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发展的启示

2012-08-15 00:44本刊评论员
中国石油石化 2012年13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中国航天深海

○ 文/本刊评论员

中国航天发展的启示

○ 文/本刊评论员

只有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赢得世人的真正尊敬。从这个意义讲,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仍然可以带给各行各业诸多启示。

世界像个万花筒,吸引眼球的事件永远层出不穷。然而,在过去许多年里,西方一直是这个万花筒的中心,直至今日,“美国”也仍然是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不过,天平正在倾斜。近来,来自中国的两件大事引起了全世界关注与羡慕。一是“上九天揽月”:搭载三名宇航员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顺利实现自动对接和手动对接,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又迈出坚实一步。二是“下五洋捉鳖”:“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预定海域,稳步冲击7000米级深海,最深潜至7020米海深,创造了中国深海下潜的世界级纪录。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中国人的进步感到振奋。从已经见诸报端的海外舆论中,我们看到了无奈、妒忌、讥讽与偏颇,虽然刺耳,但也尽在意料之中。想想看,日本人怎么可能希望中国强大?那些明目张胆抢掠中国南海岛礁的国家怎么可能高兴中国崛起?多年前明确将中国拒之国际空间站门外的美国人,又怎么可能欢迎中国实力的大步提升?但无论如何,这个世界最终还是相信实力,只有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赢得世人的尊敬。从这个意义讲,由“两弹一星”奠基的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发展,仍然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诸多启示。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功,靠的是技术实力、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因为类似于载人航天这样的高精尖技术,西方对中国是绝对封锁的,花多少钱也买不来。这从美国人拒绝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合作一事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其实道理也简单,无论是火箭运载、空间站系统,还是航天员系统、交会对接技术,涉及大量的新材料、动力技术、生命科学、通信指挥等,每个领域的技术突破都意味着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属于国之利器、国之重器,当然不可随便示人。因此,无论全球化如何深入普及,类似中国这样的大国,自力更生的精神绝不能丢,在此类事情上天真浪漫的想法只能误国误民。其实,又何止航天领域,油气勘探开发面对的挑战同样如此,同样需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

人类探索太空的努力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复杂工程。中国作为人类航天探索的后来者,尽管起步略晚,但会“看门道”的美国科学家也承认,中国航天探索的脚步走得很稳健、很踏实、很令人信服。这在当今中国相对浮躁的社会空气、科研氛围中,更显得弥足珍贵。脚踏实地、聚精会神、一步一个脚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推崇这种态度。假如中国的高铁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能学习航天人的为人处事之道,那我们的国家就可能杜绝大量的“豆腐渣”工程,使各行各业重新建立起久违的民众信任。

中国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到2005年神舟六号顺利升空返回,第一步任务完成,其间共投入经费200亿元人民币;到明年神舟十号升空,全部完成飞船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任务,第二步任务的总投资额估计为19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用不到4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而这笔钱大约只相当于美国两架航天飞机的造价。目睹此次神舟九号任务实况转播的人们都会发现,在北京指挥中心、酒泉发射场以及前后方第一线忙碌的航天人,大多数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他们才是这400亿元投资所搭建平台的真正价值所在。美俄两个航天大国所敬畏者,正是这批人代表了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后发实力。何谓重视科技?关键在重视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后继有人,这才是行业和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真谛。航天事业如此,能源行业、油气行业、各行各业都应该如此。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中国航天深海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孙家栋
深海特“潜”队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