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子俊 朱万云
(湖南桃源县城莲花湖东路墨缘蜂疗研究室,415700)
中医针炙的临床实践证明,经络是防治疾病、逆转衰老的快速通道。用穴与用药一样,要根据复杂变化的病情,在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辩证选穴,实施治疗。如果说药物治疗从单味发展到方剂是一步提高的话,针炙治疗由单穴发展到双穴,并形成一套系统的配伍原则和方法则是一次大的飞跃。通过穴位合理配伍,便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病症,更好地调动腧穴的性能,增强疗效,缩短疗程。
我们的针炙先贤在长期的探索中发现许多对穴相配,功能更强,疗效更好。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把这批对穴和蜂针疗法结合起来,疗效神奇,如虎添翼。这是因为蜂针是宝,一举三得,兼有针、炙、药三项功能。“针”指蜂的尾针刺激人体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炙”指蜂针刺激皮肤,局部呈现红肿,皮温随之升高,产生温炙效应,发挥温经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药”指蜂针注入机体的蜂针液(蜂毒)具有强大的药理功能,蜂毒是一种味苦,辛而性平,气味芳香,无色或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多种有利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如蜂毒肽、蜂毒明肽等蛋白多胺类物质;磷脂酶A等酶类物质;多巴胺、五羟色胺等生物胺;磷酸、蚁酸等酸类物质;磷、碳、镁、钙、钾等微量元素;卵磷脂等脂类物质;还有胆碱、激素等物质。因而,它的功用也相当广泛,可使血管扩张,调整免疫机制以抵御外邪;可延长血液凝固时间抗血栓,治疗血瘀症;可消炎止痛,治疗各种关节病症;可刺激抗体产生激素,治疗多种过敏性疾病等等,它的强大药理功能可以引起机体多脏腑多器官的反应,几乎涵盖人体的各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下面分别加以说明,供同行参考。
蜂针液中的蜂毒肽、蜂毒明肽和安度拉平都有亲神经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抵制中枢神经系统,阻滞胆碱神经,造成半球皮层和皮质下(特别是下丘脑)的广泛抵制;其二,抵制植物神经系统新鲜感神经节的兴奋传导,增强胃肠平滑肌的活动能力;抑制周围神经冲动的传导,阻碍或延缓其传导速度。蜂毒肽是抗炎活性最强的物质,其抗炎活性是氢化可的松的100倍,可以抑制20多种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的生长繁殖。安度拉平对脑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是抗内湿制剂消炎痛的70倍。蜂针液进入人体可抑制大脑皮质支配区的疾病兴奋灶,切断疾病的恶性循环,使神经中枢恢复常态,纠正紊乱的代谢,缓解患者的疼痛。这种抑制作用就是蜂针液抗炎镇痛的基本原理。
蜂针液的绝技是在降血压的同时可以扩张脑血管。脑是生命中枢,非耗氧耗能较多,而存放量又极少,脑一旦缺血就会产生一系列神经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在用药降压时最容易引起脑血流量减少,这是临床和生活中的大忌和难题。而蜂针液则得天独厚,它能在降低动静脉压的同时扩张血管,使脑血流量有所增加。这是蜂针液中的血管活性化合物作用于脑血管的结果。
蜂毒肽、脱粒肽和磷脂酶A,可促使体内细胞释放组胺,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进而发挥降压的功能。磷脂酶A2还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其紧张度下降,减弱外周阻力,收到降低血压的效果。蜂毒肽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冠脉供血,有效缓解心绞痛。
蜂针液能明显地持续地增强心率和心力,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优于异丙肾上腺素,抗心律不齐可维持90分钟,比异丙肾上腺素维持的时间(5~10分钟)高出10多倍,可有效改善减弱了的心功能,预防周年性心血管衰竭。临床实践充分证明,它对心血管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功能衰退等综合症候群均有防治功效。蜂针液可疏通血管,改善微循环,因为它可使微血管灌流通畅,团块的血栓边缘松散,变为泥沙样至粒线流。
