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艳杰
吉林市中心医院儿科,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
ABO溶血主要引起黄疸,RH溶血造成胎儿重度贫血,甚至心力衰竭。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和心力衰竭,导致全身水肿,可出现肝脾肿大,胎儿血中的胆红素经胎盘入母亲肝脏进行代谢,故娩出时黄疸往往不明显。出生后,由于新生儿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差,因而出现黄疸,血清未给全胆红素过高,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神经细胞感染,发生胆红素脑病[1]。
临床上对病理性黄疸的检查方法是采取患儿静脉血测出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的量,然后根据间接、直接胆红素两种值的高低、上升速度及相关检查来确定黄疸的性质,临床上将病理性黄疸分为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和高直接胆红素血症[2],根据化验结果同时升高,结合及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区分是哪一种类型的黄疸。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多见于新生儿溶血病,包括ABO溶血病及RH溶血病,;多数ABO溶血性黄疸出生后2~3 d出现,而RH溶血病一般在24 h出现,48 h内加重,出生后1d内即可有严重贫血或伴有肝脾肿大、心力衰竭,血清总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明显增加。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多见于肝炎综合症,该病的特点为患儿出现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它包括肝炎、胆汁排泄障碍,肝脏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胆汁排泄障碍是由于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导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肝炎病因较多,多由病者引起宫内感染所致,常见有乙肝病者,巨细胞病者,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者及EB病者等。其中主要以巨细胞病毒多见。胆汁排泄障碍:可以是先天性胆道闭锁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使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是新生儿期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而新生儿面色为阴黄,大便颜色为灰白,小便色深黄,肝脾明显肿大,并伴有干细胞损害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母乳性黄疸;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被新生儿吸入小肠内,使肠道未结合胆红素生成明显增加有关。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发病率是上升趋势,可达 25%~35%[3]。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多见于新生儿败血症感染,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引起的新生儿重症感染都可导致溶血,引起溶血的原因为红细胞破坏增加致使胆红素生成过多,由于红细胞膜异常也可导致溶血发生,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脑垂体功能低下也常常伴有胆红素生成过多或黄疸消退延迟。
新生儿生理性的特点;一般情况为良好,出生后2~3d足月的新生儿可出现黄疸,4~5 d为最高峰,消退时间一般为5~7 d,最慢不超过2周左右,早产儿7~9 d可消退,最长延长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 μmol/L,早产儿<257 μmol/L。值得注意的是生理性黄疸是肉眼可看见的外观诊断,对于新生儿黄疸必须排除引起该疾病病因方可确定。针对目前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特别要注意:婴儿出生后提前母乳喂养,因为胎粪含胆红素80~200 mg,如排泄延迟,可使胆红素吸收增加,提早开奶加速胎粪的排除,对于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应及时给予治疗。病理性黄疸的特点:①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 μmol/L,早产儿>257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具备其中一项即可断为病理性黄疸,对于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有;光照治疗方法该方法是降低血清为结合胆红素最简单而疗效较好的方法之一,
治疗的指标,一般血清总胆红素>205 μmol/L,使用波长425~475 nm的蓝光和波长510-530的绿光效果较好,可连续或间接照射 24~48 h,光疗同时应补充核黄素 3次/d,5 mg/次,连服3d,它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目前最新的光疗方法采用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用于临床,它是一种高能并且非常耐用的新型光源,可发出颜色为蓝绿强度较高窄光谱光源,此光源降解胆红素的作用比蓝光效果好,患儿易与耐受,胆红素反弹幅度小。
药物治疗:传统治疗:①增加白蛋白与为结合胆红素的链接,而有效的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及时有效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以利于白蛋白与未结合胆红素的链接。②肝酶诱导剂,可增加肝脏摄取未结合胆红素能力;③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可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目前最新的药物治疗方法是国际上认可及药物管理局批准的用于临床唯一的治疗血红素类药物锡中咔啉[4],该药不进入脑组织,安全剂量范围宽,被锡中咔啉阻断未降解的胆红素不会在体内蓄积,而经肠道排泄体外,因此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此药对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功能还未成熟时,此药可在体内维持时间为7~10d左右,这段时间恰好是新生儿好发高胆红素发病率最高期间,因此在这时使用该药物更有合理性,应用此疗法治疗的患儿未发现严重的早期或晚期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7.
[2]丁国芳,张苏平,姚丹.我国部分地区新生儿黄疸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儿科杂质,2006,10.
[3]朱丽娥,张路.新生儿黄疸的诊治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3):8-9.
[4]陈自励.新生儿临床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