技站农技人员为成员的技术专家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搞好项目实施和总结。建立统一规范的万亩示范片标牌。
两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在大力开展粮食生产高产创建活动中狠抓了工作思路的创新。一是高产创建示范与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有机结合。所有高产创建示范片确定为病虫害防治观测点,及时准确开展预测预报。二是高产创建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把所有高产创建示范作为农业产业化基地,从基地生产到市场营销给予技术支持。三是高产创建与农业综合项目有机结合。围绕高产创建示范片从土壤改良、排灌设施、田间道、农业机械等农业综合项目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四是高产创建与多层次多部门有机结合。高产创建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农业、水利、农机、发改、扶贫、科技等从各自单位工作实际支持高产创建。
两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在抓高产创建中十分注重过程的控制,一是苗情调度。按一二三类苗情加强管理,分类指导。二是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对县级农业技术干部、驻村扶贫队员、乡镇农业技术员进行整合,高产创建事事有人抓,件件抓落实。
两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生长平衡,田间管理精细,技术规范,充分发挥了水稻品种的特性,完全达到了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产量目标。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活动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民种植水稻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维护了社会稳定,进一步加深了政府和农民的友好关系,提升了为农服务水平;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水稻新品种得以大面积推广。
龙山县的水稻高产创建试点的推行,充分利用新品种、高技术等研究成果到水稻高产创建中,通过上至领导、下到群众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取得了良好的实施小狗,随着组织力度的不断增大、创建范围不断扩展,其效应带动力将更强。大面积平衡增产的实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生态效益。
[1]严明强,曾彦华,张树森,城固县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11(5)
[2]余维,孙志德,陆金鸣,铅山县扎实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工作[J].中国农技推广,2011(8).
[3]胡小琼,湛美容,周正平, 2012年垫江县万亩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