蜂针液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也是十分强大的。血瘀症者由于红细胞的流动性减弱,使得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刚性持续升高,进而导致循环障碍,甚至形成血栓。蜂针液渗入到红细胞膜上,不仅能降低红细胞膜的微黏度,增强其流动性,而且能增加红细胞的阴电荷,加快红细胞的电泳速度,进而收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蜂针液可增强骨骼肌的活动力,其中的磷脂酶A2直接兴奋平滑肌,蜂毒明肽持续增强盲肠肌的张力,并抑制和减弱神经兴奋引起的平滑肌的松弛反应。蜂针液治疗骨关节病的疗效特征,骨关节病患者多数属免疫失调引起关节腔膜区、鞘膜区和滑膜区肿胀,原因是“骨桥蛋白”过度增生,增生的骨桥蛋白代谢紊乱,滞留累积引发滑膜炎、滑囊炎和鞘膜炎,造成关节活动受阻,运动功能受限。临床实践证明,蜂针液中的透明质酸酶对骨关节腔膜区、鞘膜区和滑膜区滞留的骨桥蛋白有特殊的降解作用,并通过骨肽将多余的骨桥蛋白代谢消除,使关节活动恢复到常态。
蜂针液中的多肽类物质通过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使血液中的皮质激素含量明显而持久地增高,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防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荨麻疹及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蜂针液中抗肿瘤、抗辐射的成分主要是蜂毒肽和磷脂酶A2,两者可使肿瘤细胞线粒体膜溶解,抑制细胞正常呼吸,直接将肿瘤细胞杀伤。蜂针刺激机体,增强造血功能,保护造血细胞,可以防止因辐射引起的骨髓脾脏的退行性改变,同时,还能防止白细胞下降,提高适应能力,预防辐射和损伤。
(1)单穴功用。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可宣通肺气,止咳平喘。中穴位于肺部,是肺经之气输注背部的通道。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凡外邪侵和肺气虚弱引起的肺、肺卫和鼻疾均可治疗,如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吐血、鼻塞等。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外踝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可祛痰平喘,降逆健脾。痰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之一。由于痰侵犯的部位不同,分别可引起恶心呕吐、胀满纳呆、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咽喉肿痛、哮喘咳嗽、头痛眩晕等症。而刺激半隆对痰湿导致的上述疾病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2)伍用功能。宣肺祛痰,止咳平喘。《玉龙赋》曾经这样赞颂:“半隆、肺俞咳嗽称奇。”用一个“奇”字高度概括了两穴配伍的独特疗效。
(3)临床应用。痰浊阻肺、肺失宣降和清肃引起的咳嗽和哮喘。
(1)单穴功能。足三里是胃经的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足三里属阳明胃经,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络,刺激它可以激发气血的生化与运行,使胃肠蠕动有力,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提高抗体防御疾病的能力。民间有句顺口溜叫“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足三里的健身壮体功能。它既能健脾和胃,调和气血,又能扶正培元,通经活络,主治消化系统脾胃、肝脏、肠道疾病及同脾胃有关虚证、虚脱证和痰湿证,如胃病、腹胀、呕吐、肠鸣、泄泻、便秘、消化不良、下肢痿痹、心悸气短、耳鸣腰痛、虚劳羸瘦等,《席弘赋》曾经这样总结:“手足上下计三里,食癖气块凭心取;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取。”《玉龙赋》则明确指出:心悸虚烦刺三里。内关在前臂掌侧,正当曲泽与大隆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包经的络穴,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和胃降逆,扶正祛邪,镇痛抗癌的功能,它是调节内脏的机关,能调整人体的呼吸及内分泌;促进气血交汇循环,强化内脏的功能,是治疗许多急症的重要穴位,对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偏瘫、眩晕、运动性休克、酒精中毒、晕船晕车等急症均有缓解作用。所以,《标幽赋》说:“胸腹满痛刺内关。”《针炙大成》也指出:食不下,内关、鱼际、三里;腹痛,内关、三里、中脘。它是治疗胃痛、呃逆、郁证和恶心呕吐等病症的常用穴。
(2)伍用功能。理气止痛,和胃降逆。二穴配伍可加强理气、和胃、止呕之效。
