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 易苋雯 齐 凤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吉林四平 13600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患者通常以头痛为主诉收入院,临床表现主要有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主要因血液刺激脑膜及脑血管痉挛引起。治疗原则是防止再出血,防治脑血管痉挛,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去除病因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未采取腰大池引流的患者住院日期平均4周,本科通过采用腰大池引流方法,将住院日缩短7~10 d。原理:腰大池引流可以加速脑脊液的生成,缓解脑血管痉挛,促进脑脊液循环,减轻血性脑脊液刺激脑膜,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科于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对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本组45例患者中13例女,32例男,年龄26~60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
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皮肤,配合医生操作,固定导管之后将三通接头连接,接一次性输液管和引流瓶,引流管固定高于头10~15 cm,根据每日引流量调整引流袋的高度,引流量为150~200mL/d,最大引流量不超过 350mL/d,持续引流 4~7 d。
2.1.1心理护理 腰大池引流为有创操作,人们往往受传统的观念影响,担心穿刺会有后遗症,而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术前详细说明腰大池引流的操作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等,消除患者的错误思想,取得患者的配合。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2.1.2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瞳孔的变化并记录,观察有无头痛及呕吐、肢体活动障碍、颈部抵抗感等。置管后去枕平卧4~6 h,正确区分颅内高压与颅内低压性头痛,高颅压头痛:晨起头痛明显,活动后头痛减轻,常伴喷射性呕吐,眼底检查可见神乳头水肿;低颅压头痛:常发生在腰穿后48 h,平卧头痛减轻,活动时头痛加重。如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头痛加剧或偏瘫等情况,应考虑有无脑梗死、继发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监测颅内压的变化,ICP>2.0 kPa时[2],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置。
2.1.3引流液的观察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的变化,避免引流过量,防止枕大孔疝、颅内出血等,每天引流在150~250mL左右,腰椎穿刺部位应低于引流袋的入口10~15 cm。当患者改变体位、头部高度发生改变时,为防止过度引流[3]应当重新调整引流袋的高度。
2.1.4加强基础护理 每2~3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发生;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鼻饲者做好口腔护理;留置导尿者做好尿道口护理。
2.2.1预防感染 引流袋应每日更换一次,严格无菌技术,使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搬动患者时或翻身时要妥善固定并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或引流管拽托。
2.2.2预防引流管不畅 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打折。经常观察引渡是否通畅,如不通畅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
2.2.3预防脑脊液漏 随着脑脊液的澄清及患者头痛症状减轻可酌情拔管。防止引流过久,拔管前先试行夹闭24~48 h,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无异常,则可拔除引流管。
本组45例腰大池引渡患者,引流时间4~7 d,临床痊愈44例,死亡1例,死亡率2.27%。腰大池引流后,患者头痛症状显著减轻,颈项强直症状消除,精神状况明显好转。
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并发脑血管痉挛,腰大池引流可加快脑脊液循环,促进脑脊液的再生成,减轻积血及其代谢产物对脑血管的刺激,迅速减轻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本组45例患者引流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降低,证明此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明显的作用。
②引流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瞳孔、意识,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作详细记录,各班次详细交班,妥善固定腰大池引流管并保持通畅,为防止低颅压应根据引流量调整引流袋的高度和滴速,防止引流液逆流预防感染等护理措施。
③对意识清醒(GCS>8分)的患者向其说明腰大池引流的操作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等以使患者积极配合,并及时地鼓励与安慰患者,使其对战胜疾病树立信心。
④护士加强责任心,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渡期间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患者体位调整引流速度及引流管高度,防止引流过快或过慢,对躁动患者要妥善固定,必要时约束四肢,约束期间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皮肤变化。
[1]王军,欧绍武,王运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6.
[2]蔡友锦,李雪冰.持续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ICU的应用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8):704-705.
[3]赵建琴.颅内动脉瘤术后行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906-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