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孙岩冰
配 文
水平井为钥 冲破生死关
○ 文/本刊记者 孙岩冰
世界上最稠的油在中国,中国最稠的油在辽河。特种油开发公司(简称“特油公司”)是辽河油田专门开采超稠油的生产单位。
如果没有水平井,也许开采着号称“天下第一稠”原油的特油公司早就完成生产使命,退出生产序列了。
1996年,辽河油田产量开始下滑。为弥补产量,辽河把目光锁定在超稠油上。当年,油田公司从曙光采油厂划出两个区块,成立特油项目组。1年后,特油公司成立。
特油公司的区块很小,管理着杜84、杜229两个超稠油生产区块,探明地质储量6735万吨,按照当时23.4%的采收率目标,原油总产量为1576万吨。这个数字在2010年已经完成,让特种油延续青春的正是水平井开发方式。目前特油公司年产量仍然稳定在120万吨以上,有力支撑了辽河油田千万吨稳产。
在水平井的所有开发方式中,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现在,通过SAGD技术,特油公司的采收率已经提高到30.2%。“十三五”期间采收率预计达到50%。
特油公司命运区曲折,“成立不久就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由于操作成本高,特油限产危机,此后由于经济效益原因,又一度陷入与其他采油厂的合并危机。”辽河油田特种油公司作业二区副区长孙玉环说,“所以特油人很有危机感,千方百计想把地下的超稠油拿出来。”
1996年,辽河油田应用SAGD技术 打出中国第一对成对水平井——曙一区杜84-平1-1井、平1-2井。1997年9月试验停止。搁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水平井技术不过关,未能达到真正水平井的程度。二是举升技术上的问题。在地层高压下使用SAGD技术是不经济的,油汽比还不到0.05。
1997年以后,辽河特油公司超稠油主要仍是利用直井蒸汽吞吐的方式投入工业化开采,到2000年,规模已突破100万吨。但直井的制约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周期产量低、日产水平低、油汽比低。二是蒸汽吞吐的油井产量递减速度快、采收率低—年综合递减通常为20%左右,采收率不高于23.6%。三是未动用区域油层发育差、油水关系复杂,单位操作成本高。
在直井吞吐陷入困境时,SAGD技术再次走到了台前。
在对国外先进技术调研的过程中,2002年辽河人又一次关注到SAGD技术。“加拿大靠这项技术拿出的产量,相当于辽河油田的热采稠油产量—年产700万吨,属于成熟工业技术是不容置疑的!”油田公司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最后认定:“SAGD在辽河可行!”
随即,油田公司成立SAGD项目领导小组,总经理担任组长,资金和方案都得到有效落实。2003年底,与加拿大石油公司合作,辽河人自己编制方案。经初步筛选认定,辽河油田适合SAGD的储量达1亿多吨,如果采收率提高20%,增加可采储量就是2000万吨。
2005年3月,《辽河油田曙一区SAGD先导试验方案》通过审议,成为中国石油10个重大开发试验项目之一。
此后,SAGD的发展在特油公司逐渐提速。2006年10月,作业二区杜84块开展的SAGD先导试验作为中国石油首批十大重大开发试验项目之一第一个通过验收。SAGD先导试验成功了!“采收率能达到60.2%,整整提高了35.1%!”这是孙玉环以前不可想象的。即便是当前,辽河油田平均采收率也只有24.5%,以前一个油田采收率能达到30%人们就认为已经是极限。
“我觉得十几年时间下来,特油公司创造的最大财富不是采了多少油,而是掌握了很多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先进技术。”孙玉环说。
事实上,近两年辽河SAGD、蒸汽驱技术作为领先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国内其他稠油油田。辽河自主研发的热采装备整体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走进大庆、新疆、吉林等国内市场,而且出口哈萨克、叙利亚和苏丹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