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蜂业发展中心 刘世东 陈宝新
通过蜜蜂授粉能够大幅度提高农牧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这一事实很早就为人们所发现,但被广泛认知与普遍接受却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作为养蜂大国,中国近年来在蜜蜂授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蜜蜂授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蜜蜂授粉的产业化发展方面,则更显不足,作为蜜蜂授粉产业的一项重要指标——商业授粉率还比较低,产业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既有对养蜂业存在的价值取向认识的不同,也有实际运作等方面的不足。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造成蜜蜂授粉产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多数人认为,养蜂业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保健、营养丰富的蜂产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甚至一些管理者的认识能更进一步,在强调应当加强对蜂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保证蜂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同时,还认识到养蜂业投资少、见效快,不失为一条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就业、使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良好途径,着实令人感到欣慰。
但是,发展养蜂业能通过蜜蜂的授粉作用大大提高农牧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改善生态环境,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蜂产品本身的价值所远远无法比拟的,同时,蜜蜂授粉也是实现绿色、有机农业成果的根本保障措施之一,这一观念则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根据新疆蜂业发展中心2008年在全疆范围内所作调查的其中一项内容显示,有78%的受调查者不能明确说出蜜蜂授粉的积极作用,更不用说从现代农业、低碳环保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蜜蜂授粉已成为养蜂业生存、发展的首要目的。观念的混乱致使相关部门和广大种植业户对蜜蜂授粉的积极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也导致社会各方面对养蜂业发展重视程度的起点较低,造成推动授粉工作顺利发展的难度加大。
这既表现在宣传的力度上,也表现在宣传的方式方面。可能有些人认为,我们对授粉的宣传还是很多的,一些专业报刊、杂志上对蜂业发展积极作用的宣传内容似乎也耳熟能详,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宣传与认识目前尚更多地被局限在养蜂业这一行业圈内,在行业圈外的宣传力度还非常有限,远远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还非常有必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与鼓动。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蜜蜂授粉的顺利发展需要多项综合门类的科学加以支撑,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蜜蜂学科本身的行业内容,至少还包括农业品种学、栽培学、植保学、生态学、气候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诸如如何在农作物选种之初也考虑到蜜蜂授粉的需要,在植物保护、栽培措施等方面能作什么改进以保证蜜蜂授粉的顺利进行等,而且这些科学内容又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只有把这几方面的科学技术综合加以研究,才能为蜜蜂授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但以目前的情况看,在蜜蜂授粉的研究方面,蜜蜂学与以上其他科学在很大程序上是相互割裂的,研究蜜蜂授粉的更侧重于蜜蜂学本身,而研究其他农学门类的对于蜜蜂学又知之甚少,对蜜蜂授粉很多情况下只能是一笔带过,远远不能满足蜜蜂科学授粉的需要。
研究的不足不但导致技术开发的不畅,更重要的是弱化甚至失去了对蜜蜂授粉的科技指导与引领作用。以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的油菜授粉为例,一直以来,昭苏县及其周边兵团团场都是北疆地区重要的春季蜜蜂繁殖场,油菜的面积最多时达到近100万亩,每年六、七月份,都有20万群左右的区内外蜂群前往昭苏县油菜场地采蜜,相应地,对油菜的授粉效果也非常好,据当地农业部门初步统计,平均增产至少可达28%以上,由授粉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而且蜂农还可以采收一部分商品蜜,蜂农本身也增加了收入。但自从2004、2005年以来,油菜场地的油菜流蜜非常差,而且不稳定,至于造成油菜流蜜变差的原因,气候、品种、栽培管理措施等方面都有可能,但孰重孰轻,哪个因素是主要原因,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改进,抑或如何预测每年油菜的流蜜情况,则一直未有定论,致使大量蜂农之后不敢贸然前往该油菜场地,授粉蜂群数锐减,极大地影响了油菜授粉的效果。
目前,宣传与推广蜜蜂授粉工作的以蜂业行业的人员居多,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还是近乎纯粹的研究型人员,“重研究、轻运作”的观念或多或少地存在,而真正能推动、参与、把握市场化运作的协调或中介机构、人员非常少。
我们认为,对于一项事业的推广来说,仅仅有好的认识、好的技术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运作”是一门大学问,好的“运作”才能使好的意识、好的技术顺利转化为生产力,而这也恰巧是目前授粉工作非常突出的软肋之一,国内外许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
