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生水利发展对策研究

2012-08-15 00:51何关新周定炎
中国水利 2012年11期
关键词:水利民生整治

何关新,周定炎

(1.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310026,杭州;2.浙江省杭州市林业水利局,310014,杭州)

一、杭州发展民生水利的战略意义

1.发展民生水利是新时期杭州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决策

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意味着一个“以水促发展、以水保生态、以水惠民生”时代的到来。加快生态水利建设,努力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将会变得更加突出、更加紧迫。

对于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的杭州市来说,水设施的民生保障,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环境的保护修复,水机制的优化提升已成为当务之急,成为杭州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发展民生水利,是杭州防治水污染、遏制水土流失、促进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发展民生水利是新时期杭州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抉择

2009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要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2010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决定将杭州作为全国低碳城市8个试点之一。如何加快发展民生水利,按照多功能、多形式、多途径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要求,依靠科技支撑,创造性地用足、用好、用活水资源,提升贮水保水能力,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厉行节约用水,变废为宝,循环使用,以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确保杭州低碳城市建设用水之需,是杭州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一条最现实有效的捷径。

3.发展民生水利是新时期杭州提升生活品质的战略选择

杭州确立了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奋斗目标,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民生水利体现的是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多功能性,这与杭州构建“生活品质之城”所倡导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设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二、发展民生水利的杭州经验

多年来,杭州坚持以民为本,长期不懈狠抓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努力营造“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亲水型城市。

1.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彰显了“五水共导”城市特色

杭州市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理念,找准定位,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加快推进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和市区河道四大综合保护工程,以及“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萧山湘湖和余杭南湖的开发等工程,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把保护水生态环境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底线,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变“水害”为“水利”,走出了一条江、湖、河、海、溪“五水共导”的独具特色的治水之路。

2.切实加强水生态整治,彰显了“环境立市”的核心战略

杭州市始终坚持环境立市、有机更新的理念,把环境立市作为杭州发展的核心战略,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综合治理,将水生态环境整治工程与引水工程、抗咸工程和截污纳管工程有机结合;坚持多管齐下,把水生态环境整治与西湖、西溪、运河、“三江两岸”综合保护开发有机结合,形成了同步整治与同步保护的良好局面;坚持配套整治,把水生态环境整治与城乡整治、道路整治、景区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以水建景、以景兴水的相互促进的整治格局,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综合治理、城乡互动的城市有机更新之路。

3.切实加强水文化建设,彰显了“精致和谐”的人文精神

杭州市始终坚持文化名城、和谐兴市的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不断强化水文化意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使水工程成为体现地域特色,集人文性、观赏性、休闲性于一体的水文化亮点。白堤、苏堤、杨公堤,现在是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在历史上无一例外都是水利工程。在杭州,水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水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是成功完成中国水利博物馆和中国湿地博物馆筹建,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功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走出了一条弘扬水文化、传承水文明、发扬水精神的人水和谐发展之路。

4.切实加强水环境监控,彰显了“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

杭州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明确提出防汛防台防潮工作要确保实现“江河不决口、水库不垮坝、城镇不进水、人员不死亡,杭城及重要城镇生产生活正常”的“四不一正常”防御目标,先后建成了水利地理信息系统、水文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水利GIS系统、防汛远程视频高清会商系统和东西苕溪远程视频监视系统,实现了“会商到乡,视频到村,信息到户”和所有大中型水库、重要闸站及重点堤防视频监控全覆盖。对全市84个水功能区95个常规水质监测断面水质水量进行同步监控,确保城市和农村供水安全,走出了一条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管理现代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新路子。

5.切实加强水工程统筹,彰显了“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

杭州市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省管县”的财政体制下,出台了一系列水工程建设城乡统筹补助政策,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资金支持各地水利建设,走出了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成为杭州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十一五”期间,全面开工建设闲林水库和三堡排涝工程,如期完成东苕溪干流整治、七堡排涝闸站、下沙排涝闸站、严家水库、6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重要城镇防洪等一批重点骨干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 km2,解决和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人口164万人。

三、发展民生水利杭州差距

杭州市水利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水利基础仍然薄弱,保障水平依然偏低。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资源调蓄依然是杭州防洪排涝抗旱的明显短板。设施标准不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还不够强。二是水资源配置依然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瓶颈。城市供水水源单一,蓄水排水功能弱,保障城市供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不足。三是水生态环境依然是杭州生态系统修复的薄弱环节。河道整治任务繁重,城市热岛效应缓升,调节区域气候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能力不容乐观。四是水行政机制依然是杭州水利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行业管理相对薄弱,机制体制相对滞后,保障行政执法管理和行业监管服务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四、杭州发展民生水利对策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杭州将大力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全面建成防灾减灾保障、用水安全保障、河湖生态健康、科学发展管理等四大体系,努力实现平安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科技水利等“五水”共兴目标。

