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波,蒋丽霞
(1.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25;2.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人口的激增与现代经济飞速发展,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日新月异生活同时,也遭遇到了来自自然界的特殊“礼遇”。30~60年代发生了系列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公害事故,其中著名的有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等,称其为“八大公害事件”。在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压力下,世界资源又出现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进入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由于过多、过度、粗放式地使用资源,使全球资源进一步枯竭。世界能源储量可用时间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持续发展。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低碳经济就是在人类面临这样一个生存困境时的选择。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一时间“低碳经济”风靡全球。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1]。
1.2.1 低碳经济的技术内涵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追求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关注清洁能源开发、真正实现绿色GDP增长。而要达到这些目标主要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普及为基础。技术创新是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
1.2.2 低碳经济的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尽管在逻辑起点上属于一个技术问题,但它是关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经济形态的函数集合。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是要调整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电力、冶金、水泥、石油、化工等传统高能耗产业通过保障供应,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说,我国是以能源资源的高投入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了目前的经济增长成效。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而言是压力,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2.1.1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然而随着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迅速扩大,经济发展对主要资源的需求也出现了猛烈的放大,资源瓶颈问题日益凸现。为了化解资源环境瓶颈问题,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经济发展模式,用集约型增长代替粗放型增长,化传统的经济模式为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2.1.2 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实际上就是能源结构的调整过程。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比例不够合理,总体表现为传统工业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水平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缓慢、水平不高。而我国要实现节能降耗,就必须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力打造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低碳经济进步。
2.1.3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升未来国际核心竞争力
有专家称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和新能源发展是世界经济的第四次产业革命,而低碳经济也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推动创新和低碳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夺取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是各大国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博弈的重要动因和战略目标。面对“低碳经济”这个新的“竞技舞台”,中国政府应把握良机,努力赶超发达国家,全面提升未来国际核心竞争力。
2.2.1 现阶段经济发展与减排的矛盾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肩负着全世界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障民生是第一要务。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
2.2.2 中国能源结构的制约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0%。而且受到我国资源存储开发情况及经济、技术原因,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CO2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2.2.3 科技水平的制约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开发利用、工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新能源开发和相关低碳技术研发方面能力较差,这也是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运作中确障碍重重。在很多情况下,中国只有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而这些无形中又给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增加巨大的额外成本[2]。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动力之源,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是否能顺利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过度。当前我国亟需研发的低碳技术不仅包括了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还应大力发展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新技术。
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优化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服务业和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发展核能、水电、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长期性、外部性,决定了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长期合作和努力。一方面,中国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来,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
总之,必须采取措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尽快完善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低碳产业结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政策规制及市场实施机制,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
[1]牛文元.关于循环经济及其立法的若干问题[R].北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2007.
[2]王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西部金融,2010(2):27-28.
[3]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