以新疆南疆地区最大的县莎车县的情况为例,近十年来,莎车县一直利用其独特的气候及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当地特色林果业品种——著名的新疆巴旦木(巴旦杏),目前该县也是新疆最大的巴旦木生产区,至2010年栽培面积已达70万亩,其中开花座果的有20万亩,预计近几年全县巴旦木种植面积将达100万亩,而蜜蜂的授粉对巴旦木的生长、座果至关重要。以该县2004年采用蜜蜂授粉的第一年为例,2004年,该县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蜜蜂为巴旦木授粉工作,结果当年巴旦木年产量就由上一年度的200多吨增加到700多吨,增产效果可以说是超乎想象地显著,县政府也更加坚定了抓好蜜蜂授粉工作的认识,但授粉的蜜蜂不足一直是困扰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一件难题,甚至到了2009年为鼓励养蜂由县政府出资对本县区域内新增加的养蜂户按新增加蜂群数每群100元进行补助,而且在2009、2010年度又分别由县政府出资对前来巴旦木场地授粉的蜂群按每群30元、介绍组织蜂群来授粉的组织或个人每介绍组织来一群蜂授粉按10元补助、奖励,仍然无法吸引不少于每年5万群的足够多的蜂群前往授粉,之所以造成这一状况,当然有授粉时间较早蜜蜂群势不足(每年的3月20日至4月15日左右授粉)、运输距离较远、成本较高、蜂群较分散、蜂农认为授粉收入太少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地是因为缺乏组织、协调机构,缺乏商业化授粉运作经验及市场化运作的措施,无法有效组织零散的蜂农集中开展商业化授粉工作,以发挥规模化授粉摊薄成本、促使利润最大化的效能。
面对大好的授粉资源,巨大的潜在效益,却无法很好的利用和创造,着实令人惋惜。
虽然蜜蜂授粉产业化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但随着工作的开展,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也陆续出现,给授粉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授粉市场秩序混乱、恶性竞争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
以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北屯两县(镇)的情况为例,该两地及周边兵团团场每年有近40万亩的向日葵需要蜜蜂授粉,授粉的效果也非常好,通过蜜蜂授粉实践,在大大提高和改良品质的基础上,产量平均可提高近60%,果实饱满率可提高32%,因效益非常显著,当地农民及团场职工每年7月中、下旬的向日葵花期都非常渴望能租蜜蜂为自己种植的向日葵进行授粉,是一个非常大、前景也非常广阔的授粉市场,2006~2007年,租金已达到每亩地7~9元,或者每群蜂150~200元,可谓一双赢的良性商业授粉市场。
但近两年来,一些不和谐的东西也不合时宜地出现了,一些蜂农为了眼前的利益,采取恶性竞争的手段打压对手,他们利用种植户对蜂群的不了解,钻租金按群计算的空子,将正常的一群蜂分为三至四群,致使群势根本无法达到正常授粉的要求,这一恶劣的行径,不但对正常的授粉市场带来严重的冲击,而且严重影响了种植户使用蜜蜂授粉的信心,同时造成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由于分过的小群无法达到正常授粉的要求,增产、提质效果就无法充分显现,种植户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反过来,种植户对租用蜜蜂授粉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热情降低,致使租用蜜蜂授粉的租金标准一降再降,目前已降到3~4元/亩左右,远远低于正常授粉的合理收入水平,也损害了正常授粉蜂农的利益。
周而复始,使原本大好的蜜蜂授粉双赢局面陷入蜂农不愿再授粉、种植户也对租蜂授粉信心不足的困难局面。新疆巴州地区库尔勒香梨的授粉也出现过与此类似的情况。
任何市场化行为,合理的竞争是必要的,也是市场发育良好的表现,但只顾个人眼前利益、不顾公共利益的恶意竞争行为都将会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大的打击。净化市场是保护授粉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这首先有待于行业主管部门或机构能充分履行好对授粉市场的监管职责,同时也仰赖行业协会、合作社等群众团体能更好地发挥引导、自律等作用。
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无法适应新时期授粉产业发展的形势。蜜蜂授粉对大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远远高于直接蜂产品的价值,这方面的工作开展,特别是在蜜蜂授粉产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得到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与引导,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显著效益,但以目前的情况年,尚缺乏有效的支持力度,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及资金保障措施能应用于蜂业发展方面的则几乎没有,与蜂业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广大基层蜂业从业者也一直呼吁能将国家的一些惠农政策也能应用于授粉等蜂业发展领域。
以上我们提出了一些当前蜜蜂授粉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同思考。当然,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授粉双方信息沟通不畅、示范作用发挥不强等方面,也同样影响着蜜蜂授粉行业的发展,但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多述。
总之,蜜蜂授粉是一个系统工程,搞好这一工作存在许多困难,但是,虽然它目前还属于“幼稚产业”,起步发展还存在各种困难,但也应当看到,它也属于“阳光产业”,完全具备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条件,对此,一方面需要各方面给予支持与细心呵护,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该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蜜蜂授粉产业的前景一片光明,前途同样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