(3)临床应用。因情志失和、气扣阻滞、升降失调、胃气止逆引起的胃痛、呃逆、呕吐、恶心和郁证。
(1)单穴功能。足三里见前组,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处,可调肠腑,理气滞。天枢是大肠经的募穴,主治肠腑病,如肠鸣、泄泻、腹痛、腹胀、痢疾、便秘、呕吐、肠痈、肠疝、霍乱、水肿等。
(2)伍用功能。健脾和胃,通肠导滞。主治消化系统包括脾胃和肠道疾病。治疗脾胃有利于肠道,治疗肠道有利于脾胃。二穴配伍可加强脾胃和肠道的消化吸收和传导功能。
(3)临床应用。用于因寒湿、湿热、食积、脾虚、气滞和胃虚引起的泄泻、痢疾,大肠气机阻滞引起的腹痛腹胀。
(1)单穴功能。天枢见前组。支沟在前臂背侧,正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和桡骨之间。它可疏利三焦,聪耳通便。三焦经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都是在三焦的气化作用下完成的。凡是因三焦气化失常及气滞中焦所出现的便秘、热病、耳鸣耳聋、胁肋疼痛和胸脘胀满均可治疗。
(2)伍用功能。通肠导滞。二穴合用可清热、理气、通便。
(3)临床应用。用于因精血枯燥、津液亏损、肠胃炽热、耗伤津液、情志不舒、气机郁滞等所引起的便秘,包括虚秘、热秘和气秘。
(1)单穴功用,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能祛风热利关节。《百症赋》说:“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主治肩背手臂痛、上肢不遂、瘰疬、风热瘾疹和高血压等。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肘,肩峰右下方呈现凹陷处,可祛内湿,通经络,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2)伍用功能。关节部位是气血聚会之处,邪气易于侵袭,风寒湿邪侵袭肩关节,便会痹阻经络,壅滞血脉。二穴合用,虚补实泻,可增强舒筋活络,温经散寒,宣通气血,强健关节之功。
(3)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肩关节痛、肩臂痛、上肢痿软和上肢不遂等骨关节病。
(1)单穴功用。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它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大肠经的经气从这里向深处会合到脏腑,对调节阳明经及脏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它可疏风清热,调和营卫、宣通气血、清泻阳明,解毒清肿,凉血止痒,是治疗皮肤病和疮疡的常用穴。凡风邪侵犯肌表引发的皮肤病、关节疼痛及阳明热盛的病症皆可治疗。它还能通经络,止痹痛,是治疗上肢不遂,拘急挛痛和漏肩风的特效穴。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可调脾胃,益肝肾,理中补虚,清热利湿,凉血止痒,活血化瘀,是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可有效治疗肠鸣、泄泻、腹胀、阳瘘、遗精、早泄、遗尿等症。三阴交又名女三里,被人们称为妇科疾病的万灵丹。因为它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既能活血,又能止血;既能滋阴,又能利湿,对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病有独特疗效。
(2)伍用功能。皮肤病变多由风邪挟寒挟湿挟热等客于肌表,闭遏经气,壅滞气血所致。曲池有祛邪透表,清热除湿的作用,加上三阴交清热凉血解毒除湿止痒的功能,治疗各种皮肤病往往可收到神奇疗效。
(3)临床应用。治疗各种皮肤病,如风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疥疮、过敏性紫癜和皮肤瘙痒等症。
(1)单穴功用。曲池见前组。内庭在足背第二第三趾间、趾缘后方赤白内际处。可疏风清热,清胃止痛,调和营卫。本穴是大肠经的合穴,是连接大肠经经气深入到大肠的穴位,最能排毒泄热。它又是胃的荥穴,“荥主身热”,可泄热邪,通胃府,是治疗胃火炽盛所致腹痛、腹泻、痢疾以及阳明热盛循经上扰引起的头面、咽喉、口齿及鼻病的常用穴。
(2)伍用功能。二穴分属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大肠经和胃经活气相通,二穴配伍可清胃肠之热,收到清泄胃火清降阳明经热邪之效。
(3)临床应用。适用于阳明经热邪引起的腹痛,湿热泄,湿热痢,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热炽盛,循经上攻引起的阳明头痛、口疮、口臭、牙龈肿痛,大便秘结,消喝,呃逆,呕吐等症。