1.充分发挥水资源调蓄的民生保障功能,亲近青山秀水

积极打造“南水北调、东西湿地、东西南北中互济”的水资源调蓄格局,全面建成水资源调蓄功能完善的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一是实施“南水北调”。就是在建设闲林水库备用水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千岛湖引水工程建设。

二是实施“东西湿地”。在继续推进西溪湿地综保三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规划在萧山大江东新城建设临江新城江海生态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35km2,其中湿地面积为27 km2。

三是实现“东西南北中互济”。通过湖泊整治修复,不断提升水资源存储总量。在杭州市范围内形成城中有西湖的基础上,城东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下沙金沙湖项目,城西在余杭区继续推进南湖滞洪区整治,城南在萧山区继续推进湘湖整治工程,城北在余杭区规划实施北湖滞洪区整治。条件成熟时,规划修复富阳市的阳陂湖,用于防洪调蓄及作为城区配水的二级水源。

四是实施重点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以杭州南排工程为重点的城市排涝工程建设,建成三堡排涝工程、钱江水利枢纽,启动八堡排涝工程,全面完成钱塘江、东苕溪两大流域主要堤防加固建设,提升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完成干堤加固建设200 km以上,达标率达到87%以上,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8座以上、山塘除险加固1185座以上,病险水库年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

2.充分发挥水资源配置的清水畅流功能,彰显活水循环

积极实施贯通全城水网通道的“河湖畅流”工程,全面建成水资源配置合理高效的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城市河道畅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市区河道保绿工程,加强城市引配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全力推进大江东新城和杭州科创产业集聚区水利配套工程建设。保证区域水体流动,致力于建设一张贯通全城河湖连通的水网,确保水畅其流,使所有河道达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使市区河道水质持续改善。

二是强化农田水利基础工程建设。加强对钱塘江干堤建设、中心镇中心村防洪工程、农业“两区”水利配套基础工程建设。五年计划新增旱涝保收面积 40万亩(2.7万 hm2),扩大灌溉面积 36万亩(2.4万 hm2),新增固定式喷滴灌 9.7万亩 (6467 hm2)、经济型喷滴灌 5.0万亩 (3333 hm2),旱涝保收面积占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8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

三是强化农民饮水保障工程建设。在巩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解决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将达到100%。同时,积极谋划新的农村水源地保护和建设,如钱塘江流域规划中的临安双溪口水库、淳安洄溪水库、萧山苍坞水库、富阳狮子岭水库电站工程等,建成后既可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供水保障力,又可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3.充分发挥水生态环境的宜居宜游功能,让城市延缓热岛效应

积极实施“五千百”行动方案,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全面建成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河湖生态健康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千公里河道整治工程”。加快苕溪清水入湖、富春江东洲北支江等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1200 km。加快“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将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建成一条“山水秀美、生态宜居、城景交融、和谐发展”的中国“莱茵河”和江南的“多瑙河”。

二是大力推进“千万米河道保洁工程”。在基本实现城乡14700多km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防汛指挥系统作用,科学调度防汛排涝闸站,改善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

三是大力推进“百亿方环境配水工程”。加快推进德胜坝泵站改建工程、小砾山西水东引工程、运西区配水工程、富阳市城区河道清水工程、萧山区城区河道配水工程等,进一步优化配水方案,切实提高引配水技术水平,增强水体流动性,5年实现引配水150亿m3以上。

四是大力推进 “百平方公里水土治理工程”。实施坡耕地、园地、经济林地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30 km2,加快推进42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

五是大力推进“百电站更新改造工程”。在现有农村水电开发量已达可开发量85%的基础上,继续将水电这一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有力抓手稳步推进,加快实施老电站更新改造100座。

4.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的优化提升功能,重现原水活力

加快实施水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行政审批四项改革,全面建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水利管理体系。

一是切实加强水工程管理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组织,不断创新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全面探索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使“即建即管”进入良性循环。

二是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机制创新。建立覆盖全市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及相应管理办法,建立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确保原水水质安全,努力实施优水优用。

三是切实加强水环境保护机制创新。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防洪、排涝、配水统一调度,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加快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城市水和农村水水务一体化管理。

四是切实加强水行政审批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联审联批制度和跟踪审计制度,建立完善片区负责制度,全力打造优质、高效、便民、阳光的水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1]赵承,姚润丰.奏响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新号角——水利部部长陈雷解析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J].中国水利,2011(4).

[2]刘河元.论民生水利[J].湖南水利水电,2009(2).

猜你喜欢
水利民生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