(1)单穴功用。膻中在胸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属八会穴之一,是心肺气聚会之处,是气的会穴,可宽胸理气,降逆化痰,通脉活血,是治疗气病的要穴。用于气虚、气滞、气逆引起的各种气病,如肺气不宣之咳嗽,喘逆,心胸痹阻之胸闷,胸痛,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呃逆,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等症。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有效治疗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病症,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慢支、肺气肿、冠心病和心绞痛等。太冲在足背第一跖骨间隙的的后方凹陷处,可平肝镇惊,泄热理血,疏肝解郁,主治因气郁风动所致的肝胆脾胃病,神志病及头面五官病,如头痛、眩晕、呃逆、癫痫、目赤肿痛和下肢痿痹等症。《备急千金要方》上说:太冲主面尘黑;肝咳刺太冲。
(2)伍用功能。膻中为气之会穴,又称“气海”,是治疗气病的要穴。太冲可疏肝行气解郁。二穴合用可收行气、疏气、泽气之效。
(3)临床应用。各种原因引起气机不畅所出现的胸闷、胸痛、胸痹、呃逆、呕吐、产后缺乳及乳癖、胁肋胀满疼痛,郁证及月经不调等症。
(1)单穴功用。关元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下3寸,就是人们常说的丹田,是人体元气生发和储藏的地方,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补肾培元,清热利湿,常用来治疗肾阳虚命门火衰所致脾阳虚、下元虚冷引起的病症,如遗尿、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中风脱症,虚劳羸瘦等。因有培元固本之功,也常用于强身保健预防疾病,是人体保健要穴。三阴交见前第六对说明。
(2)伍用功能。关元是足三阴经和任脉的交会穴,三阴交则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而泌尿系统与肝、脾、肾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二穴合用可有效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由脾肾阳虚引起的肾泄。
(3)临床应用。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淋证,遗尿、遗精、阳痿、尿潴留,带下,闭经,月经不调。慢性脾胃病、消化不良及泄泻。
(1)单穴功用。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夹连线中点处,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其功能是开窍醒脑,回阳固脱,刺激体穴可改善大脑血液循环,调节大脑兴奋点,升益阳气,清脑安神。这个穴治疗的疾病和气的下陷下沉有关,最典型的就是内脏下垂,升阳无力,气血不能托起胃,导致胃往下坠形成的。这时只要刺激百会,便能提升中气,固护阳气,将胃慢慢地挺举起来,继续为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气海在下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处,它是诸气之海,可培元固脱,调理下焦。刺激体穴能促进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生命因而得以维持,故气海又有“生命之祖”和“生命之根”的称号。气海与两肾相连,肾属水,水在身为阴,“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只有阴阳相济,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气海穴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元阳之本,更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气海就是气功师所说的丹田,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丹田的作用,认为丹田之气由精产生,气能生神,神又能统摄精与气,丹田内气的强弱决定人的盛衰存亡。主治性功能衰退,对妇科虚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或是男性阳痿、遗精以及中风虚脱,形体羸瘦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另外,它还可以强身健体,也是保健要穴。
(2)伍用功能。适用于气虚导致脏器下陷及虚脱。气海能培补元气,百会可升阳举陷,益气固脱,二穴合用可治疗气虚引起的各种疾病。
(3)临床应用。气虚引起的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疝气、哮喘、慢性腹泻和中风脱症。